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在现代社会中,媒介传播的形式在不断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波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范文篇一:《全球化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策略》

  摘要: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形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闻传播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目前而言,我国新闻传播能力明显要弱于西方。我国的新闻传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国家形象的宣传,因此对我国新闻传播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只有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对外新闻传播能力,才能使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互相依托。

  关键词:全球化;新闻传播;国家形象;战略

  信息技术的推广使得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媒体形象塑造的作用日益突出,并释放出强大的势能。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国家形象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此形势下,国家应该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巨大作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对外宣传,从而为我国对外发展提供助力。

  一、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对宣传国家形象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在信息提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大众传媒,使社会公众了解国家信息,并在公众心中形成国家形象。虽然新闻传播无法决定公众具体怎么想,但却可以或多或少地影响公众想什么。在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新闻传播的存在,对于社会大众来说,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新闻传播是他们了解国家大事的唯一渠道,并通过这一渠道形成对国家的看法。相关学者表明:在潜移默化之下,新闻传播能够影响公众对国家的看法,特别是通过新闻传播使公众了解国家时事、为公众提供舆论平台、形成规范评价等。利用新闻传播的巨大作用,能够塑造和宣传良好的国家形象,也能够诋毁国家形象。所以,我国应该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对国家形象的积极作用。

  二、对我国国家形象宣传产生制约的新闻传播因素

  (一)我国新闻传播能力弱于西方

  就目前国际传播秩序而言,传播信息是全球化的、万向的,是不受控制的;但是对于信息源来说,却是单国家、单向的,是受控制的。无论是信息发布量,还是技术和覆盖率,西方媒体都处于垄断地位。在信息传播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虽然发达国家人口总数仅占世界总人口数的七分之一,但新闻量却占据世界新闻总量的三分之二。国际新闻报道基本上由三大媒体主宰,即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世界新闻的传播基本上被西方垄断。就新闻媒体实力而言,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在国际舆论中,我国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对比新华社与美联社,前者日发稿量200万字,后者1700万字;从海外发行报纸的报社数量来看,我国只有人民日报等屈指可数的几家,而美国则有400多家;我国只有少数频道达到全球覆盖,而在卫星电视节目方面,美国已占世界的50%以上。总之,就媒体实力而言,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国际传播中,西方国家紧握话语权,对不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我国媒体不能进行有效的反击。在这种情形下,我国很难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所谓中国声音,最终不过是美国声音。因为即便中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最后仍然是由西方媒体来体现,世界对中国形象是通过美国媒体来了解的。在世界媒体中,美国媒体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中国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发出的声音被扭曲。如果美国媒体不能保持客观公正,那么就会影响到中国形象,从而制约我国的对外发展。

  (二)西方媒体负面影响

  当前,各国形象的塑造主要由少数跨国传播媒体通过传播全球信息来完成。信息的传播属于人为活动,并非纯客观过程,尤其是国际信息传播,存在着很多的主观因素,它代表着传播媒体的利益、所属国家的利益。而且,由于世界信息传播失衡,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很多负面的影响。美国利用其强大的媒体传播优势,美化自身形象,将自身塑造为救世主、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却将社会主义国家丑化。这对美国维护其霸权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媒体产生的新闻传播效力拥有巨大的威慑力。如果西方媒体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真实地报道我国形象,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的阻力将会减小。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任意扭曲中国形象,并将之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在国际舞台上,有意识地歪曲中国形象、宣传中国威胁论,妖魔化中国。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往往存在偏见,有失公正,他们的不实报道对我国形象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通过新闻媒体制造不利于中国的舆论、丑化中国国家形象,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约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

  (三)我国媒体传播水平亟待提高

  第一,国内新闻媒体,不重视对外传播的效果。没有考虑到对外传播的三个重要特点: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忽视对国际受众的研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国际受众的了解,传播手段和水平较低,过于直白、僵化,不顾对象,欠缺针对性,难以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对我国形象宣传的作用。第二,高度集权的管理机制,难以发挥媒体的创造性。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只求无过”的消极心理;对重要事务的报道,因为行政审批程序极为烦琐,导致报道迟缓,欠缺时效性。而对于新闻来说,失去了时效性,也就失去了价值。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国内媒体的形象,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上失去了先机,也就不能引导国际舆论的走向。只有当国际舆论对我国形象产生不利影响时,国内媒体才会出面澄清和纠正。然而这时国际受众已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并不相信我国媒体的报道,他们只会认为我们是在“辩解”。这使得我们在面临国际舆论时,经常处于被动局面,时常需要外交部出面辟谣。第三,我国媒体报道过于片面。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应该全面报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往往以正面报道为主,报喜不报忧。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具有两面性,一味强调正面作用,反而会让人产生怀疑。若不能充分报道负面问题,对于突发性危机事件,以封锁消息来顾全国家形象,这些做法看似稳妥完美,其实会产生更大的危害。在西方公众眼中,关于我国的一切正面报道都是值得怀疑的,所有负面报道都是政府难以掩饰的事实。在国际媒体中,我国媒体的公信力极低,对外传播难度大。第四,我国媒体市场意识欠缺。从经济角度出发,国内媒体大多是由政府出资创办,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媒体很容易出现资金短缺等问题。因此,我国新闻传播媒体若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培养市场意识,走市场化道路。

  三、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措施

  (一)转变新闻传播观念

  我国应该充分重视对国外受众特点的研究,了解其喜好和习惯。这样一来,国内新闻媒体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外宣传国家形象。首先,国内外存在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国际受众对我国特色文化有想要了解的冲动。因此,国内新闻媒体可以对国外受众宣传我国特色文化,使其了解我国的文化内涵。其次,在国外受众看来,国家形象也就是人民形象。因此,国际受众往往会从国人的素质、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等方面对我国进行了解,从而在心中形成我国的国家形象。如果国内新闻媒体只进行宏观上的报道,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则很难吸引国外受众的眼球,也就不会对我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所以,我国新闻媒体应该多进行一些关于国人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物质文明等的报道,抓住国外受众的眼球,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使国外受众与中国更加的亲近,在无形中改变国际受众对我国的看法,在心中形成良好的国家形象。总而言之,我国新闻媒体应该转变传播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国外受众对我国的看法和印象。

  (二)改革新闻传播体制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应该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确保舆论安全。若要实现这一目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必须改革新闻传播体制,提高新闻传播水平。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改革当前运行模式,由国家领导、新闻媒体自行调控。就新闻传播而言,必须坚持一切以社会效益为重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管理,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为加强新闻传播的监管,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法律效力。与此同时,放宽行政管制、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减少行政干预,从而发挥新闻传播的创造性。第二,实现产业化发展。若国家没有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国家形象也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宣传,也无法在国际上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所以,从国家利益出发,我国应该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提高经济实力以支撑新闻传播,建立拥有强大舆论影响力的传播集团产业。第三,开发“第四媒体”。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第四媒体”应运而生,可以突破国家和民族的限制进行交流。因此,我国应该充分发挥“第四媒体”的巨大作用,增加国家形象宣传范围、速度、影响力,增强国民凝聚力。

  (三)创新新闻传播手段

  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对外宣传的效果。第一,必须充分重视新闻传播形象的塑造,提高可信度和亲和力。可信度越高,说服效果就越好;反之,说服效果越差。拥有自身良好形象是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基础。第二,改进传播方法。在新闻传播中,对于敏感话题,不要一味地回避,而应该主动出击,引导舆论走向;避免说教,结合材料阐述自身观点,在潜移默化之下,影响国际受众,同时,还要合理选择传播对象。以精英阶层为主要传播对象,其次是国际普通受众,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传播。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传播方法,主要是因为精英阶层有着更高的国际影响力,若能在精英阶层中形成良好得国家形象,就可以带动普通受众,我国新闻传播也就更容易被国际受众接受。第三,开拓新闻传播空间。加强与国外新闻传媒的沟通和交流,互相交换新闻传播信息,从而使我国的报道能够通过国外媒体进行传播。与此同时,对于国外媒体开展的节目,我国新闻传媒应该积极参与,在参与节目的过程中,传达我国的观点,从而塑造和宣传国家形象。例如,邓小平曾经上榜时代周刊,并被评为世界风云人物,这具有改变国家形象的作用。在国际受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并且具有带动新闻产业发展的作用。

  (四)树立国家形象意识

  我国新闻传播应该积极宣传国家形象。针对西方媒体对我国形象的歪曲,应该组织力量,给予坚决反击。例如,针对歪曲我国形象的报道,应该加强分析和研究,揭露“虚假”报道,甚至还可以通过国际法庭,对蓄意歪曲我国形象的媒体提起国际诉讼迫使这些媒体纠正或撤回相关报道

  四、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若要更好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就必须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巨大作用,转变新闻传播观念,创新新闻传播手段,树立国家形象意识,改革新闻传播体制,提高经济实力,增加我国新闻媒体国际舆论影响力,增强国民凝聚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新闻传播的对外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昆.重视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与传播[J].今传媒,2005(09):7-12.

  [2]韩源,王磊.全球化时代的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战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269-272.

  [3]袁雪.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途径[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47-48.

  [4]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01):99-104.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范文篇二:《语言网络化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推进,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网络语言与环境特点为切入点,综合网络化语言对传统新闻传播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分析总结传统媒体在网络化语言冲击下的应对策略,为网络环境下新闻传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语言网络化;传统媒体;传播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网络建设的发展与推进,在传统媒体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语言网络化趋势的出现对各类新闻传播的内容与表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此,传统新闻媒体工作者应根据新闻传播规律,积极寻找新闻传播的措施,为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发展提供帮助。

  一、语言网络化趋势对新闻传播正面影响分析

  语言网络化趋势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1.提升了受众的关注度

  目前,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新闻形式的关注度正在下降,更多的青年将注意力集中在网络媒体。所以,传统新闻媒体适当引进网络化语言,可以很好地提升年轻新闻受众对新闻本身的关注度。一能提高新闻的生活性。较之传统的新闻语言,网络化语言已经成为社会年轻群体的流行性语言,在新闻传播中适当地引进网络化语言,可以使新闻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进而引起年轻新闻受众的关注。二能提高新闻的趣味性。例如在体育新闻传播中,传统媒体的语言远不如网络中的自由议论对年轻人更具有吸引力。

  2.拓宽了创新思维空间

  在传统的新闻媒体发展中,如何做好新闻传播的创新工作,是媒体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网络化语言的应用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创新的开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新闻热点话题的创新。在网络化语言环境中,部分网络流行语言就是伴随网络热点事件出现的,传统的新闻媒体应以网络语言为切入点,做好新闻热点话题的挖掘创新。如2014年的天猫、淘宝“双十一”促销活动,成了当时最热门的网络热点话题,也成了新闻报道的重点话题。二是促进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目前传统新闻传播已经出现形式落后的问题,因此,利用网络语言创新传播形式,成为必要的方式之一。

  二、语言网络化趋势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负面影响分析

  语言网络化趋势除了对新闻传播有正面影响,也存在着部分的负面影响。

  1.影响了传统媒体新闻的严肃性

  新闻的严肃性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主要区别。严肃性是传统媒体新闻的主要特点。因此,具有娱乐性与趣味性的网络化语言的引进,会严重影响新闻的严肃性:一是影响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二是影响传统媒体的形象。严肃性是传统媒体社会形象的主要体现,严肃性特点的破坏会使新闻媒体的整体形象受到影响。

  2.容易产生负面效应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道德方面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中包含大量的自由文化因素,如炫富、拼爹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传统道德理念产生冲击。二是文化方面的负面影响。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对标准语言随意篡改的问题,如“灰机”“麻麻”一类的网络化语言的出现,对我国语言的规范化应用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语言网络化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影响的应对策略

  为更积极地发挥网络化语言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正面影响,有效抵御其相关负面效应,媒体新闻工作者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新闻受众调研分析,合理配置使用网络语言

  进一步规范传统媒体新闻领域网络化语言的运用,媒体工作者首先应加强新闻受众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网络语言的配置使用。(1)明确新闻受众人群范围,增强受众区分度。新闻工作者只有对其媒体新闻主要受众进行分析和调研,判断受众人群的年龄区间和主流喜好,才能够更合理地进行网络语言的配置与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化语言对新闻媒体的促进作用。(2)优化调研方式,规范调研内容,增进调研分析。在明确新闻媒体受众人群的基础上,新闻工作者应在媒体主要服务人群中进行深度调研,以进一步明确新闻网络语言的接受程度及使用尺度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财经类新闻应结合自身媒体特征和新闻内容,合理采取电话调研、网络调研、问卷调研等方式,就受众网络语言接受程度、网络语言负面影响预防、语言尺度设定等问题进行深度调研,以保障新闻受众调研分析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为新闻媒体中网络语言的合理使用奠定基础。

  2.结合网络时代特征,做好新闻传播创新的实践工作

  新闻媒体工作者应积极做好网络文化研究,结合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探索新闻传播的创新实践手法。对此,新闻工作者应:(1)与时俱进,大力提倡新闻传播创新实践工作的开展和普及,正确引导,确保新闻媒体“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宗旨不被误导。(2)积极探索新闻网络语言的全新运用方式,结合网络语言独有的思维习惯和表意方式,更好发挥新闻媒体的自身优势。近些年来,随着网络论坛的兴起,财经类新闻编辑也可借此思路开辟“经济论坛”“财经人物论坛”“金融论坛”等新闻栏目,还可通过“相关链接”的方式对财经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更为透彻的介绍,这些正是网络语言促进传统媒体新闻发展的体现。(3)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整合。通过媒体公共微博、订阅号、网站新闻等方式,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环境,更好促进传统媒体新闻到现代网络化媒体新闻的转型发展,也能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化语言对传统媒体的促进作用。

  3.开展新闻传播主题研究,确保严肃性与时尚性的良好结合

  在当下网络时代大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不仅应坚持其固有的严肃性和求真性特点,还应增强与网络环境的适配性,实现传统新闻媒体严肃性与时尚性的良好结合。(1)明确媒体新闻严肃性及时尚性不同语言风格的应用范围,针对不同的新闻内容及受众人群等采取不同的新闻语言风格、内容特点及情感导向。对一些专业性较强、政治导向较强烈或社会反响较大的新闻内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采用严肃、务实的语言风格;对于一些生活琐事、游戏娱乐或是大众调侃类新闻,适当掺杂一些时尚元素,则能更好地增强受众的欢迎程度。(2)在很多情况下,媒体新闻的严肃性与时尚性特点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彼此间可以进行合理整合。在新闻中利用一些正面的网络化语言进行相关新闻的播报,有时会起到特殊的效果,例如人民网新闻《2009年逾105亿美元外资79家外资总部“落沪”》,通过网络化的新闻标题,让新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4.做好新闻内容审核,全面消除新闻负面效应影响

  虽然网络化语言的运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媒体新闻的语言可读性和受众欢迎程度,但不可避免地,网络化语言的运用对于传统媒体新闻的传播也会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为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语言对新闻媒体的正面影响,削弱甚至消除其负面效应,新闻工作者应通过以下方式做好新闻内容的审核工作:(1)加强社会道德与公共意识方面内容的审核,对于一些负面化的网络语言,如“啃老”“炫富”等,有必要加强内容审核,确保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2)加强媒体新闻文化内容审查。网络语言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艺术性,有一部分网络语言可能会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习惯和情感倾向存在较大出入。在对此类网络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有必要加强文化内容审查,同时做好相应的说明与阐释工作,避免文化歧义的产生。

  四、结语

  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化语言的发展对媒体新闻的传播工作既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为更好规范传统媒体新闻发布过程中网络化语言的运用,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化语言对传统媒体的促进作用,新闻工作者应从做好媒体受众调研分析、开展新闻传播创新实践工作、增强新闻语言风格整合以及增进新闻内容审核等方面着手,才能大力促进新时代下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增强新闻传播的范围及受众的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傅艳梅.网络传播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2(28).

  [2]沙睿.浅析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今传媒,2014(08).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范文篇三:《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思路的新追求》

  摘 要:传媒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推动着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思路的变革其发展方向为构建宽口径复合性的培养平台与开拓复合型人才培养通道。

  关键词:新闻传播人才;综合性;复合型;培养平台

  观察近年人才市场的需求态势,可以发现,传媒业对人才的要求显现出若干特点。一是对高端人才的渴求,熟悉媒体且懂经营懂管理的中高层人才受欢迎;二是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继续提高,具备复合特点正成为一个准人的门槛;三是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仍然很大,尤以广告、创意、策划、设计类职业人才需求为主。同时,传媒业对人才的实践经历的要求正在强化,地方媒体对人才的需求发展使其在人才市场所占比例正在增加。

  传媒业人才需求的这种演变特点提示我们,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思路,必须以适应传媒业的需求变化为出发点,以现代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为前导,全力推进人才培养方向和规格标准的改革。

  一、传媒业的发展推动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的变化

  从传媒业的角度看,多媒体新闻平台正在成为21世纪信息服务行业的支柱与基础,反映在新闻人才的素质能力上,它要求从业人员集采、写、编、评、摄、播以及网络传播制作能力于一体,同时又能具备某一报道领域的专长。这是社会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传媒业的发展越来越依托高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专业人才团队的群体竞争力。在这个团队之中,协调与合作,跨类与“兼容”,是其主调。各传媒的原专业领域界限被超越,各部门领域间形成大量的交叉结合部,这一发展趋势改变了传媒业对专业人才的衡量标准。这种改变体现为,新闻传播人才的知识结构定位既要重视其结构的稳定性,又需关注其知识结构的应变性和交叉性。适应性、应用性、交叉兼容加上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都成为用人单位的关注焦点。

  反观高等教育为传媒业提供的人才,以往毕业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专业口径偏窄、综合素质与适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等方面。今天,传媒业的不断发展给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思路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而进行变革。

  一是需要重视人才的跨媒体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顺应国内传媒业跨媒体整合的发展趋势,关注传媒扩张中的“一体化”模式,即跨媒体、多层次、立体化的媒体运作将成为传媒业经营的大方向,确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新思路。

  二是需要确立具有复合与交叉“兼容”特点的新闻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应立足于培养综合性、复合性应用人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具有广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构建凸显综合性复合性特点的培养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

  综合性、复合性应用人才对培养平台的要求是全新的,不可能照搬本科教育的传统平台。

  整体上,新的培养平台趋向于综合性与复合性,并具有多学科支撑的背景。譬如广告专业,需要在信息传播与市场营销之间寻找对接点,与科学和艺术之间寻求平衡点,因此,培养平台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的知识基础和素质,有利于学生形成迁移性、发展性的能力。它的基本思路是以完全学分制为前提,以课程模块组合为基点,构建培养平台的大框架。“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践模块”是整体设计思路。与传统培养平台比较,显然,宽口径、复合性是这一平台突出的特征。

  当前关键的问题,是具体的课程组(模块)的选择与设计。在原则把握上存在若干焦点:首先,应体现人本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厚实,杂中求专,有利于专业大类招生,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其次,课程组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应变性,每个模块由必修与选修学分课程组成,刚性和柔性设置并存,以增强教育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避免新闻传播教育相对于传媒实践的滞后性。同时,有利于各高校依据地方需要和自身特长设立更多特色课程。三是注重科学性,通识课程口径既力求宽一点,同时又要重点关注学科共通能力的培养,如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发现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等。通识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所涵括的学科理论和基础知识,既能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又能为学生形成应用能力铺垫厚实的知识学养基础。

  完整地把握上述原则,是构建新平台必须解决好的课题,在目前的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需要不断完善的环节和问题。

  三、开拓复合型人才培养通道

  依据传媒业人才需求变化的趋势,新闻传播教育不能不兼顾两头,即重视应用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本身强调其培养平台的综合或复合性,但与复合型人才的社会标准或要求仍有差别。“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对不同的专业具有够得上‘专业水准’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有机地整合不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董天策先生归纳了两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一是垂直水平复合,通过跨学科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教育来实现;二是本科层次的横向水平复合,以推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双专业制来实施。应该说,这样的思路富有启发性。

  基于上述认识,畅通应用型与复合型分流的培养通道具有现实的意义。一方面,传媒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地方或基层媒体单位,以及正在发展中的民营类单位。改变以往新闻类毕业生眼睛向上的观念,培养“下沉式”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高度关注以就业为主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促使我们积极探索复合型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建设,并适应研究生层次的复合型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深造型”教学计划。两个通道并行,新闻传播教育这盘棋才能走活。

  立足研究生层次的垂直水平复合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广受用人单位认可,无疑是发展的重点。只是受培养规模等主客观因素限制,目前还无法满足社会之需求。因此,开拓本科教育阶段的复合型培养通道成为现实需要。

  在目前情况下,本科教育阶段实施复合型培养的困难比较大,多数高校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复合型培养平台与我们前面所涉及的宽口径复合性平台的构建并非一码事,它需要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跨学科专业的培养平台。表现在课程模块的设置组合方面,它至少需要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专业课程模块及组合,为学习者创造攻读双专业或双学位学习的选择空间。这其中涉及的要素性难题不少。

  尝试建设复合型专业或专业方向,是开拓培养通道的一种试验性思路。综合性、多科性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已经或正在这方面进行探索。英语新闻、财经新闻等专业(专业方向)名称的出现,就是其尝试的产物。复合型专业的建设需要考虑两个不同专业的有机整合,其整合的程度往往决定着新专业的成败。形成一个新的专业的教学体系,远非“1+1”那么简单,其中融会和不断调整优化需要一个过程。当前,跨学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交叉性新课程的建设在此类专业的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实行双专业双学位制、主辅修制是另一条培养途径。它不需要花费相当的代价建设新的复合型专业,只需开放现有专业,为学生提供自主选修的空间。因而,从理论上讲这一思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然而,实践过程中涉及的难题也不少。一是学制,必须以弹性学制为实施的前提。以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看,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学生有保证的学习时间已被不正常地压缩到3年或多一点,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任务已属勉强,遑论再学一个新专业。因此,学校须积极努力为弹性学制争取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二是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条件的制约,连年扩招后本科教学资源已十分紧张,如何优化配置挖掘潜能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摆脱资源紧缺窘境的视野应该更开阔些,未来的走势,应该是推进跨地域高校间学分互认,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思路的变革实践,机制创新的问题始终绕不开。新的培养思路和培养模式呼唤新的机制,按照新的培养思路促进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才能实现新闻传播教育在人才培养道路上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猜你喜欢:

1.新闻传播论文范文

2.新闻学毕业论文范例

3.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

4.新闻传播系论文范文

5.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本

6.浅谈新闻传播本科论文范文

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在现代社会中,媒介传播的形式在不断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波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范文篇一:《全球化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策略》 摘要:全球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论文
    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论文

    在大众传播的环节中,传者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素养表现为传者在信息发布前对信息发布后可能产生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的预估判断,即传者对新闻传播后果

  • 新闻传播硕士毕业论文
    新闻传播硕士毕业论文

    近年来,关于媒体负面问题的新闻事件源源不断,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媒介公信力不断的受到拷问,传者的素养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下

  • 新闻传播学年论文范文
    新闻传播学年论文范文

    作为一种公开传播信息的手段,新闻传播是人类谋求发展的重要的构成之一;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现象,新闻传播在它特有的文化圈内孕育成长。下面是学习啦

  • 有关新闻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有关新闻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受众接触信息传播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电视新闻传播要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抓住观众对新闻传播的注意力,就要有创造性思

170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