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资源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同一性
时间:
高成嘉1由 分享
摘要:互联网络信息资源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同一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也高;相对网络信息资源较匮乏的地方,经济也欠发达。应缩小信息鸿沟,缩小城乡差别,实现信息公平,提高信息利用率,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资源 信息鸿沟
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发展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对互联网信息资源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同一性问题进行探讨。
互联网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人们在接收信息的数量、范围和角度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①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生产率提升和提高就业产生着越来越积极的影响。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以及中国、巴西、印度、韩国和瑞典共13个国家的互联网经济进行的调查,发现互联网对这些国家整体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互联网相关的消费和支出已经高于在农业和能源领域的消费,互联网对这13个国家的GDP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3.4%。美国仍是全球互联网产业的最大参与者,拥有全球互联网30%的产值和超过40%的净收入。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以超过20%的增速在全球互联网产业中巩固其地位。可见,互联网产生的财富远远超出了工业产品本身,传统工业中超过75%的附加值都由互联网创造。②
互联网络信息资源与经济发展有着同一性
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是指以电子数据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资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经济规模跃居全国工业之首,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互联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平台。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与经济发展的同一性。如国家对网络基础建设的大力推进,社会网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利好,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不断增强,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移动互联网发展加快,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更加完善,农村信息化使用深度不断增强等,均共同推动了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和普及率的稳步提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居世界第一。我国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③
从互联网普及率上看,2010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34.3%,北京普及率为69.4%,接近美国水平。各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差别依然明显。一类是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省份。包括北京69.4%、上海64.5%、广东55.3%、浙江53.8%、天津52.7%、福建50.9%、辽宁44.4%、江苏42.8%、新疆37.9%、山西36.5%、山东35.2%、海南35.1%、重庆34.6%、陕西34.3%等14个省(市);二类是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包括青海33.6%、湖北33.3%、吉林32.2%、河北31.2%、内蒙古30.8%、黑龙江29.5%等6个省(区);三类是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网络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集中在西南部各省和中部地区,包括宁夏28%、西藏27.9%、湖南27.3%、河南25.5%、广西25.2%、甘肃24.8%、四川24.4%、安徽22.7%、云南22.3%、江西21.4%、贵州19.8%等11个省(区)。我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努力在未来5年使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5%,使更多人从互联网中受益。
从经济发展来看,2010年是西部发展兴起的一年,从互联网发展速度上看,中西部地区网民规模增速也较快,其中西藏、贵州、陕西网民数量年增幅最大,分别为52.7%、31.1%、30.2%。2006年是中国经济十年来增长较快的一年,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GDP增长率达到11.1%。2007年GDP持续增长率达到11.4%,2008年GDP增长率也为10.1%。互联网普及率同样也是从2006年为9.4%开始,2007年为16%,2008年为22.6%,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21.9%。2009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8.9%,2010年为34.3%,发展稳步提高。这充分说明互联网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经济发展有着同一性。
我国各省互联网普及率与各省人均GDP发展的同一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以信息生产为主的信息社会,信息资源的普及不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研究,互联网普及率与人均GDP的经济发展有着同一性。
从2009年各省普及率情况来看,互联网普及率排在前两位的是:北京65.1%、上海62.0%,高出全国普及率28.9%两倍多,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底线。分别是广东50.9%、天津48.0%、浙江47.9%、福建45.2%、辽宁37.0%、江苏36.0%、山西31.2%、山东29.4%、海南28.6%、重庆28.3%、青海27.7%、新疆27.5%、吉林26.6%、陕西26.5%、河北26.4%、湖北25.7%、黑龙江23.9%、内蒙古23.8%、宁夏22.8%、湖南22.0%、广西21.4%、河南21.3%、甘肃20.4%、四川20.1%、云南18.6%、西藏18.6%、江西18.0%、安徽17.4%,排在后面的贵州15.1%是全国普及率28.9%的近一半。
从2009年我国各省人均GDP排名情况来看基本也是这样: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内蒙古、山东、辽宁、福建、吉林、河北、湖北、黑龙江、河南、山西、陕西、重庆、宁夏、湖南、新疆、海南、青海、四川、安徽、广西、江西、西藏、云南、甘肃、贵州。由此可见,互联网信息资源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即地区经济越发达其互联网也就越发达,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地区,相对经济发展水平也高。
由于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距,信息资源的分布出现了东部多西部少,且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的不合理布局,形成了“信息鸿沟”。可以说在经济发达地区,也是网络信息资源比较集中、信息种类齐全、内容较丰富的地区,在网络信息资源较薄弱的地区,经济也欠发达。
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缩小网络信息鸿沟,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信息技术在发展中具有经济增长“倍增器”、在发展方式上具有“转换器”和在产业升级上具有“助推器”的作用。要确立科学的信息发展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创造机会平等、协调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缩小信息鸿沟,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中国互联网发展、普及和应用存在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受经济发展、教育和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中国互联网呈现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城市普及率高、乡村普及率低的特点。截至2009年底,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0.0%,西部地区为21.5%;城市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2.2%,农村网民占27.8%。弥合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④
由于互联网具备传递海量信息的能力,成为现代传媒中最快捷、最方便的信息传播工具。在农村地区网络使用基础设施和接入条件还比较滞后,互联网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不到广泛应用,普及率水平不能进一步缩小,就可能存在将城乡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危险。
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样重要,解决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的现象,就要先修好这个信息高速公路。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网络建设的力度,利用高效快速的网络信息资源来发展经济、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拓宽发家致富的方式,达到缩小“信息鸿沟”、缩小城乡差别的目的。“信息鸿沟”实际上也是网络社会的知识鸿沟现象。21世纪,信息不仅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和资产,也是个人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和资产。有效缩小信息差距以逐步实现社会信息公平,促进不同地区间的和谐发展,才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缩小信息鸿沟也是缩小中国与世界差距的另一个关键。
缩小信息鸿沟,实现信息公平。信息公平主要是“指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都能够自由平等地获取各种信息,包括公平地享有社会文化资源、文明成果和知识信息。⑤而且,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人人有权利或资格共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因此,人人希望有条件公平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是实现获取信息资源公平的最有效率的途径,核心在于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有信息、就有知识、就有发家致富的信息途径,网络信息资源也是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缩小知识差距、技术差距,尤其是缩小知识与信息获取能力差距的途径。只要人们拥有行使平等获取知识权利的机会,就能缩小甚至弥合“信息鸿沟”,使愈演愈烈的信息贫富分化得到根本的遏制,进而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发展,我们的未知大于已知,更大的发展和影响在未来,国家提出对三网融合的发展将极大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使人们更加方便快捷地使用文字、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
如何使人们有效利用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是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的方针政策,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使科学数据获取在信息资源领域投资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我们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应用互联网,以人为本,节约人们的时间,提升人们的效率,对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组织,希望在全社会范围内把最合适的信息以最合适的方式在最合适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用户,从而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
1998年世界银行报告就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问题提供了三条途径:一是获取全球的知识;二是提高全体公民普通教育的能力;三是提高全体公民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⑥。这三条途径也为我们弥合日益扩大的“信息鸿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的利用率,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毫无疑问,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经济模式,已经成为最平民化的高科技之一,任何人都可以以非常低廉的成本在网上畅游。于是就承载了难以计数的信息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基于此便产生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互联网经济”。其实质就是,互联网拉近了百姓与政府的距离,降低了商业门槛,减少了交易环节,提高了商务信息的传递速度和降低了交易成本。“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经济”、“网络经济”渐成主流,未来发展在各行业各领域深度智能化的“物联网”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只有缩小信息鸿沟,提高信息利用率,实现有效率的信息公平,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注 释:
①杨红星:《信息时代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及应对策略》,《新闻爱好者》,2010(1)。
②应强:《麦肯锡认为互联网对经济增长日益产生积极影响》,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1/05/25/006944554.shtml
③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1月)。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2010年6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08/c_12195221.htm
⑤肖希明、水亮:《和谐社会中的信息公平制度》,《图书馆论坛》,2006(6)。
⑥《网络文化研究》(二)——信息网络化与社会公平,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500fc601008azp.html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资源 信息鸿沟
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发展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对互联网信息资源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同一性问题进行探讨。
互联网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人们在接收信息的数量、范围和角度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①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生产率提升和提高就业产生着越来越积极的影响。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以及中国、巴西、印度、韩国和瑞典共13个国家的互联网经济进行的调查,发现互联网对这些国家整体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互联网相关的消费和支出已经高于在农业和能源领域的消费,互联网对这13个国家的GDP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3.4%。美国仍是全球互联网产业的最大参与者,拥有全球互联网30%的产值和超过40%的净收入。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以超过20%的增速在全球互联网产业中巩固其地位。可见,互联网产生的财富远远超出了工业产品本身,传统工业中超过75%的附加值都由互联网创造。②
互联网络信息资源与经济发展有着同一性
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是指以电子数据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资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经济规模跃居全国工业之首,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互联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平台。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与经济发展的同一性。如国家对网络基础建设的大力推进,社会网络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利好,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不断增强,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移动互联网发展加快,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更加完善,农村信息化使用深度不断增强等,均共同推动了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和普及率的稳步提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居世界第一。我国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③
从互联网普及率上看,2010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34.3%,北京普及率为69.4%,接近美国水平。各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差别依然明显。一类是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省份。包括北京69.4%、上海64.5%、广东55.3%、浙江53.8%、天津52.7%、福建50.9%、辽宁44.4%、江苏42.8%、新疆37.9%、山西36.5%、山东35.2%、海南35.1%、重庆34.6%、陕西34.3%等14个省(市);二类是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包括青海33.6%、湖北33.3%、吉林32.2%、河北31.2%、内蒙古30.8%、黑龙江29.5%等6个省(区);三类是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网络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集中在西南部各省和中部地区,包括宁夏28%、西藏27.9%、湖南27.3%、河南25.5%、广西25.2%、甘肃24.8%、四川24.4%、安徽22.7%、云南22.3%、江西21.4%、贵州19.8%等11个省(区)。我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努力在未来5年使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5%,使更多人从互联网中受益。
从经济发展来看,2010年是西部发展兴起的一年,从互联网发展速度上看,中西部地区网民规模增速也较快,其中西藏、贵州、陕西网民数量年增幅最大,分别为52.7%、31.1%、30.2%。2006年是中国经济十年来增长较快的一年,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GDP增长率达到11.1%。2007年GDP持续增长率达到11.4%,2008年GDP增长率也为10.1%。互联网普及率同样也是从2006年为9.4%开始,2007年为16%,2008年为22.6%,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21.9%。2009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8.9%,2010年为34.3%,发展稳步提高。这充分说明互联网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经济发展有着同一性。
我国各省互联网普及率与各省人均GDP发展的同一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以信息生产为主的信息社会,信息资源的普及不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研究,互联网普及率与人均GDP的经济发展有着同一性。
从2009年各省普及率情况来看,互联网普及率排在前两位的是:北京65.1%、上海62.0%,高出全国普及率28.9%两倍多,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底线。分别是广东50.9%、天津48.0%、浙江47.9%、福建45.2%、辽宁37.0%、江苏36.0%、山西31.2%、山东29.4%、海南28.6%、重庆28.3%、青海27.7%、新疆27.5%、吉林26.6%、陕西26.5%、河北26.4%、湖北25.7%、黑龙江23.9%、内蒙古23.8%、宁夏22.8%、湖南22.0%、广西21.4%、河南21.3%、甘肃20.4%、四川20.1%、云南18.6%、西藏18.6%、江西18.0%、安徽17.4%,排在后面的贵州15.1%是全国普及率28.9%的近一半。
从2009年我国各省人均GDP排名情况来看基本也是这样: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内蒙古、山东、辽宁、福建、吉林、河北、湖北、黑龙江、河南、山西、陕西、重庆、宁夏、湖南、新疆、海南、青海、四川、安徽、广西、江西、西藏、云南、甘肃、贵州。由此可见,互联网信息资源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即地区经济越发达其互联网也就越发达,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地区,相对经济发展水平也高。
由于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距,信息资源的分布出现了东部多西部少,且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的不合理布局,形成了“信息鸿沟”。可以说在经济发达地区,也是网络信息资源比较集中、信息种类齐全、内容较丰富的地区,在网络信息资源较薄弱的地区,经济也欠发达。
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缩小网络信息鸿沟,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信息技术在发展中具有经济增长“倍增器”、在发展方式上具有“转换器”和在产业升级上具有“助推器”的作用。要确立科学的信息发展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创造机会平等、协调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缩小信息鸿沟,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中国互联网发展、普及和应用存在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受经济发展、教育和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中国互联网呈现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城市普及率高、乡村普及率低的特点。截至2009年底,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0.0%,西部地区为21.5%;城市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2.2%,农村网民占27.8%。弥合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④
由于互联网具备传递海量信息的能力,成为现代传媒中最快捷、最方便的信息传播工具。在农村地区网络使用基础设施和接入条件还比较滞后,互联网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不到广泛应用,普及率水平不能进一步缩小,就可能存在将城乡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危险。
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样重要,解决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的现象,就要先修好这个信息高速公路。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网络建设的力度,利用高效快速的网络信息资源来发展经济、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拓宽发家致富的方式,达到缩小“信息鸿沟”、缩小城乡差别的目的。“信息鸿沟”实际上也是网络社会的知识鸿沟现象。21世纪,信息不仅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和资产,也是个人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和资产。有效缩小信息差距以逐步实现社会信息公平,促进不同地区间的和谐发展,才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缩小信息鸿沟也是缩小中国与世界差距的另一个关键。
缩小信息鸿沟,实现信息公平。信息公平主要是“指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都能够自由平等地获取各种信息,包括公平地享有社会文化资源、文明成果和知识信息。⑤而且,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人人有权利或资格共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因此,人人希望有条件公平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是实现获取信息资源公平的最有效率的途径,核心在于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有信息、就有知识、就有发家致富的信息途径,网络信息资源也是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缩小知识差距、技术差距,尤其是缩小知识与信息获取能力差距的途径。只要人们拥有行使平等获取知识权利的机会,就能缩小甚至弥合“信息鸿沟”,使愈演愈烈的信息贫富分化得到根本的遏制,进而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发展,我们的未知大于已知,更大的发展和影响在未来,国家提出对三网融合的发展将极大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使人们更加方便快捷地使用文字、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
如何使人们有效利用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是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的方针政策,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使科学数据获取在信息资源领域投资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我们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应用互联网,以人为本,节约人们的时间,提升人们的效率,对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组织,希望在全社会范围内把最合适的信息以最合适的方式在最合适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用户,从而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
1998年世界银行报告就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问题提供了三条途径:一是获取全球的知识;二是提高全体公民普通教育的能力;三是提高全体公民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⑥。这三条途径也为我们弥合日益扩大的“信息鸿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的利用率,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毫无疑问,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经济模式,已经成为最平民化的高科技之一,任何人都可以以非常低廉的成本在网上畅游。于是就承载了难以计数的信息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基于此便产生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互联网经济”。其实质就是,互联网拉近了百姓与政府的距离,降低了商业门槛,减少了交易环节,提高了商务信息的传递速度和降低了交易成本。“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经济”、“网络经济”渐成主流,未来发展在各行业各领域深度智能化的“物联网”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只有缩小信息鸿沟,提高信息利用率,实现有效率的信息公平,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注 释:
①杨红星:《信息时代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及应对策略》,《新闻爱好者》,2010(1)。
②应强:《麦肯锡认为互联网对经济增长日益产生积极影响》,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1/05/25/006944554.shtml
③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1月)。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2010年6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08/c_12195221.htm
⑤肖希明、水亮:《和谐社会中的信息公平制度》,《图书馆论坛》,2006(6)。
⑥《网络文化研究》(二)——信息网络化与社会公平,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500fc601008a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