电视直播的拓展空间
时间:
谷坚1由 分享
电视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直观,即所谓的“眼见为实”。而直播又是最能够体现“眼见”的手段。
我们距离真相越来越近
电视媒体在所有大众传媒中也许是最具客观性质的媒体,就像这次日本大地震展示给我们的画面一样,它甚至可以不加任何解说,单凭视觉和听觉,拉近观众与真相的距离,让观众产生真实、信服的感受。
同样,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开通,当观众们通过电视直播亲眼看着第一辆高铁列车从眼前呼啸而过,所有的人都会知道今后杭州和上海的距离更近了。
把观众的眼睛和耳朵带到现场,让他们自己去看,自己去听,自己去判断,这些年来,我们的直播一直在进步。
1. 媒体观念的进步
现在,无论是台风、冰灾、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现场,还是春运、中秋、抗高温这些非突发性的,非事件性的,甚至没有特定现场的“事件现场”,都能看到电视转播车和现场出镜记者的身影,这在多年以前是很少见的,应该归功于媒体观念的进步。
从传统传播方式:信息源→采访→制作→播出,到直播:信息源→(采访+播出),看起来,省略了两个环节,实际上却体现了媒体观念的进步。首先是从“我帮你想”到“你可以自己想”,把判断的权利还给观众;其次是拉近了观众与事件的距离(时间),体现了电视这一媒介本身的存在价值;第三是突破了原来的生存方式,从程式化的、可控的制播方式衍变出可变的、灵活的制播方式,进而丰富了自身的生存手段。
2. 技术手段的进步
来看一组能够代表浙江电视直播发展史的记录:
2000年农历八月十五,中央电视台联合浙江电视台对钱塘江大潮进行了大型直播。当时,浙江电视台的技术条件只能当配角,在5个直播点中只占有1个。
2005年4月30日,杭州西溪湿地开园,浙江卫视首次联合杭州电视台进行了大型新闻直播。直播设立了5个直播点,21个摄像机位,从上海租借来了EFP箱式转播系统,从厦门电视台租借来了全向微波设备。
到了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开通的时候,电视直播的技术手段已经丰富到能操控十几个直播点,并且集成卫星、光缆、3G、全球眼等多种手段。
十年之间,节目的要求和技术的发展互相呼应,互相促进,带来了电视直播的繁荣。
3.人才队伍的进步
一是技术人员队伍的成熟,这里不再赘述。
二是出镜记者队伍的壮大。“各位观众,我现在台州……”,“各位观众,我在温州……”,2005年,台风频繁袭击浙江,浙江卫视新闻中心7位女记者活跃在抗台最前沿,被观众称为“抗台七姐妹”。之后,浙江卫视把这个新闻品牌延伸为“七姐妹跑两会”、“七姐妹看变化”等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报道形式,满足了观众收视需求。
的确,应运而生的“七姐妹”彰显了电视新闻改革创新的成果,但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它实现了“电视人”的角色回归。
在此之前,电视记者分为摄像记者和文字记者;在此之后,电视记者多了一个“品种”:出镜记者,或者说文字记者向出镜记者的转变已收到成效,不会出镜的记者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电视记者。尽管那个时候的“七姐妹”语言还不够标准,表达还不够自然,着装还不够职业,但适应镜头的能力、快捷的现场反应能力、口语化的解说能力、和摄像及演播室的配合能力,这些直播的要素已经具备了。
三是各类直播人才的积累,包括策划、制片、协调、摄像、导播等等。现在不仅仅是省级台,全省11个市电视台都具有相当不错的直播力量,就连部分县市区级台也能够组织直播。
电视直播的空间还有待拓展
1.领域扩大化
一个最有待拓展的领域就是时政类题材的电视直播。以大众传媒非常发达的美国为例,60%的美国人通过电视了解选举、政府和当前大事。首次电视直播竞选总统辩论帮助肯尼迪入主白宫。
时政类活动,往往事关国计民生,深受广大群众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关注度还会越来越高。因此,在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政治人物施政承诺、政策听证、重大民生事件的协商对话等方面,电视直播的空间非常大。
2.队伍专业化
队伍专业化首先是既能单打独斗,又能协同作战的主持和出镜记者团队,其次是强有力的摄像制播保障团队,还要有一支指挥协调能力强大的统筹团队。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央视在四川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出色表现。在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小时时间里,央视的直播就开始了,近10位主播接力解说,前方约160名记者陆续抵达参与,截至5月20日,中央电视台各频道推出的直播特别节目总时长达676小时,创造了电视直播史的新纪录。
3、操作机制化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73秒钟后在空中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全球观众通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直播看到了这一幕,而专业人士同时还看到:原本直播航天飞机发射的CNN马上转入了突发事件的报道,遍布全球的记者站同时启动,航天专家、遇难者家属、各界人士、普通观众,马上出现在镜头里,以各自身份对这一事件表达感受。如果没有一套相应的机制,在第一时间里有这样的反应是不可能的。
4.节目常态化
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一是有一个专业的新闻频道,对各种直播内容统筹安排;二是在综合频道中,以嵌入式的方式随时插入直播内容。
我们距离真相越来越近
电视媒体在所有大众传媒中也许是最具客观性质的媒体,就像这次日本大地震展示给我们的画面一样,它甚至可以不加任何解说,单凭视觉和听觉,拉近观众与真相的距离,让观众产生真实、信服的感受。
同样,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开通,当观众们通过电视直播亲眼看着第一辆高铁列车从眼前呼啸而过,所有的人都会知道今后杭州和上海的距离更近了。
把观众的眼睛和耳朵带到现场,让他们自己去看,自己去听,自己去判断,这些年来,我们的直播一直在进步。
1. 媒体观念的进步
现在,无论是台风、冰灾、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现场,还是春运、中秋、抗高温这些非突发性的,非事件性的,甚至没有特定现场的“事件现场”,都能看到电视转播车和现场出镜记者的身影,这在多年以前是很少见的,应该归功于媒体观念的进步。
从传统传播方式:信息源→采访→制作→播出,到直播:信息源→(采访+播出),看起来,省略了两个环节,实际上却体现了媒体观念的进步。首先是从“我帮你想”到“你可以自己想”,把判断的权利还给观众;其次是拉近了观众与事件的距离(时间),体现了电视这一媒介本身的存在价值;第三是突破了原来的生存方式,从程式化的、可控的制播方式衍变出可变的、灵活的制播方式,进而丰富了自身的生存手段。
2. 技术手段的进步
来看一组能够代表浙江电视直播发展史的记录:
2000年农历八月十五,中央电视台联合浙江电视台对钱塘江大潮进行了大型直播。当时,浙江电视台的技术条件只能当配角,在5个直播点中只占有1个。
2005年4月30日,杭州西溪湿地开园,浙江卫视首次联合杭州电视台进行了大型新闻直播。直播设立了5个直播点,21个摄像机位,从上海租借来了EFP箱式转播系统,从厦门电视台租借来了全向微波设备。
到了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开通的时候,电视直播的技术手段已经丰富到能操控十几个直播点,并且集成卫星、光缆、3G、全球眼等多种手段。
十年之间,节目的要求和技术的发展互相呼应,互相促进,带来了电视直播的繁荣。
3.人才队伍的进步
一是技术人员队伍的成熟,这里不再赘述。
二是出镜记者队伍的壮大。“各位观众,我现在台州……”,“各位观众,我在温州……”,2005年,台风频繁袭击浙江,浙江卫视新闻中心7位女记者活跃在抗台最前沿,被观众称为“抗台七姐妹”。之后,浙江卫视把这个新闻品牌延伸为“七姐妹跑两会”、“七姐妹看变化”等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报道形式,满足了观众收视需求。
的确,应运而生的“七姐妹”彰显了电视新闻改革创新的成果,但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它实现了“电视人”的角色回归。
在此之前,电视记者分为摄像记者和文字记者;在此之后,电视记者多了一个“品种”:出镜记者,或者说文字记者向出镜记者的转变已收到成效,不会出镜的记者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电视记者。尽管那个时候的“七姐妹”语言还不够标准,表达还不够自然,着装还不够职业,但适应镜头的能力、快捷的现场反应能力、口语化的解说能力、和摄像及演播室的配合能力,这些直播的要素已经具备了。
三是各类直播人才的积累,包括策划、制片、协调、摄像、导播等等。现在不仅仅是省级台,全省11个市电视台都具有相当不错的直播力量,就连部分县市区级台也能够组织直播。
电视直播的空间还有待拓展
1.领域扩大化
一个最有待拓展的领域就是时政类题材的电视直播。以大众传媒非常发达的美国为例,60%的美国人通过电视了解选举、政府和当前大事。首次电视直播竞选总统辩论帮助肯尼迪入主白宫。
时政类活动,往往事关国计民生,深受广大群众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关注度还会越来越高。因此,在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政治人物施政承诺、政策听证、重大民生事件的协商对话等方面,电视直播的空间非常大。
2.队伍专业化
队伍专业化首先是既能单打独斗,又能协同作战的主持和出镜记者团队,其次是强有力的摄像制播保障团队,还要有一支指挥协调能力强大的统筹团队。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央视在四川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出色表现。在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小时时间里,央视的直播就开始了,近10位主播接力解说,前方约160名记者陆续抵达参与,截至5月20日,中央电视台各频道推出的直播特别节目总时长达676小时,创造了电视直播史的新纪录。
3、操作机制化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73秒钟后在空中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全球观众通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直播看到了这一幕,而专业人士同时还看到:原本直播航天飞机发射的CNN马上转入了突发事件的报道,遍布全球的记者站同时启动,航天专家、遇难者家属、各界人士、普通观众,马上出现在镜头里,以各自身份对这一事件表达感受。如果没有一套相应的机制,在第一时间里有这样的反应是不可能的。
4.节目常态化
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一是有一个专业的新闻频道,对各种直播内容统筹安排;二是在综合频道中,以嵌入式的方式随时插入直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