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新闻传播学论文发表

新闻传播学论文发表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新闻传播学论文发表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使得新闻传播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更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传播学论文发表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新闻传播学论文发表篇1

  论网络传播的伦理建设

  [内容摘要] 网络在技术上的特殊性使网络媒体面临新的网络伦理问题。本文在对网络性质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伦理建设的具体措施,并分析了网络伦理建设新的特点。

  [关键词] 网络传播;网络伦理建设;网络技术;网络道德;政策法规

  网络社会,是由不同的网络社区组成的一个虚拟社会,它存在的基础是网络技术。在这一虚拟的社会结构中,虽然其行为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个人,但网络在技术上的特殊性使网络媒体产生了许多传统媒体未曾遇到的新问题。面对这些新的网络伦理问题,我们应针对其特殊性,在理论上加深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设措施。

  一、基本的认识前提

  1. 关于网络技术的性质

  作为技术层面的网络,它是一个中性的工具,并无是非好坏之分。其任何正面的负面的价值延伸,都是主体操纵者——人的价值观念的体现与物化。如果你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网络,那么它就是你实现理想、通向成功的桥梁。如果你以消极阴暗的心理对待网络,那么网络就是你走向沉沦、犯罪的独木桥。

  网络巨大的负作用就是产生于使用者对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产生于人类价值观念的偏离。有些人被无所不能的网络技术带来的信息便捷、物质富有、生活安逸等等表面现象所蒙蔽,对工具至上、技术决定论等等偏激观点盲目崇拜,并将眼前的功利作为最终目标追求,使自己成为技术的奴隶。网络技术上的“可行”并不等于行为上的“应该”。

  你能够在网上横冲直撞,甚至可以随便散发不负责的信息、随便破坏他人的电脑系统,但人的道德修养是你一切行为的最高主宰,使你不能胡作非为。只有将精神价值、人文关怀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发挥网络技术的综合优势,从而有效推动社会的高速发展。

  2. 关于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

  网络社会依存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行为是现实社会行为的延伸,表层的数字关系所遮蔽的恰恰是深层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在网络空间中,人虽然摆脱了诸如邻里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现实空间中制约人的道德环境;但在超传统地域的网络范围内,人发挥作用的动机并没有变,植根于现实空间的传统道德与新型网络道德的行为者是共同的行为主体,它们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区别。因此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就应该是构成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参照。

  由此看来,网络道德并非空穴来风,现实社会几千年的道德积累是它坚实的基础。事实上,人类发展到现在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传统道德,其一般原理和基本运行机制,充分反映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网络社会既然是人类社会的生活空间,其普适性就不言而喻。因此,人类在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时必然要引入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加以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网络社会”更高水平的新型道德。

  3. 关于网络伦理作用的特殊重要性

  在现实社会,伦理与法制,是维持社会平衡的两大重要杠杆,而且法制的明确性、强制性,使它的作用更大于伦理的作用。而在网络社会,由于网络的隐匿性、快捷性成为网络法制的障碍,因此网络伦理建设具有更加特殊的重要意义。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媒体对象等等之间的关系。网络伦理建设,就是要在这些关系中建立一些相应的原则规范,使之成为网络媒体使用者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凝结人类高科技发展水平的网络媒体,自然也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化的水平。在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中,自觉的道德规范的遵守应该更具普遍性、操作性。

  它不仅弥补了网络法规明显滞后于网络发展的现实,而且,即使在法规健全的情况下,它也可以起到法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法律是通过强制性手段,针对严重违法行为制定出的各种惩罚性措施,因此它只能用于惩恶,而不能劝善;只规定人们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必须禁止,而没有指明什么是应该去做的、什么是鼓励去做的。

  道德伦理建设,则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起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与内在性,不仅对不道德行为进行批评、谴责,同时也对道德行为,尤其是高尚的行为予以褒奖、鼓励,显示出文明社会中人类行为的高度自觉性,这一特点最吻合现代网络技术运行的客观规律。

  二、网络伦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网络社会的整体建设,需要伦理、法制、技术、管理等多种手段齐头并进。侧重于伦理建设措施而言,由于网络伦理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网络伦理建设的具体措施也需要多层面、多角度的协调配合来进行。

  首先,建立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无论网络交往如何具有隐匿性,其行为主体不外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的个人,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其网络交往行为的文明程度。因此,对现实社会的公民进行相关的道德教育,如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科学人生观等等的教育,是防止网络失范行为发生的基本前提。

  目前网上流通的信息五花八门,需要对内容积极健康的网站进行保护与宣传,确立网上正确的舆论导向。虽说网络舆论环境相对宽松,但多种声音中仍然有一个代表主流的声音。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于一体的网络传播,仍然体现着时代脉搏的跳动。在主流文化的引导方面,需建立网络社会健康的道德评价标准,这一标准的确立,要在全面权衡网络社会中的自由与责任、个体与群体、全球性与本土性、权利与义务等等各种关系的基础上进行。

  确立网络社会的终极道德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尽可能量化、细化。将其实现过程划分为上、中、下3个不同的层次,制定最优标准与最低标准的具体指标,中间标准的完善途径,利用行为范型的诱导、基准道德的推崇、基本道德的法规化等手段推动网络社会价值评价标准的确立。

  其次,加速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这在控制不良信息流通方面至关重要。虽然网络道德建设的主体是人,但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人性的脆弱是与生俱来的。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仅仅依靠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来起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一定的技术约束也是帮助道德完善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针对外来信息的入侵上。目前,在全球信息产业中,CPU(中央处理器)的产量美国占92%,系统软件生产量美国占86%,世界性大型数据库70%设在美国①。

  如果长期缺乏技术方面的有效措施,由此带来的强国对弱国的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渗透,以至对弱势文化的摧毁,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任何主权国家都应该有义务和能力对外来信息进行审查与控制。就网络整体发展而言,目前计算机安全技术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落后5到10年。随着网络道德失范及网络犯罪问题的日趋严重,各国政府及网络专家都加大了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如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反黑客技术等等。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日、德等国将信息安全技术列为国防、科研的重点,并形成相当规模的信息安全产业。而我国,由于网络技术整体发展水平的差距,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因此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再次,制定富有弹性的网络社会的政策法规与道德原则。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相应的政策法规总是滞后产生,因此,政策规范的制定者们,要有超前的发展的眼光,对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为其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同时要考虑这些政策规范的传统继承性,许多现实社会中的法规与道德原则,在网络社会中同样适用。

  如英国哲学家罗斯在其《正当和善》(The right and the good)中提出的7条基本道德义务:守信、赔偿、正义、仁慈、自修、感恩、无害等,在网络社会同样具有适用价值。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是建立在不同关系与不同层次的管理协调机制的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的,虽然网络伦理建设的重心是网众的行为自律,但他律与自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法律的存在能帮助预防不道德和破坏行为,法律作为道德规范的基准,使得大部分人可以在此道德范围内进行他们的活动。

  没有界限,就很难确保没有影响和侵犯别人的情况。”②目前在网络政策法规的制定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网络建设起步较早,积累的经验也较多,因此,我们应对国内外网络道德建设的相关经验及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对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各大网站的使用条款及服务规则等进行比较研究,对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和可能产生的利弊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供网络规范化运行机制的有价值的参考。目前,随着网络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网络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已不断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网络管理条例及网络礼仪的自觉遵守,已被越来越多的网络社会成员自觉接受。

  最后,建立网络传播的全球伦理道德。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互联网,是一个全球联通的信息传播系统,其全球联通性决定了互联网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伦理道德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只有那种具有全球视野、全球观念特征,能达成某种全球共识的普世伦理范式才能成为网络社会的主导伦理模式。新形势下的全球伦理应该是建立在各主权国与民族文化平等、自由、互惠的基础上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内涵丰富的伦理范式,它应该体现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共同利益,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综合现有道德的合理部分,能妥善解决网络冲突所带来的严峻社会问题的伦理范式。

  三、网络伦理建设的新特色

  “我们的时代渴望整体把握、移情作用和深度意识,这种渴望是电力技术的自然而然的附属物。在我们之前的机械工业时代,人们热情洋溢地申明个人的观点,这是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喜欢的感知模式,所以它都倾向于为每个人、每件事规定一些受宠的模式。”④

  虽然,网络伦理建设是现实社会伦理建设的继承与发展,但网络社会的特殊性,使其伦理建设也具有自己的新特征。这些新特征是构成新的网络伦理模式的基础,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对这些新特色进行归纳:自主性、多元性、开放性。

  1. 自主型道德模式

  相对传统依赖型道德而言,网络道德完全是一种自主型的道德模式。基于自由互惠、全民共享原则建立起来的网络社会,人际交往具有极大的隐匿性,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企及,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为正常的伦理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保障。因此,进入网络空间,只有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只有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一个网民行为的高度自律成为网络社会对网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网络自主型道德模式,是一种积极进取的高层次的道德自律,它要求人们在网络实践中自觉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如无私的奉献精神;自觉遵守各个层面的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并自觉监督其他网民的违规行为,在人人自律的前提下,形成一种高度自治的理想社会。“由于电力使地球缩小,我们这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一切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结合起来,以点的速度产生内爆,这就使人的责任意识提到了很高的程度。”⑤

  2. 多元型道德模式

  与传统价值观念较为单一相比,网络道德是一种多元化的道德模式。当然,这种多元化并不是指网络社会道德的混乱无序,而是指它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更广泛的人类利益而言。

  在传统现实社会,道德虽因生产关系的多层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个特定社会都只能有一种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其他道德都是处于从属、被支配地位。这种以一元为主导的道德形式,因为现实社会地域界限的明确、社会等级制度的分明而显得十分有序,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但在网络社会,网络构成成分十分复杂,网络传播是一种网状式无中心的分散结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团体的各种道德都融会在一起,它们产生强烈的碰撞与冲突,并导致网络社会秩序一定程度的混乱。如美国电子边疆基金会发起人约翰·P·巴楼的网络无政府主义宣言:“我宣布,我们正在建构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空间与你们试图强加给我们的各种专制体制将截然不同。你们既不享有管制我们的道德权利,也没有任何使我们感到害怕的强制性手段。”等等。

  为了避免社会生活的混乱局面,不同的道德选择必须制定出一些全体认同的价值判断标准,使之带有一定的权威性与主导性。目前,网络道德中,一些公认的道德规范正在逐步形成,如协作原则、全民原则、自由原则、互惠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只要能体现更广泛的全民利益、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大的包容性,他们就能成为多元化、多层面的网络道德的构成要件。

  3. 开放型道德模式

  与现实社会道德的排他性相比,网络道德是一种自由、平等、张扬个性的道德模式。

  互联网联通世界各地的信息,实现最大的资源共享。在这里,没有最高的管理机构,没有等级、特权,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个网民,既是网络社会的中心又是网络社会的边缘,道德主体的创造性、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打破了限制人际交往的时空障碍,“天涯若比邻”,朋友遍天下。从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等不同造成的各种隔阂,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难以理解,更无法交往。 而网络传播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好奇心,填补了知识的各类空白,简便的网络交往手段更提供了相互理解、学习、探讨的渠道。

  在网络开放的交往模式之下,一方面,丰富的人类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另一方面,异质文化的冲突更加尖锐,在这种激烈的碰撞之下,合理的、优秀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意识得到发扬光大,而陈腐的、堕落的、非人性的思想意识则遭到淘汰。

  网络道德的开放性就是面对各种不同道德的碰撞,使人类的道德精华得到丰富与提升。

  注释:

  ① 《解放军报》2000.2.8

  ② 英·尼尔·巴雷特:《数字化犯罪》P103,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③ 德·孔汉思·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会议宣言》P12,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④ 《麦克卢汉精粹》P226,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⑤ 同上P225

  新闻传播学论文发表篇2

  浅谈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原则

  一、网络新闻专题理论概述

  网络新闻专题是一种以信息的总汇的方式进行报道,以网络为平台、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对关于特定主题的新闻进行深度挖掘。这种整合式的新闻报道样式容易形成传播强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

  二、各网站专题分析对比

  共通之处:此次专题报道中,都分别以最新消息,大选图片,视频,评论,背景资料,选举数据,选举人对比的板块形式来呈现。若干子专题和栏目在栏目导航中集中展示,又将需要突出的栏目放入首页。此外,板块内容是有条理和层次的,既有对本次大选的消息滚动,辩论视频,各方评论,也有对往届大选的图片展示,美国文化的视频策划,大选花絮,是以立体化形式对美国大选的延伸。

  在版式方面,各网站都采用的是T字形版式设计,头区大幅图片突出主题,以栏目导航,栏目汇总,分栏目的形式排版首页。

  1.新浪:内容上重视权威评论和意见,配色有特色,组织有条理

  新浪评论数量不是最多的,但是在栏目总汇和分栏目中两次呈现。新浪的评论来源丰富,注重权威媒体以及人士的观点,同时也兼顾了美国一般民众对大选的看法。头区和网页背景都是深蓝色,栏目导航和栏目标题背景辅以红色白色,栏目间距和板块间距留白较多,色彩对比鲜明,是四个商业网站中视觉冲击最强烈的。

  2.网易:突出图片作用,版面规整

  网易总图片数量在四者中列第三位,但图片运用无处不在。特别策划栏“数字大选”“大选观察”都以程序流程图加一千字左右的文章构成,“美国选举制度”板块也是将选举过程和要素转化为图式。网易内容图文并茂,数据图式的形式呈现,使得信息通俗易懂,调节了文字堆积的劳累视觉体验,一目了然,亲近受众。

  3.搜狐:视频策划突出,内容多层次多角度,整体结构和色彩显凌乱

  搜狐策划三组视频主题:以视频为主要,配以文字说明解释,再加网友的评论区。在重磅策划中,分多角度阐述美国大选。从由一个事件到整体,由典型人物反映事件,多方面探讨美国大选相关的因素。搜狐重视信息的全面性和丰富性,善于多角度和多结构剖析构成事件的因素。搜狐结合了新浪和网易的版式特色,但在第一屏的栏目总汇中,栏目过多而导致第一屏显示不完,栏目颜色和背景色差别不大,导致栏目之间界限不明晰,显得页面凌乱。

  4.腾讯:形式创新,栏目组织和比例有变化

  腾讯以“奇怪的美国”为题,以动画短片,数据图,关键词讲述美国现状。腾讯专题有创意新颖的形式,评论图集视频均采众家所长,利用自身微博为平台展现各方信息。栏目总汇第一栏呈现栏目简介和最新消息标题,第二栏图与小栏目标题并列,总体简洁清晰。后面分栏目中,每个栏目的组织结构和比例大小都不一样,错落而有秩序。

  三、编辑原则

  通过整合以上四家商业网站的美国大选新闻专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提取出了具体的编辑原则。

  1.以创新和资源最大利用突出网站的特色与优势

  一个重大的新闻要做成专题时,面对该新闻的信息内容大量雷同,面对网络新闻一贯的堆砌性,拷贝性和缺乏创意,各网站必须拿出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来突显自己的优势,否则会因为同质的信息而无法吸引受众的眼光。具有新鲜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方面,在相同选题的新闻专题中,新闻事件本身的新鲜性已经缺失,那么如何利用现有内容创造新的形式,寻求新角度,如何那么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独辟蹊径地开发别的网站没有的创新形式,栏目的策划角度和着眼点不同便成为专题出奇制胜、凸显个性和特色的根本点。

  2.以合理内容辐射和排版形式体现信息的关系与层次

  网络新闻专题应体现核心,周边,辐射信息,使读者得到满足。美国大选中的选举进程,选举人物,各方的意见,影响大选的因素是核心信息,而花边花絮,恶搞视频,美国文化等属于是周边和辐射信息。核心信息应该丰富多角度,周边和辐射信息应简而精,不应干扰到核心信息的传递。新浪的核心信息突出,消息评论多角度,重要数据图片化,花絮消息提到但不详细报道,因此整个专题报道精而不简,信息传递效率高。

  由于网络新闻的超链接形式的复杂性,首页展示的内容有限,且以标题超链接和简要信息为主,一旦不够精彩,海量信息过于冗余,栏目导航层次不明,就会导致网站很快流失受众。因此图文的组合形式,信息的突出和衬托,颜色的对比调和都对能否留住受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3.以论坛和微博为主提高互动的特色与有效性

  有报告显示至2011年12月,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成世界第一大国。搜狐论坛注册用户5700万,日发贴量50万,日访问量1.2亿。在Web 2.0的时代,即时,快速的互动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而微博和论坛以其免费,快速,便捷的方式承载着网络互动性的使命。

  当前互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嵌入微博和论坛,让草根网民的声音放大,将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体现出来。在互动的内容上面,增加网友评论区,微博互动版块;在版式上面,可将互动的内容放在显眼的位置或者以滚动的形式呈现,比如首页导航中,栏目总汇中,实时新闻之后等,又具有动态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视觉刺激。“网络改变了受众在信息传播链条中的地位,因此也改变了其在信息界传输过程中的心理:他们不但要摄入信息,同时还要输出信息、交换信息。”

2942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