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媒体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时间:
张松红1由 分享
在我国,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既是社会公信力的代表,也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社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舆论引导、舆论监督职能直接影响着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发展。媒体因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在每一项社会政策的思考、制定和出台的每一个环节都起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以期利用媒体的功能为社会政策的推进和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社会政策的认识
社会政策在欧洲的许多大学里被作为一个学科至少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在学术领域里都还承认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定义。早期社会政策研究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是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在其1965年出版的《社会政策》一书中对社会政策的解释是很简单明了的。“‘社会政策’不是一个有确定含义的专门术语。它指的是与政府有关的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向公民提供服务或收入的行动,通过这些行动对公民的福利有直接的结果。因此,其核心由社会保险、公共救助、健康和福利服务、住房政策等组成。”希尔则认为,社会政策,简言之就是国家对公民所承担的一种责任,体现在社会福利上是政府作为行动者如何使社会失灵得到有效的矫正,如何用集体行动来对社会问题和公众福利进行干预。国内学者的观点大都与西方相一致。吴忠民把社会政策定义为以公正为理念依据,以解决社会问题,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主要目的,以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为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法令和条例的总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社会政策有以下几个特性,第一,它研究的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具有“普遍性”。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成为一种明显而不得不解决危机的时候,社会政策就会被国家提到议事日程。按照社会政策的观点,社会问题就是那些由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而产生的,影响到了全部或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对社会秩序产生威胁,需要全体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第二,受众群体具有“广泛性”。社会政策所面对的客体是普通的社会民众。如医疗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受益的对象范围大,涉及群体面广。第三,社会政策也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基本保障。社会领域的公民基本权利可以概括为六大项,即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居住权和资产拥有权。社会政策制定的内容也主要是从这六大方面来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关注。
媒体的社会功能
舆论引导功能。媒体因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对于社会政策的关注起到了引导功能。引发矛盾突出,如广州的“跳桥秀”事件,据报道:这位名叫郑龙的跳桥者,不是遭受什么天大的冤屈,而是因为得了骨巨细胞瘤,无钱治病;他先后4次来广州,找政协委员,找110民警,找媒体记者,但都没能帮上忙,他甚至流浪街头。他的终极“策略”,就是渴望“出名”,他想通过“跳桥”出名后,能获得社会的援助,帮他一把。郑龙是农民,他所患的骨巨细胞瘤,属于原发性骨肿瘤,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治疗,会造成残障甚至截肢。没有钞票、没有医保,他很可能会失去那一条腿。为了不“丢腿”,他只好不怕“丢脸”,忐忐忑忑爬上了海珠桥。新闻媒体的报道,就是充分发挥了舆论的引导功能。通过对典型事例的真实报道,旨在唤起政府对医疗政策改革的关注。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高昂的医疗费用已经成为广大公民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政府和公民之间又存在着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其实是在政府和公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政府更加明确地了解社会政策缺失的问题,引导和推动政府对医疗政策的改革步伐。
信息的传播功能。舆论在对社会政策推进当中,还担当着信息的发布者。通过独有的社会公信力,把亟待解决的社会政策问题进行报道,给制定社会政策的人以借鉴,给公众一个沟通的平台。在这方面,《南方周末》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南方周末》的宣传口号是:在这里,让你读懂中国。社会政策的每一步推进,《南方周末》都有及时的跟进报道。能够站在中立的立场去分析社会政策对每一个公民生活的影响,并通过采访专家,让公众进一步了解社会政策的内容,为新的社会政策的推行,提供了宣传员的作用。
舆论监督功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传媒,对党务、政务活动和各级党政机关包括领导干部与工作人员实施的民主监督。它是党内监督、法制监督、群众监督的表现形式和重要补充,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补充。新闻监督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在社会政策的执行阶段,尤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政策的制定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是基本原则,有媒体的监督使政府的执行过程呈现于“阳光之下”。使社会政策所涉及的每一个群体都能够享受到国家社会政策所带来的实惠。如轰动全国的“陈良宇案”:陈良宇在担任上海市黄浦区区长、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期间,滥用职权,支持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违规贷给不法企业主和有关公司巨额社保基金,危害社保基金安全。社保基金关系到每一位公民退休后的生活问题,挪用社保基金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公民的“生存权”,媒体的报道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舆论监督功能。
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媒体在社会政策的主体(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者)和客体(社会公众)之间,通过新闻报道,为他们之间的沟通搭起一座桥梁。一方面,公众的社会矛盾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引起国家的关注,推动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每一项社会政策的制定出台,都需要新闻媒体向公众进行解读和传播,使公众都能够充分了解其公共政策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有什么影响。
如何才能有效利用好媒体的社会功能为社会政策的建设服务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这一社会角色使其拥有了相当大的公共权力,主要是“说话的权力”。记者不仅仅是新闻的记录者,更重要的是,记者通过记录,通过媒体的公信力特性,还在无形中影响和引导着公众的思想。所以说,新闻工作者要时刻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合理利用自己手中的笔,为社会政策的科学化、法制化建设鼓与呼。
新闻工作者要有良好的素养。这里不仅指要有政治素养,还要有扎实的新闻业务素养。首先是要坚持新闻真实性,防止报道失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这一原则。其次,要坚持做到报道内容的合法性,让报道经得起法律的检验。这是对国家的负责,也是对公众的负责。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担负起推进构建法治社会的责任。再次,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我们是新闻工作者,更是一个公民。新闻报道,尤其是批评性报道,媒体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着眼于矛盾的解决和社会的稳定。
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个体与共性等关系。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和调整,新的矛盾不断出现、不断激化。新闻是社会的写真,舆论监督是社会的“净化剂”。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才能客观地、理性地为政府所制定的社会政策提供帮助,把公众的心声和需求真实地反映给政府和社会,引导有效的社会政策的制定。
总之,合理有效地利用媒体的自身功能,促使社会政策的有效出台,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社会政策的目标是为了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前提,是要让公众了解出了什么问题,问题的紧迫性如何,问题的重要性怎样,谁应对问题负责,这也是保证社会政策内容公正的第一步,亦即科学性、合理性的要求。这也正是媒体的职能,通过媒体报道社会现象,来让政府发现问题,督促政府对社会政策的推进,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让社会公众受益,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Marshall T.H.Social Policy. London.Hutchison.1965.
2.Hill M. Social Policy:A Compararive Analysic. London:Prentice?Hall.1996.
3.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04(1)。
4.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郑亚楠:《公共政策与媒体表达》,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8251379.html
6.徐迅雷:《我们需要“最好的社会政策”》,金羊网,http://www.ycwb.com/sp/2009-06/03/content_2150099.htm
对社会政策的认识
社会政策在欧洲的许多大学里被作为一个学科至少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在学术领域里都还承认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定义。早期社会政策研究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是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在其1965年出版的《社会政策》一书中对社会政策的解释是很简单明了的。“‘社会政策’不是一个有确定含义的专门术语。它指的是与政府有关的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向公民提供服务或收入的行动,通过这些行动对公民的福利有直接的结果。因此,其核心由社会保险、公共救助、健康和福利服务、住房政策等组成。”希尔则认为,社会政策,简言之就是国家对公民所承担的一种责任,体现在社会福利上是政府作为行动者如何使社会失灵得到有效的矫正,如何用集体行动来对社会问题和公众福利进行干预。国内学者的观点大都与西方相一致。吴忠民把社会政策定义为以公正为理念依据,以解决社会问题,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主要目的,以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为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法令和条例的总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社会政策有以下几个特性,第一,它研究的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具有“普遍性”。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成为一种明显而不得不解决危机的时候,社会政策就会被国家提到议事日程。按照社会政策的观点,社会问题就是那些由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而产生的,影响到了全部或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对社会秩序产生威胁,需要全体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第二,受众群体具有“广泛性”。社会政策所面对的客体是普通的社会民众。如医疗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受益的对象范围大,涉及群体面广。第三,社会政策也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基本保障。社会领域的公民基本权利可以概括为六大项,即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居住权和资产拥有权。社会政策制定的内容也主要是从这六大方面来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关注。
媒体的社会功能
舆论引导功能。媒体因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对于社会政策的关注起到了引导功能。引发矛盾突出,如广州的“跳桥秀”事件,据报道:这位名叫郑龙的跳桥者,不是遭受什么天大的冤屈,而是因为得了骨巨细胞瘤,无钱治病;他先后4次来广州,找政协委员,找110民警,找媒体记者,但都没能帮上忙,他甚至流浪街头。他的终极“策略”,就是渴望“出名”,他想通过“跳桥”出名后,能获得社会的援助,帮他一把。郑龙是农民,他所患的骨巨细胞瘤,属于原发性骨肿瘤,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治疗,会造成残障甚至截肢。没有钞票、没有医保,他很可能会失去那一条腿。为了不“丢腿”,他只好不怕“丢脸”,忐忐忑忑爬上了海珠桥。新闻媒体的报道,就是充分发挥了舆论的引导功能。通过对典型事例的真实报道,旨在唤起政府对医疗政策改革的关注。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高昂的医疗费用已经成为广大公民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政府和公民之间又存在着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其实是在政府和公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政府更加明确地了解社会政策缺失的问题,引导和推动政府对医疗政策的改革步伐。
信息的传播功能。舆论在对社会政策推进当中,还担当着信息的发布者。通过独有的社会公信力,把亟待解决的社会政策问题进行报道,给制定社会政策的人以借鉴,给公众一个沟通的平台。在这方面,《南方周末》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南方周末》的宣传口号是:在这里,让你读懂中国。社会政策的每一步推进,《南方周末》都有及时的跟进报道。能够站在中立的立场去分析社会政策对每一个公民生活的影响,并通过采访专家,让公众进一步了解社会政策的内容,为新的社会政策的推行,提供了宣传员的作用。
舆论监督功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传媒,对党务、政务活动和各级党政机关包括领导干部与工作人员实施的民主监督。它是党内监督、法制监督、群众监督的表现形式和重要补充,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补充。新闻监督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在社会政策的执行阶段,尤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政策的制定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是基本原则,有媒体的监督使政府的执行过程呈现于“阳光之下”。使社会政策所涉及的每一个群体都能够享受到国家社会政策所带来的实惠。如轰动全国的“陈良宇案”:陈良宇在担任上海市黄浦区区长、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期间,滥用职权,支持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违规贷给不法企业主和有关公司巨额社保基金,危害社保基金安全。社保基金关系到每一位公民退休后的生活问题,挪用社保基金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公民的“生存权”,媒体的报道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舆论监督功能。
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媒体在社会政策的主体(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者)和客体(社会公众)之间,通过新闻报道,为他们之间的沟通搭起一座桥梁。一方面,公众的社会矛盾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引起国家的关注,推动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每一项社会政策的制定出台,都需要新闻媒体向公众进行解读和传播,使公众都能够充分了解其公共政策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有什么影响。
如何才能有效利用好媒体的社会功能为社会政策的建设服务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这一社会角色使其拥有了相当大的公共权力,主要是“说话的权力”。记者不仅仅是新闻的记录者,更重要的是,记者通过记录,通过媒体的公信力特性,还在无形中影响和引导着公众的思想。所以说,新闻工作者要时刻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合理利用自己手中的笔,为社会政策的科学化、法制化建设鼓与呼。
新闻工作者要有良好的素养。这里不仅指要有政治素养,还要有扎实的新闻业务素养。首先是要坚持新闻真实性,防止报道失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这一原则。其次,要坚持做到报道内容的合法性,让报道经得起法律的检验。这是对国家的负责,也是对公众的负责。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担负起推进构建法治社会的责任。再次,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我们是新闻工作者,更是一个公民。新闻报道,尤其是批评性报道,媒体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着眼于矛盾的解决和社会的稳定。
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个体与共性等关系。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和调整,新的矛盾不断出现、不断激化。新闻是社会的写真,舆论监督是社会的“净化剂”。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才能客观地、理性地为政府所制定的社会政策提供帮助,把公众的心声和需求真实地反映给政府和社会,引导有效的社会政策的制定。
总之,合理有效地利用媒体的自身功能,促使社会政策的有效出台,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社会政策的目标是为了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前提,是要让公众了解出了什么问题,问题的紧迫性如何,问题的重要性怎样,谁应对问题负责,这也是保证社会政策内容公正的第一步,亦即科学性、合理性的要求。这也正是媒体的职能,通过媒体报道社会现象,来让政府发现问题,督促政府对社会政策的推进,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让社会公众受益,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Marshall T.H.Social Policy. London.Hutchison.1965.
2.Hill M. Social Policy:A Compararive Analysic. London:Prentice?Hall.1996.
3.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04(1)。
4.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郑亚楠:《公共政策与媒体表达》,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8251379.html
6.徐迅雷:《我们需要“最好的社会政策”》,金羊网,http://www.ycwb.com/sp/2009-06/03/content_2150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