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角色意识与社会表演
时间:
黎力1由 分享
【摘 要】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新闻记者既代表个体生存,有着独特的个人形象,又是职业角色的社会表演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本文试从新兴的社会表演学角度阐述新闻记者这一社会职业的角色意识和社会表演要素,并从社会表演学的三大矛盾关系出发研究新闻记者这一职业角色的共性和个性,尤其是对记者采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表演方式进行探讨,试图对新时期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塑造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角色;社会表演
2010年11月8日记者节,环球网做了一个关于“记者形象在你心中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在线投票,结果显示,有8664名参与投票的网友,其中认为记者印象是负面的高达73%,远远高于对记者持正面印象者的27%。①数据显示出公众对记者的职业角色期望值非常高,但对记者在实际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表现却不满意。作为社会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闻记者的一举一动无不体现着其职业特点以及这个社会角色对记者自身的要求。从采编合一到采编分开,从万金油式的综合记者到精深权威的专业记者,在新闻事业的社会化进程中,记者的角色意识有着不断变化、不断界定和不断规范的过程,尤其是记者采访中的社会表演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信息高度发达、媒介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对记者采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表演方式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从社会角色理论及表演研究的角度对此试作分析。
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产生并盛行于20世纪20至60年代,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过渡,该理论有社会角色和角色扮演两个主要概念[1]。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定位非常明确,即是客观公正地揭露新闻事件的真实起因、过程和结果,这是公众对其的期望,也是记者投身新闻事业后的理想目标。
“表演”这个概念,是从戏剧影视的小舞台走上社会大舞台的,不少普通老百姓对其第一印象就是虚假、虚伪,以至于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教授针对中国现代社会的特色提出“社会表演学”这一概念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业内人士的态度仍旧停留在观望和质疑上。其实,社会表演学主要就是研究社会人的各种角色行为以及指导社会人的各种角色扮演,让人们找准自己的定位。当然,大多数人认为,表演似乎应该在几尺舞台和屏幕上才能完全绽放艺术的魅力,倘若来到芸芸众生中,还能否真的为社会、为人本身所利用,充分发挥其价值呢?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回到具体的职业范畴上去。
首先,新闻记者是职业社会表演的“主演”,和舞台上的角色一样,新闻记者这一社会角色也有理想形象。记者的自我形象和角色设定是十分自由和个人的,高、矮、胖、瘦,或庄重严肃,或热情活泼,或亲切温和,或轻松淡然。但公众对新闻记者的期望值却是非常统一的,公正、独立、真实、准确、正义等等,这在最早的1922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制定的《报业信条》中就可以看出,作为新闻记者规范的六条规定基本包括了公众对新闻记者的所有要求和职业形象的标准。但是很显然,大多数社会角色的扮演者自我形象和理想形象在最初都有一定的差距。在戏剧表演领域,导演可以用角色分析和反复排练来帮助演员缩短自身和角色的距离;而在新闻传播行业中,新闻记者这一角色的个人形象和理想标准之间的差距如何来缩短呢?这正是当下必须对包括新闻记者在内的所有从业人员进行社会表演学理论培训和技巧体验式训练的重要原因。最理想的表演自然是彻底忘掉这个差别,形神完全合二为一,可是连专业演员都知道,这种境界太难得了。2009年《东方时空》某知名记者涉嫌诈骗的案件一经披露,公众一片哗然,为什么民众不接受其个人角色与期望角色形象有如此之大的差距,新闻记者本身到底应该形神分离还是灵肉合一呢?
实际上,表演的两种方式,一是“悦人”的方式,即别人希望我怎么演我就怎么演;二是“悦己”的方式,即我想怎么演就怎么演,这正是社会角色自我形象和社会角色设定之间的矛盾关系所在。
笔者认为,作为广泛与人交流联系的社会职业,新闻记者要么选择个人形象与职业角色理想形象十分接近的生活,如那些受人尊崇的名记者,把做人的原则与工作的原则合二为一,生活即工作,工作即生活,个人形象甚至与职业角色重合,不需要通过任何社会表演的技巧来缩小自我形象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差距;另一种选择则是勇敢地承认自我形象与理想角色差距甚远,但通过社会表演的技巧有效地在公众面前掩盖了差距,真正做到生活和工作完全分开。前一种选择可操作性不大,因为作为社会人的一分子,新闻记者自身有太多的社会和生活因素的影响,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名记者涉嫌诈骗的案件,金钱、利益等欲望的驱使致使记者们在社会生活中忘却自身的社会角色要求;后一种选择是当下大多数新闻记者的选择,但行业中却缺少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及社会表演技巧的训练,现有培训仅限于在口头表达、仪态表情等浅层次的内容上。
其次,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根据戏剧舞台的原理同样把社会大舞台划分成前台与后台,在新闻传播行业中的主要表现为采访尤其是出镜采访时新闻记者的镜头前形象和实际立场或个人观点之间的关系,其中以电视新闻记者为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获取新闻事实的方法。[2]长久以来,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角色定位都比较模糊,其中涉及的新闻伦理道德问题也一直为学界所争论,但有一点是得到一致肯定的,就是记者是新闻事件的发现者和见证人,而不是新闻事件的制造者和推动者。在任何新闻事件中,记者都是以第三方甚至第四方的角度和位置从理性旁观到积极报道,或者是体验参与感受事实真相。
那么,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隐性采访的前台和后台关系变得如同戏剧舞台一样,此时的前台表演实际上是纯粹的扮演,记者扮演新闻事件中的参与人员,体验事件主人公的感受和经历;而被采访对象(或知情人,或当事人,甚至是直接犯案人员)不清楚自己所处的境地,在毫不知情的状态下与记者演起“对手戏”,一经特殊的采访摄录设备转化到屏幕上,电视观众便不需要旁白和字幕,直接根据画面给出自己的判断。此时出现在前台屏幕上的新闻记者,是以既非个人的自我身份又非职业的记者形象出现在新闻现场,这个前台同时又可以看做是被采访对象的后台,此时的前台与后台已毫无明显的分界线,且时时互相转化。
一般在新闻传播的前台,新闻记者都会自觉地扮演起事实真相的探索者和社会公正代言人的角色,这是公众对记者职业角色的期望。此时前台的表演中,新闻记者和被采访对象都会自觉地摆出“角色面孔”,记者表现得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甚至咄咄逼人,被采访对象也进入“信息掌控者”的角色。双方都会不自觉地控制自己,以防自己不经意中流露不当信息。而隐性采访中,新闻记者脱离了熟悉的前台场景,试图进入被采访对象的后台,追查新闻事件的真相。此时,记者需要调整个人角色及社会角色的设定,需要修饰自身的行为和外表,包括衣着、言辞、举止以及表情,使他们符合被采访对象的身份,塑造出“自己人”的角色形象。这比起中规中矩的戏剧舞台演出来说,更加富有挑战性,由此可见,隐性采访中的新闻记者才是最优秀的演员。
再次,同大多数戏剧表演一样,新闻记者的前台表演中,都有事先准备的脚本。不论节目形式和内容如何,新闻记者或编导在事先的栏目策划方案中都会对整个传播过程的各环节进行预想和设定,甚至包括预留的突发应对机制,这就是新闻传播活动的脚本。当然,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不会完全按照记者的期望发展,那样便失去了突发新闻事件的独特魅力。也正是在突发状况下,新闻记者的临场发挥最能体现记者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设定及实现状况。但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时下大多数突发新闻事件中,记者常常失去对事先准备的脚本和自身职业角色的控制,偏离正常的轨道:死板地按照问题稿子提问,全然不顾被采访对象的回答,或者硬往自己预设的路线和方向上拗,等等,使本可以很出彩的新闻采访最后常常转变成观众茶余饭后的笑料。
当然,也有很多优秀成功的突发性新闻的现场采访和报道,比如最近的几次地震报道中,一些民生新闻的记者经常会十分感性地主动参与到新闻中,在追求新闻现场效果、展示新闻过程的同时,记者往往由新闻事件的观察者和探索者转变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并且在新闻传播的前台与后台间来回穿梭。这种主动的参与,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惯例而被业界和观众所接受。但是新闻记者临场发挥参与新闻应该有一个基本的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新闻记者自身的职业角色定位以及事先准备好的脚本。自作多情式的过度参与不仅不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反而会使观众对新闻记者的个人形象和职业角色产生怀疑和厌恶。
戏剧舞台上的临场发挥是建立在对扮演角色的万分把握和演员长期的训练基础之上,而且导演一般不允许演员不依据脚本来随意发挥,只有完全符合所塑造的角色形象的行为、语言,才能被最后采纳。在新闻现场,一切以脚本为主要线索,才会保证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临场发挥是允许的,但偏离揭示新闻事实真相的这一基本原则的行为是绝对背离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记者所做的选择即是上文提到的:或作为极富人道精神的个体投入到营救中,或作为客观公正的社会形象出现在突发新闻的现场。
中国有句俗语是“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这与莎士比亚的见解不谋而合。在茫茫社会大舞台上,新闻记者这一职业角色,公众赋予的标准和期望值是非常高的,因此在个人形象与职业角色设定上、处理新闻事件的前台和后台的关系上,以及新闻栏目策划的脚本与临场发挥的矛盾处理上,更需要新闻记者提高角色意识,熟练运用社会表演技巧,成功地扮演好这一重要的社会角色。
注释:
①数据来自2010年11月10日环球网(http://www.huanqiu.com/)投票结果。
参考文献:
[1]兰德.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345-348.
[2]周洋.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电视研究,2001(5):65.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角色;社会表演
2010年11月8日记者节,环球网做了一个关于“记者形象在你心中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在线投票,结果显示,有8664名参与投票的网友,其中认为记者印象是负面的高达73%,远远高于对记者持正面印象者的27%。①数据显示出公众对记者的职业角色期望值非常高,但对记者在实际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表现却不满意。作为社会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闻记者的一举一动无不体现着其职业特点以及这个社会角色对记者自身的要求。从采编合一到采编分开,从万金油式的综合记者到精深权威的专业记者,在新闻事业的社会化进程中,记者的角色意识有着不断变化、不断界定和不断规范的过程,尤其是记者采访中的社会表演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信息高度发达、媒介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对记者采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表演方式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从社会角色理论及表演研究的角度对此试作分析。
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产生并盛行于20世纪20至60年代,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过渡,该理论有社会角色和角色扮演两个主要概念[1]。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定位非常明确,即是客观公正地揭露新闻事件的真实起因、过程和结果,这是公众对其的期望,也是记者投身新闻事业后的理想目标。
“表演”这个概念,是从戏剧影视的小舞台走上社会大舞台的,不少普通老百姓对其第一印象就是虚假、虚伪,以至于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教授针对中国现代社会的特色提出“社会表演学”这一概念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业内人士的态度仍旧停留在观望和质疑上。其实,社会表演学主要就是研究社会人的各种角色行为以及指导社会人的各种角色扮演,让人们找准自己的定位。当然,大多数人认为,表演似乎应该在几尺舞台和屏幕上才能完全绽放艺术的魅力,倘若来到芸芸众生中,还能否真的为社会、为人本身所利用,充分发挥其价值呢?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回到具体的职业范畴上去。
首先,新闻记者是职业社会表演的“主演”,和舞台上的角色一样,新闻记者这一社会角色也有理想形象。记者的自我形象和角色设定是十分自由和个人的,高、矮、胖、瘦,或庄重严肃,或热情活泼,或亲切温和,或轻松淡然。但公众对新闻记者的期望值却是非常统一的,公正、独立、真实、准确、正义等等,这在最早的1922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制定的《报业信条》中就可以看出,作为新闻记者规范的六条规定基本包括了公众对新闻记者的所有要求和职业形象的标准。但是很显然,大多数社会角色的扮演者自我形象和理想形象在最初都有一定的差距。在戏剧表演领域,导演可以用角色分析和反复排练来帮助演员缩短自身和角色的距离;而在新闻传播行业中,新闻记者这一角色的个人形象和理想标准之间的差距如何来缩短呢?这正是当下必须对包括新闻记者在内的所有从业人员进行社会表演学理论培训和技巧体验式训练的重要原因。最理想的表演自然是彻底忘掉这个差别,形神完全合二为一,可是连专业演员都知道,这种境界太难得了。2009年《东方时空》某知名记者涉嫌诈骗的案件一经披露,公众一片哗然,为什么民众不接受其个人角色与期望角色形象有如此之大的差距,新闻记者本身到底应该形神分离还是灵肉合一呢?
实际上,表演的两种方式,一是“悦人”的方式,即别人希望我怎么演我就怎么演;二是“悦己”的方式,即我想怎么演就怎么演,这正是社会角色自我形象和社会角色设定之间的矛盾关系所在。
笔者认为,作为广泛与人交流联系的社会职业,新闻记者要么选择个人形象与职业角色理想形象十分接近的生活,如那些受人尊崇的名记者,把做人的原则与工作的原则合二为一,生活即工作,工作即生活,个人形象甚至与职业角色重合,不需要通过任何社会表演的技巧来缩小自我形象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差距;另一种选择则是勇敢地承认自我形象与理想角色差距甚远,但通过社会表演的技巧有效地在公众面前掩盖了差距,真正做到生活和工作完全分开。前一种选择可操作性不大,因为作为社会人的一分子,新闻记者自身有太多的社会和生活因素的影响,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名记者涉嫌诈骗的案件,金钱、利益等欲望的驱使致使记者们在社会生活中忘却自身的社会角色要求;后一种选择是当下大多数新闻记者的选择,但行业中却缺少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及社会表演技巧的训练,现有培训仅限于在口头表达、仪态表情等浅层次的内容上。
其次,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根据戏剧舞台的原理同样把社会大舞台划分成前台与后台,在新闻传播行业中的主要表现为采访尤其是出镜采访时新闻记者的镜头前形象和实际立场或个人观点之间的关系,其中以电视新闻记者为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获取新闻事实的方法。[2]长久以来,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角色定位都比较模糊,其中涉及的新闻伦理道德问题也一直为学界所争论,但有一点是得到一致肯定的,就是记者是新闻事件的发现者和见证人,而不是新闻事件的制造者和推动者。在任何新闻事件中,记者都是以第三方甚至第四方的角度和位置从理性旁观到积极报道,或者是体验参与感受事实真相。
那么,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隐性采访的前台和后台关系变得如同戏剧舞台一样,此时的前台表演实际上是纯粹的扮演,记者扮演新闻事件中的参与人员,体验事件主人公的感受和经历;而被采访对象(或知情人,或当事人,甚至是直接犯案人员)不清楚自己所处的境地,在毫不知情的状态下与记者演起“对手戏”,一经特殊的采访摄录设备转化到屏幕上,电视观众便不需要旁白和字幕,直接根据画面给出自己的判断。此时出现在前台屏幕上的新闻记者,是以既非个人的自我身份又非职业的记者形象出现在新闻现场,这个前台同时又可以看做是被采访对象的后台,此时的前台与后台已毫无明显的分界线,且时时互相转化。
一般在新闻传播的前台,新闻记者都会自觉地扮演起事实真相的探索者和社会公正代言人的角色,这是公众对记者职业角色的期望。此时前台的表演中,新闻记者和被采访对象都会自觉地摆出“角色面孔”,记者表现得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甚至咄咄逼人,被采访对象也进入“信息掌控者”的角色。双方都会不自觉地控制自己,以防自己不经意中流露不当信息。而隐性采访中,新闻记者脱离了熟悉的前台场景,试图进入被采访对象的后台,追查新闻事件的真相。此时,记者需要调整个人角色及社会角色的设定,需要修饰自身的行为和外表,包括衣着、言辞、举止以及表情,使他们符合被采访对象的身份,塑造出“自己人”的角色形象。这比起中规中矩的戏剧舞台演出来说,更加富有挑战性,由此可见,隐性采访中的新闻记者才是最优秀的演员。
再次,同大多数戏剧表演一样,新闻记者的前台表演中,都有事先准备的脚本。不论节目形式和内容如何,新闻记者或编导在事先的栏目策划方案中都会对整个传播过程的各环节进行预想和设定,甚至包括预留的突发应对机制,这就是新闻传播活动的脚本。当然,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不会完全按照记者的期望发展,那样便失去了突发新闻事件的独特魅力。也正是在突发状况下,新闻记者的临场发挥最能体现记者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设定及实现状况。但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时下大多数突发新闻事件中,记者常常失去对事先准备的脚本和自身职业角色的控制,偏离正常的轨道:死板地按照问题稿子提问,全然不顾被采访对象的回答,或者硬往自己预设的路线和方向上拗,等等,使本可以很出彩的新闻采访最后常常转变成观众茶余饭后的笑料。
当然,也有很多优秀成功的突发性新闻的现场采访和报道,比如最近的几次地震报道中,一些民生新闻的记者经常会十分感性地主动参与到新闻中,在追求新闻现场效果、展示新闻过程的同时,记者往往由新闻事件的观察者和探索者转变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并且在新闻传播的前台与后台间来回穿梭。这种主动的参与,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惯例而被业界和观众所接受。但是新闻记者临场发挥参与新闻应该有一个基本的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新闻记者自身的职业角色定位以及事先准备好的脚本。自作多情式的过度参与不仅不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反而会使观众对新闻记者的个人形象和职业角色产生怀疑和厌恶。
戏剧舞台上的临场发挥是建立在对扮演角色的万分把握和演员长期的训练基础之上,而且导演一般不允许演员不依据脚本来随意发挥,只有完全符合所塑造的角色形象的行为、语言,才能被最后采纳。在新闻现场,一切以脚本为主要线索,才会保证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临场发挥是允许的,但偏离揭示新闻事实真相的这一基本原则的行为是绝对背离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记者所做的选择即是上文提到的:或作为极富人道精神的个体投入到营救中,或作为客观公正的社会形象出现在突发新闻的现场。
中国有句俗语是“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这与莎士比亚的见解不谋而合。在茫茫社会大舞台上,新闻记者这一职业角色,公众赋予的标准和期望值是非常高的,因此在个人形象与职业角色设定上、处理新闻事件的前台和后台的关系上,以及新闻栏目策划的脚本与临场发挥的矛盾处理上,更需要新闻记者提高角色意识,熟练运用社会表演技巧,成功地扮演好这一重要的社会角色。
注释:
①数据来自2010年11月10日环球网(http://www.huanqiu.com/)投票结果。
参考文献:
[1]兰德.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345-348.
[2]周洋.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电视研究,200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