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神的传播策略研究
时间:
吴爱红1由 分享
【摘要】城市精神的宣传和推广需要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网络传播等传播方式有助于城市精神传播,有利于明晰城市精神传播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精神;传播策略
城市精神(City Spirit或urban Spirit),也可译作城市灵魂,是指一个城市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受历史、地域、时代、风俗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专属于该城市的气质特征。我国继上海市2003年率先提出建设“城市精神”的口号后,全国其他城市竞相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各种方式,归纳出自身特有的城市精神。2011年,北京通过网络征集等方式最终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定位为北京精神。至此,又掀起了新一轮城市精神研究热潮。笔者认为,城市精神的研究、宣传及推广要充分发挥传播效应。从传播学的分类来看,目前较为流行的分类方式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这些传播类型都对城市精神的挖掘、培养、提炼、宣传、推广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精神的研究中,从寻求公众支持到城市精神科学定位,从城市精神提炼到城市精神表述语的设计与推广等一系列活动都要发挥传播策略的作用。因此,在研究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应精心策划城市精神的传播对策。
人内传播与城市精神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一般是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综合产物。市民通过自己感知对所在城市进行感官性、内省式思考,对有关城市精神的因素进行选择、分析,从而形成自身的城市精神观。就市民个人而言,人内传播是市民形成自我城市精神观念的基础。通过人内传播,有利于培养市民的城市精神意识。就城市而言,如果大多数市民都具有城市精神意识,那么城市精神的宣传和传播就会指日可待。更重要的是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都要伴随人内传播环节展开。城市精神属于市民的精神层面,是广大市民奋发进取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城市的“集体无意识”,它支配着广大市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广大市民的心理积淀和精神指向。城市精神能够激发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市民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为城市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提炼和宣传城市精神应该充分发挥人内传播方式的优越性。
群体传播与城市精神
群体传播是指广大群众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将群体的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的过程。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集合体。群体目标一般具有共同性,参与群体活动的个人都有某种共同目标和关心主题。群体的共同目标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群体的归属感,[1]因此挖掘和传播城市精神应该充分利用群体特征。城市精神是一种典型的群体意识形态,需要用群体传播达到群体共识,从而使市民产生认同感和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城市精神的培育、传播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城市精神就像一条纽带,通过群体传播方式,可以把全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区域的市民凝聚起来,引导市民心系城市,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精神是一种群体规范,它是市民必须遵守和维护的群体价值。城市精神一旦建立就会具有协调市民活动的约束力。在群体传播中,城市精神价值规范的主要作用是排除其他可能损害城市精神体系的偏离性意见,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这样市民的群体归属意识越强,也就越倾向于积极维护城市精神价值规范,也有助于城市精神的传播和实践。
口头传播是群体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人类传播发展历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网络传播等过程。即便是信息社会的今天,口语仍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因此,城市精神的宣传要制定一些口号式、标语式耳熟能详的城市精神表述语。征集城市精神表述语,不仅仅是征集口号,其实质是提炼城市的人文精神。具有普遍感召力的城市精神表述语应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这样能使城市精神的传播达到更好的客观效果。城市精神表述语要讲求群众原则,城市精神的征集和宣传要充分利用群众基础,力求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在广大市民中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期间可采用走访的方式,与居民进行访谈,通过闲逛以及自发的访谈等方式能够了解城市中有价值的东西。市民不仅仅是信息来源,也是灵感的来源。城市精神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公共调查数据,这样才能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否则,城市精神会失去群众基础,成为空洞的口号和无用的标语。在城市精神建设中,每个市民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表达个人“城市精神”的理想状态。城市精神是市民共同的理想追求,通过个人和群体理想的一体化,可以促进城市精神目标的实现。因此,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市民都应该为城市精神的传播作出应有的贡献。
组织传播与城市精神
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角色分工、有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是组织的标志。组织传播具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的功能。在城市精神传播中政府起到组织的作用,政府能够做到协调城市内部进行城市精神传播,使城市精神的目标在社会成员中达成普遍共识。城市精神共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内传播互动的过程,政府要围绕城市精神的传达、说明、解释、讨论展开一系列的传播活动。
组织传播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组织内传播是组织维持内部统一,实现整体协调和运作的过程。政府充分利用组织内公共媒体,如本地电视台、广播、地方报纸以及文字形式的文件、报告,以市民成员为对象进行城市精神传播。组织内公共媒体除具有工作上的指导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在组织中创造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增强成员对组织的感情和向心力,城市精神传播需要这种有效形式。组织外传播的过程是组织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包括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两方面。在城市精神宣传中主要用到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政府通过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标志系统宣传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城市精神宣传活动。在城市精神的公共宣传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保障了城市精神的科学方向和宣传的广泛性。政府介入城市精神传播,能提高城市精神传播的有效性。政府作为城市的领导者、决策者,是城市唯一的代言人,在城市精神定位中政府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可以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重心,能够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对城市精神进行客观审视,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时代特征,进行完整、全面的分析和提炼并宣传城市精神。政府应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城市庆典,做书记、市长专访,组织拍摄城市形象宣传片等活动塑造弘扬城市精神。政府能够就创造、培育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作出决定。通过城市精神的提炼与传播,展现城市魅力,打造城市亮点,塑造城市品牌,从而凝结一种“和谐与卓越”的城市精神,从而使城市精神成为一笔巨大的精神资产,让市民树立信心、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开辟城市发展的新纪元。
网络传播与城市精神
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广大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者和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的传播活动。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使人类传播活动发生了重大变革。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我们正处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城市精神传播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兴媒介进行行之有效的传播。利用网络传播,可以拓宽城市精神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以往人们获取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城市精神运用网络传播既可以实现市民和政府就城市精神的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市民之间的点对点传播,市民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网络传播具有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优势,由于多媒体集合了多种媒体表现形式(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传送信息,给受众带来逼真而生动的感觉。网络媒体在城市精神提炼、宣传、应用和普及等方面会改变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接收方式,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这样有利于城市精神更加形象鲜明、生动有效地快速传递。因此,在城市精神的宣传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高效、形象地传播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传播的意义
形神兼备是现代城市追求的目标。所谓形,是指城市的外在风貌,表现为城市的建筑、景观所呈现的风格。所谓神,就是城市精神,指的是蕴涵在城市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内涵,闪耀着一个城市独有的内在品格和气质。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精神的传播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从而带来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城市精神具有导向功能,是一座城市的灯塔,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市民精神面貌的塑造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能够对城市整体的行为、价值和目标起到导向作用。城市精神具有凝聚功能,城市精神依靠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指导城市的主体活动,通过集中市民的智慧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语言”。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是群众行动的指南,是城市意识形态的标志。城市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像一个推动器,有很大的辐射作用,能把属于原创力的自由文化辐射出来。因此,把具有特色的城市精神作为品牌发展的支撑点,通过一系列营销传播,可以不断扩大城市的影响力,为城市带来一系列的增值效应。城市精神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文化战略资源。城市精神作为城市最具魅力和文化竞争力的特征,是城市的品牌和无形资产。在“城市精神”被提炼出来后,要乘势而上,进行有效传播,做足“辐射”和“增值”文章,使其发挥最大效应。
总之,城市精神的塑造与实践既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复杂的城市文明工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因此,城市精神应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田宗介等.社会学事典.弘文堂,1988:43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城市精神;传播策略
城市精神(City Spirit或urban Spirit),也可译作城市灵魂,是指一个城市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受历史、地域、时代、风俗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专属于该城市的气质特征。我国继上海市2003年率先提出建设“城市精神”的口号后,全国其他城市竞相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各种方式,归纳出自身特有的城市精神。2011年,北京通过网络征集等方式最终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定位为北京精神。至此,又掀起了新一轮城市精神研究热潮。笔者认为,城市精神的研究、宣传及推广要充分发挥传播效应。从传播学的分类来看,目前较为流行的分类方式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这些传播类型都对城市精神的挖掘、培养、提炼、宣传、推广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精神的研究中,从寻求公众支持到城市精神科学定位,从城市精神提炼到城市精神表述语的设计与推广等一系列活动都要发挥传播策略的作用。因此,在研究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应精心策划城市精神的传播对策。
人内传播与城市精神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一般是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综合产物。市民通过自己感知对所在城市进行感官性、内省式思考,对有关城市精神的因素进行选择、分析,从而形成自身的城市精神观。就市民个人而言,人内传播是市民形成自我城市精神观念的基础。通过人内传播,有利于培养市民的城市精神意识。就城市而言,如果大多数市民都具有城市精神意识,那么城市精神的宣传和传播就会指日可待。更重要的是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都要伴随人内传播环节展开。城市精神属于市民的精神层面,是广大市民奋发进取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城市的“集体无意识”,它支配着广大市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广大市民的心理积淀和精神指向。城市精神能够激发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市民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为城市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提炼和宣传城市精神应该充分发挥人内传播方式的优越性。
群体传播与城市精神
群体传播是指广大群众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将群体的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的过程。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集合体。群体目标一般具有共同性,参与群体活动的个人都有某种共同目标和关心主题。群体的共同目标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群体的归属感,[1]因此挖掘和传播城市精神应该充分利用群体特征。城市精神是一种典型的群体意识形态,需要用群体传播达到群体共识,从而使市民产生认同感和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城市精神的培育、传播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城市精神就像一条纽带,通过群体传播方式,可以把全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区域的市民凝聚起来,引导市民心系城市,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精神是一种群体规范,它是市民必须遵守和维护的群体价值。城市精神一旦建立就会具有协调市民活动的约束力。在群体传播中,城市精神价值规范的主要作用是排除其他可能损害城市精神体系的偏离性意见,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这样市民的群体归属意识越强,也就越倾向于积极维护城市精神价值规范,也有助于城市精神的传播和实践。
口头传播是群体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人类传播发展历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网络传播等过程。即便是信息社会的今天,口语仍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因此,城市精神的宣传要制定一些口号式、标语式耳熟能详的城市精神表述语。征集城市精神表述语,不仅仅是征集口号,其实质是提炼城市的人文精神。具有普遍感召力的城市精神表述语应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这样能使城市精神的传播达到更好的客观效果。城市精神表述语要讲求群众原则,城市精神的征集和宣传要充分利用群众基础,力求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在广大市民中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期间可采用走访的方式,与居民进行访谈,通过闲逛以及自发的访谈等方式能够了解城市中有价值的东西。市民不仅仅是信息来源,也是灵感的来源。城市精神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公共调查数据,这样才能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否则,城市精神会失去群众基础,成为空洞的口号和无用的标语。在城市精神建设中,每个市民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表达个人“城市精神”的理想状态。城市精神是市民共同的理想追求,通过个人和群体理想的一体化,可以促进城市精神目标的实现。因此,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市民都应该为城市精神的传播作出应有的贡献。
组织传播与城市精神
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角色分工、有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是组织的标志。组织传播具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的功能。在城市精神传播中政府起到组织的作用,政府能够做到协调城市内部进行城市精神传播,使城市精神的目标在社会成员中达成普遍共识。城市精神共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内传播互动的过程,政府要围绕城市精神的传达、说明、解释、讨论展开一系列的传播活动。
组织传播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组织内传播是组织维持内部统一,实现整体协调和运作的过程。政府充分利用组织内公共媒体,如本地电视台、广播、地方报纸以及文字形式的文件、报告,以市民成员为对象进行城市精神传播。组织内公共媒体除具有工作上的指导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在组织中创造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增强成员对组织的感情和向心力,城市精神传播需要这种有效形式。组织外传播的过程是组织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包括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两方面。在城市精神宣传中主要用到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政府通过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标志系统宣传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城市精神宣传活动。在城市精神的公共宣传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保障了城市精神的科学方向和宣传的广泛性。政府介入城市精神传播,能提高城市精神传播的有效性。政府作为城市的领导者、决策者,是城市唯一的代言人,在城市精神定位中政府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可以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重心,能够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对城市精神进行客观审视,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时代特征,进行完整、全面的分析和提炼并宣传城市精神。政府应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城市庆典,做书记、市长专访,组织拍摄城市形象宣传片等活动塑造弘扬城市精神。政府能够就创造、培育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作出决定。通过城市精神的提炼与传播,展现城市魅力,打造城市亮点,塑造城市品牌,从而凝结一种“和谐与卓越”的城市精神,从而使城市精神成为一笔巨大的精神资产,让市民树立信心、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开辟城市发展的新纪元。
网络传播与城市精神
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广大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者和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的传播活动。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使人类传播活动发生了重大变革。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我们正处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城市精神传播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兴媒介进行行之有效的传播。利用网络传播,可以拓宽城市精神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以往人们获取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城市精神运用网络传播既可以实现市民和政府就城市精神的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市民之间的点对点传播,市民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网络传播具有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优势,由于多媒体集合了多种媒体表现形式(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传送信息,给受众带来逼真而生动的感觉。网络媒体在城市精神提炼、宣传、应用和普及等方面会改变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接收方式,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这样有利于城市精神更加形象鲜明、生动有效地快速传递。因此,在城市精神的宣传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高效、形象地传播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传播的意义
形神兼备是现代城市追求的目标。所谓形,是指城市的外在风貌,表现为城市的建筑、景观所呈现的风格。所谓神,就是城市精神,指的是蕴涵在城市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内涵,闪耀着一个城市独有的内在品格和气质。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精神的传播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从而带来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城市精神具有导向功能,是一座城市的灯塔,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市民精神面貌的塑造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能够对城市整体的行为、价值和目标起到导向作用。城市精神具有凝聚功能,城市精神依靠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指导城市的主体活动,通过集中市民的智慧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语言”。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是群众行动的指南,是城市意识形态的标志。城市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像一个推动器,有很大的辐射作用,能把属于原创力的自由文化辐射出来。因此,把具有特色的城市精神作为品牌发展的支撑点,通过一系列营销传播,可以不断扩大城市的影响力,为城市带来一系列的增值效应。城市精神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文化战略资源。城市精神作为城市最具魅力和文化竞争力的特征,是城市的品牌和无形资产。在“城市精神”被提炼出来后,要乘势而上,进行有效传播,做足“辐射”和“增值”文章,使其发挥最大效应。
总之,城市精神的塑造与实践既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复杂的城市文明工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因此,城市精神应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田宗介等.社会学事典.弘文堂,1988:43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