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论健康传播中媒体人的健康素养(2)

时间: 李文芳 1 分享

  复杂的传播环境,需要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健康传播的技术手段与传播环境正在发生急遽变化,互联网作为当代小小地球村的联系纽带,它的普及使健康传播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当今,打着养生保健旗号开展虚假宣传的情景不仅在互联网上泛滥,在广播电视以及平面媒体上也随处可见。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公共场所,比如城市街头、公园等公共场所,宾馆、写字楼与住宅楼的电梯内,医院的候诊大厅、门诊及住院部的走廊内,火车站、飞机场、宾馆等场所的大厅内,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些所谓的“分众传媒”安装的视频播放设备。这些传播设备中播出的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是否科学?可信度怎样?其把关人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直接影响着信息的选择,也影响着社会公众获得正确知识的可及性。
  2010年,在我国的养生保健领域出现了一个“东方夜谈”——吃绿豆能治病。所谓的“京城名医”张悟本,以其《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在短短半年畅销100万本的现象震惊国人,成为轰动一时的“张悟本现象”。生病不求医,吃绿豆、生吃茄子能治病的虚假信息充斥在各个媒体中,出版商在报纸、电台、电视上的大肆渲染,不仅出现了所谓科普图书的惊人畅销,也使得这位“京城名医”的门诊号升至2000元,并排到了2012年。在这一事件中,不同媒体有意无意地扮演了助推剂的角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细细想来,造成媒体争相报道的原因除了盲目的跟风外,媒体人缺乏基本的健康素养应该是不可回避的因素。
  轰动一时的“张悟本现象”在政府的追查中销声匿迹了,但当今一些媒体上充斥的所谓健康广告依然不少。一些号称有奇特效果的减肥药、一贴就灵的近视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保健品、治愈癌症的药物,以及无痛人流术等充斥在大小报纸的版面,夸张刺耳的声音从电台里传出……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强霸受众耳目的虚假广告引起读者的厌恶和憎恨,有网民甚至建议某广播电台更名为减肥电台、人流电台。这不仅是公众对媒体人的讽刺,更是给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敲响了警钟。
  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复杂的传播环境使健康传播信息的选择更加困难,媒体人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大量虚假的健康信息相比,健康传播者自身的健康意识也制约着健康传播的效果。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健康传播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健康传播者目前选择的健康传播内容,大多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身体生理健康的层面,没有实现向现代意义上健康新观念的转变;其次,传播本身就不健康,或基于营销需要,或缘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因此需要传播主体从更高层面上对健康进行系统的认识;再次,对健康传播的客体认识不清,没有对不同受众进行合理的划分和研究,也使传播的针对性不强。
  只有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才能辨别社会上流行的各种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信息的真伪。因此,媒体人只有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才能避免一个又一个“张悟本现象”的发生,也才会把健康传播带入一个以受众为中心、关注全面健康的崭新时代。
  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需要具备的基本健康素养
  卫生部于2007年初着手制定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组织全国百余位医药卫生各个领域专家,围绕现阶段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和生活方式,召开数十次研讨会,反复研究、反复筛选,最后选定了中国公民必须掌握的66条健康素养要点,并于2008年初以卫生部第3号公告的形式公之于众。66条健康素养的要点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基本技能”等三方面的内容。
  对于普通公民来讲,能够熟悉掌握66条健康素养要点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素养水平的标志。据统计,我国人民健康素养的具备率为6.48%,专家解释说此百分比表示100人中只有6.48个人对66条健康素养要点的掌握率在80%以上。因此,对于一个大量接触健康相关信息并选择性地向社会大众传播的媒体从业者,拥有基本的健康素养知识是必需的,掌握66条健康素养要点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在此之上,要想真正成为时代需求的健康传播者,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还应首先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了解人类疾病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转变的大趋势,认识影响当今人类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国家与地方的医疗卫生政策等。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对政府的卫生工作政策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对整个卫生健康事业的大方向有个准确的把握,对社会人群的健康需求有全面的把握。另外,应了解影响当今社会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对不同类别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熟悉某类疾病有何基本特征,其影响人群、发病规律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健康传播的把关人,对浩瀚如海的健康信息进行科学正确的选择,进而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相应的健康信息与健康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改变。虽然一些传统的传染性疾病已经被逐步消灭,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远离了人群,与此同时,新的传染性疾病还在不断出现。与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相适应,传统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了以健康为中心。医学科学已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发展为技术服务与知识服务并重,健康传播也应在内容上实现从“提供生物医学知识”到“促进行为改变”的重大转变。因此,从事健康传播的媒体人也应该适应这些改变,主动承担起服务社会大众健康需求的责任。
  为了适应健康传播的需要,媒体人应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健康素养
  由于新闻学与医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而健康传播所需要的是一个既懂得传播学理论又熟悉医学卫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交叉学科的特点非常明显,因此,不是医学背景的媒体人在从事健康传播时,一定要主动学习医学卫生知识。首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医学院校选修相关课程,也可以选择一些专业教材进行自学。笔者是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在从事健康传播的过程中,学习了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的所有教材,对预防医学、传染病、环境卫生、营养卫生、卫生统计等专业知识有了较好的认识,在实际的采编工作中受益匪浅。
  其次,在实际的采编工作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医疗卫生知识。从事医学卫生报道的编辑记者都会应邀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这些学术活动给媒体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因此,媒体人要善于利用会议,把参加会议作为提高自身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不要如蜻蜓点水一般,到会场拿个新闻通发稿就走。认真利用学术会议不仅可以快速提升自己对医疗卫生领域不同专业的认识,还可以获取在其他采访活动中难以获得的专业资料,为自己进行深度报道或者以后的相关报道提供参考。
  再次,在专题的医学人物采访或卫生事件报道中,要虚心向医疗卫生专家学习。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进行人物专访或事件报道前,要习惯性地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不仅是初步了解人物或事件的过程,也是提前进入采访状态的必需。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明确采访的重点,还要把不懂的专业名词或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在采访中搞清楚、弄明白。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术语要理解透彻,对治疗方法要追求严谨,对那些容易被误解的信息要小心求证,对于常识性的知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寻求专家的亲口解释。因此,采访的过程不仅是信息的求证过程,也是很好的医学知识普及学习的过程,媒体人一定要充分重视。同时,媒体人要善于同医学专家交朋友,不能仅仅把医学专业人员作为媒体的采访对象,只从他们那里获得媒体需要报道的内容、传播的信息,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受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用理解和关心建立起相互间的友情。朋友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分享、相互关注的。医学领域的朋友可以及时为媒体人提供其学科领域的知识和信息,丰富媒体的报道内容。与此同时,在相互之间朋友般的交往中,医生的医学知识、卫生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媒体人,从而促进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健康意识和卫生知识,进而提高其健康素养水平。
  健康传播的媒介与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变的是媒体从业人员健康素养的提升,以及服务大众健康、注重传播效果的永恒理念。
3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