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网络传播毕业论文范文
本科网络传播毕业论文范文
21世纪人类社会在信息传播领域最显著的成就是网络技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网络传播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本科网络传播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民族类高校形象网络传播策略 》
近些年来,以跨国性、互动性、个性化为特征,以广播电视数字化、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媒介新技术的涌现和普及,逐渐营造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新媒介环境,而我国民族高等学校的形象传播同样需要在这种新媒介背景下适应现代生存环境,进行自我形象的改造与完善。高校形象塑造与形象传播是建立高校品牌的基点,是一所高校独特个性的灵魂,是一所高校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标志,是一所高校全部优势的凝聚和制高点,更主要的是一所高校走向未来的航标。目前,网络传播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据中国新闻网调查,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已经拥有6.18亿网民,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对于民族高校来讲,要高度重视网络传播对其形象传播的重要作用,有效利用各种网络传播途径,大力宣传学校的发展成果、办学业绩、民族特色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所取得的成绩等正面信息,同时也要注重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及时化解对其形象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一些网络信息背后的问题和矛盾,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
一、高等学校形象传播中网络传播特性
高等学校的形象传播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网络媒体的角色决定着它在形象传播系统中的运作路径,网络传播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于一体,是学校综合实力及水平展示的重要平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的主动性
网络传播具有非常强的受众主动性。信息传播的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介主动搜索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诸如高校的简介、国内外排名、特色专业、师资力量、研究成果等。高校的相关信息如果不加以建设和更新。
(二)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快捷性
网络传播对于传统传播手段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其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快捷性。随着智能手机的异军突起,网络传播的这一特性越发明显。社会公众只要有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或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获取相应的信息。当前,备受大家关注的诸多媒体除了有自己的网站外,还有自己的微博、客户端、公众微信号等,中国各大报刊、各大广播电视台等均设立自己的网络互动展示平台,高等学校信息平台的建设对于内外部受众的舆论导向、自身形象的建设显得更为重要。信息一旦通过网络传播,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能被迅速获取。
(三)网络媒体的开放性
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信息空间,传统媒体的把关机制在网络媒介中被弱化,如果自律不佳就会导致公信力下降,从而引发形象危机。对于民族类高校而言,影响其形象传播的网络传播平台大致可以分为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网络社交传播平台和网络信息互动传播平台。不同的传播方式,对民族院校网络形象的树立也都起着不同的作用,各种方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综合,构成高等学校的网络形象。
二、网络媒体在民族高校形象传播中的功能表现
(一)网络媒体是民族高校形象传播的展示平台
对于民族高校网络形象而言,网络信息平台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学校网站、政府部门网站、主流网络新闻媒体和第三方网站等,这些都是其网络形象的展现平台。网络信息平台总体来讲客观性比较强,信息可信度高。学校网站是学校网络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对民族高校形象树立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网站是学校自身主动发布信息的平台,网站的内容设置、发布的信息量、网站页面的美观性都直接影响着其形象传播的效果。学校将特色成果及民族文化等信息通过学校网站向社会大众传播,使社会公众了解学校业绩、理念、特色及具体工作情况等。政府部门网站也是民族高校展示形象的重要平台。对于民族高校而言,身处民族地区,应多与教育部官方网站、国家民委官方网站、所属地方政府网站及教育主管部门网站建立链接。官方网站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权威性,其信息内容都经过严格的把关,而且受政府关注程度高。例如,教育部的网站中有“一线风采”专栏,主要发布高等院校的工作信息。在国家民委网站中,有“委属动态”专栏,主要发布委属民族院校的工作信息,是展示委属民族院校形象的一个重要平台。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也是高校形象传播的重要平台。社会公众对高校认知和评价的途径大多依赖传媒提供的新闻,而高校也逐渐成为传媒报道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例如,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的激情演讲,第一时间在搜狐、新浪等网络媒体上引发热议。2015年1月网络主流新闻媒体相继报道湖南大学研究生转学事件,引发社会关注。这些事例都充分显示主流网络新闻媒体对高校形象塑造的强大力量。第三方网站的关注与建设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中国知网、中国校友会网、百度百科等网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社会大众了解学校信息的重要渠道。例如,中国知网等学术刊物网站,能够查询到关于学校的大量学术方面的信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中国校友会网等发布高校排名信息,都是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每年定时发布全国高校的排名信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社会大众了解高校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百度百科等网络栏目是社会公众通过网络了解学校基本情况的最直接的手段,对学校网络形象的认识最初也多来源于此。
(二)网络媒体成为民族高校形象传播的互动平台
在民族高校形象对内传播中,通过数字网络互动平台,使部门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变得更为顺畅,信息流通更加快捷。例如,在内蒙古民族大学2014年冬季作息时间调整的通知一经学校网站发布,就被很多师生通过微信的朋友圈转载,经调查,学校60%以上的师生,都是通过微信朋友圈收到该通知的。另外,每个民族高校基本上都有官方或非官方的论坛。如中央民族大学论坛“村里村外”、中南民族大学官方论坛“中南民大BBS”等。这些网络信息互动平台最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信息传播者发布的信息一般要经过论坛版主,即论坛信息的“守门人”审核才能发布。参与论坛和贴吧交流的成员绝大多数是本校师生,他们通过论坛和贴吧反映学校的问题,交流学习生活感受、学校工作信息、物品交易信息等;也有很多高考考生通过论坛,向在校生了解学校的一些具体情况。这些信息互动平台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且反映学生在学习生活遇到的一些问题居多,需要学校给予及时的关注。综上所述,民族高校形象的网络传播方式、手段及客观信息、主观信息、正面信息、负面信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建了高等学校综合性的网络形象。我们可针对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特点制定符合本校的传播策略。
三、民族高校形象网络传播策略
(一)重视学校网站建设,增强民族特色
学校网站是民族高校网络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公众了解学校基本形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学校师生了解学校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网站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页面美观大方,增强民族符号性,选取具有地域民族特点,民族文化的标识作为点缀。学校网站的页面是学校的重要门户,是学校通过网络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和文化底蕴。例如,广西民族大学主页被评为2014年广西“最佳高校主页”,展示了学校的形象。第二,保证网站的联通性和安全性。学校网站是学校发布各类信息的官方网站,是受众了解学校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学校网站需要保持网络链接的通畅性和安全性,防止死链或植入木马病毒的情况出现。第三,信息量大,内外网分开,及时更新。学校网站发布信息,针对不同受众,有只对学校师生或相关部门发布的,也有对社会公众发布的,这就要求学校要将校内网和校外网分开,不同受众有不同的权限,向社会大众公布的信息,要保证学校网站有一定的信息量,而且及时更新。第四,学校网站要设立网络信息传播中心,充当“守门人”角色。学校要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网站信息的审核及发布。学校设立的网络信息传播中心要发挥“守门人”的职责,对每一条信息都要认真地检查、加工、评估和分析,最后决定如何发布、何时发布。第五,注重彰显民族特色。作为民族院校,其民族特色是其区别其他高等院校最显著的特点。民族院校具备继承、发掘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越条件和独特方式。在维护民族团结,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上也有着其他院校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学校网站建设中,建议设立专门栏目,着力彰显自身的民族特色,反映自身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二)加强与其他网络信息平台的信息交流
第一,及时将学校的工作情况、工作业绩、成果等向教育部、国家民委及各级政府机关网站进行信息报送。在各类政府网站中反映学校工作及办学成果的信息越多,对学校树立良好的网络形象越有利。第二,注重和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和交流。尽量多地向主流网络媒体发送介绍学校办学成果和理念的信息,通过主流网络媒体大力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例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在2015年的网站更新中设立了媒体民大板块,注重收集各类主流网络媒体刊发有关学校的各类信息。第三,关注第三方网站信息,重视第三方网站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虽然很多第三方网站不代表官方性质,但是很多第三方网站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学校相关部门要对第三方网站给予关注,对其提出的一些问题、数据或结论,要进行借鉴和参考,合理利用第三方网站对学校作出正面评价。
(三)做好舆情监督,发挥好网络社交平台、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的作用
由于网络社交平台和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而且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绝大多数都是学校师生,且在法律范围内的信息传播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学校的决策层、管理层及广大教师也要关注、使用和掌握相关的社交软件和信息互动平台,做好此类网络信息传播的舆情监督,及时解决师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并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做好舆论引导,使在网络社交平台和网络信息互动平台中的关于学校的正面信息远远多于负面信息。综上所述,民族类高校网络形象的树立是一个系统综合的过程,但究其根本而言,民族高校网络形象的基础是其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理念、民族特色和发展趋势。也就是说,民族类高校的自身水平决定着其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但先进的办学理念、较高的办学水平、对师生务实的服务态度、积极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浓郁的民族特色等因素,会使社会公众对学校未来的发展给予更高的期望,从而有利于学校形象的提升。因此,民族类高校要树立良好的网络形象,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利用各种网络手段和媒介,不断提升自身形象。
本科网络传播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 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一、前言
今天我们正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融合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整个世界的变化。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网络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同时,网络也在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的形式,拓宽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和渠道。
二、网络传播与人际交往
(1)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2)网络传播与人际交往密切相关。我们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的交往,人际交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际交往可分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交流。
三、网络传播中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
(1)传统传播环境与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人际关系。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人际关系建立往往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语言和身体交流的方式,这种传统的传播环境存在着诸多限制,人的相貌、穿着、仪态就会影响人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建立人际关系,往往要考虑这个人的性格、年级、日常生活习惯等,人际关系的圈子就会限于周围的人。
(2)网络传播中建立人际关系的形式。网络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主要是通过两种人际交往的形式:E-mail和网上聊天。E-mail是一种类似传统通信手段的人际传播方式,是互联网应用最广的服务,它有着自己最鲜明的特点。第一,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第二,E-mail的传播速度不同于传统的通信传播速度,比传统通信快得多。第三,E-mail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即使相距万里的人,也能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实现交流。
(3)网络传播中人际关系的特点。
1)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是虚拟化的。人们在网络中的身份可能只是一个代号,其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虚拟的情境中的,这种虚拟的空间,使人们可以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尤其是合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的本性,符合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需求。
2)自由、平等、开放是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的鲜明特色。现实社会中人们建立人际关系往往要基于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是背景,这种人际交往存在很多的顾虑,使人们不能自由平等的选择朋友。
3)网络人际关系是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发展,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社会的现实性,使得人际交往不能尽如人意,网络给人们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人际交往途径。
四、网络传播给人际关系发展带来的影响
(1)网络传播给人际关系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扩大交往范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们也往往对自己喜爱的人开口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但只能将我们的感情融入生活之中。网络传播环境,改变了这一现状,给我们提供了表达情感的渠道。
2)有利于宣泄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由于传统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很多人在遇到各种烦恼和心理问题时,没有勇气向别人倾诉,长时间不良情绪的积累,很容易让人的心理变畸形。网络的鲜明特性,尤其是匿名性,让人们不必再担心自己的某些心理问题被别人窥探。
3)有利于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网络社会中每个人的身份都可以得到隐藏,网络世界让他们的追求得以实现,每个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是基于平等的关系,不存在身份、地位的差距。你有什么苦恼,都可以向你的网友表露,可以开心做真实的自己。
(2)网络传播给人际关系发展带来的弊端。
1)沉迷网络不可自拔,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网络的优势,很多人沉迷于网络世界中不可自拔。网络世界中存在很多暴力情节或是其他不良行为,这种不良行为会逐渐影响一个人的身心,最终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
2)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冷漠。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是社会交往的基本特性。随着网络的发展,远程教育、在家办公、电子商务等的出现,使人们面对面的机会大大减少,导致人际关系疏远、道德冷漠、亲情隐退。
3)弱化了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意识。在网络中,人际关系的建立是比较随意的,没有现实社会中那么多的顾虑。网络传播环境中,信息是比较冗杂的,在带给人们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中,存在着黄色、暴力信息。
五、完善网络人际关系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网络观,重视网络心理教育。对待网络,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交流工具,不是我们生活的主体。每个人都应当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科学合理地认识和使用网络。
(2)加强交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网络世界毕竟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无论网络世界多么的完美,都无法和真正的现实世界相比拟。通过冷冰冰的网络建立的人际关系,存在诸多的问题,很容易使人际关系更加的冷漠。要不断加强与别人的交流,来缓解人际关系冷漠。
(3)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网络世界是信息的海洋,在给人们传递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虚假信息、黄色信息等。面对网络中如此多的信息的时候,无形之中就会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影响人际关系。要重点培养大学生辨别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六、结论
快速发展的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与传统的人际关系有着明显的差别,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但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和交往方式,网络传播以其鲜明的特色,加速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拓宽了人际交往的范围,给人们提供了更多人际交往的选择,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本科网络传播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 网络传播中辅导员对校园文化的舆情引导 》
网络传播的兴起将大学生相互间松散的人际关系拉近了,密切了整个学生群体,使学生能够时时刻刻了解国内外大事,还能将高校校园文化事件快速传播出来,使更多人知道、了解,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更为明晰的知道作用。近些年,很多内敛的“宅男宅女”之所以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校园内的身边事,往往就得益于网络传播,通过微博、微信、QQ等普遍的交流形式和身边的人、事保持联系,使一大批人不会落伍,不会消息闭塞。
一、为了使网络传播与高校校园文化有更好的接轨,使大学生群体能更恰当地使用网络传播。
对于一线直接和大学生圣湖和学习密切接触的高校辅导员来说,应着重从校园文化的舆情引导上提升自身工作水平:
(1)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对微传播的疏导程度和监控力度不够。通常来说,微博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为此通过微波进行道德观教育切实可行。然而实际微博应用中,本身微博信息较为复杂,应切实学会对微博信息进行判断及识别,这样才能使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与此同时,辅导员及相关负责人都应明确自身责任,学生干部也应加强配合,对网络微博信息加强有效筛选,同时大力开展舆情分析,尤其是应切实注意危险信息及不良信息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该信息开展有效调查,找出信息内容关乎事实真相,从而有利于作出相应战略调整,以便于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得以开展进行。
(2)在将虚拟的网络高校校园文化和现实的校园活动相结合中,高校辅导员应引导网络传播的有效和互动性。对于微博舆情而言,其生成演化切实遵循一定特征,具有极强规律性特点。尤其是关于一系列网络热点,基层民众普遍缺乏自身价值观念,难以正确看待热点事件,特别是微博等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使基层民众不知如何应对。基于此种情况下,部分群众往往因为自己特有的看法而备受推崇,并能充分代替广大民众实行战略决策,这部分民众甚至会得到一定崇拜,并能切实产生一定影响力,对基层民众产生号召。基于上述现象,广大高校应切实开展积极网络传播,并注重正面信息方面的弘扬及宣传,有效消除负面信息带来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在实际干预过程中,不仅应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而且应注重相应的时机,这样才能切实避免矫枉过正等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在制定相应战略过程中,应切实按照舆情变化开展进行,对于现有的网络资源,应进行有效动态调配。特别是应注重舆论领袖方面的塑造,充分发挥领袖应有的作用,使舆论走向作出改变及调整,并能切实减少网络暴力、色情、谣言、黑客等不良网络信息的发生。
二、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和大学生密切接触,掌握一手动态信息和容易获取他们信任,能有效搭建大学生和校园管理层沟通桥梁的优势,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健康蓬勃发展:
(1)高校新闻人妥善筛选信息。对于大众传播而言,相关负责人应做好信息把关工作,加强信息处理及过滤,使信息切实得以有效传播。概括来说,其日常工作就是“把关”。对新闻信息进行“把关”取舍,互联网诞生以前,“把关人”即者、编辑或者是媒介,随着计算机互联网逐渐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传播方式不同以往,同时造成传统价值观念产生颠覆。产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网络特点具有密切关系。相对而言,网络具有言论自由特点,不同社会阶层人员都可以有效表达自身观点,并没有社会地位、意识形态诸多方面限制。由此可见,对于广大高校而言,由于学生无论是日常学习还是生活,都能有效集中在一起,因而非常有助于利用这项优势,实现良好网络格局方面构建。与此同时,高校本身制度较为完善,师资力量较为齐全,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进行良好沟通交流,因而应在这些方面进行着手。
(2)加强网络舆情方面的情况掌握,并根据微时代特点,尽快确定发展方向。通常来说,舆情有效表达了基层民众各种情绪反应,包含基层民众对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相应看法。对于网络舆情而言,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基层民众也可以充分发表自身对于网络事件等方面看法。通常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网络舆情代表了广大大学生价值观念,充分体现出高校民意,只有切实掌握高校网络舆情,才能有助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通常来说,高校本身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广大社会关注,因而其网络舆情也具有复杂多变特点,甚至于高校师生言行都讲受到一定程度约束,一旦出现言行不当现象,都有可能出现在网络,并引发一定网络热点,甚至有可能产生一定舆论危机。由此可见,新兴网络舆论背景下,对于广大高校而言,必须学会勇敢接受一系列新挑战。尤其是对于当前微时代环境下,各种新兴媒体逐渐得到推广及应用,大学生尤其热衷于媒体,而其本身潜在巨大影响,即便是不起眼小事,一旦受到媒体方面影响,也机油可能导致群体性重大事件,引来外部媒体介入的舆论危机。通常来说,以高校角度出发,网络舆情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应切实承担一定过错,并肩负起应有责任。另一方面,高校在此过程中,承担责任较小,但高校应向外界作出相应解释。相对而言,前者要求高校切实具备相应勇气,并能切实承担相应过错。后者要求高校必须具备自身立场。与此同时,高校能对舆论现象作出有效回应,并能坦然面对。
(3)分析探讨怎样将网络这一更自由、更开发、更平等并且没有主题限制的新媒体技术来合成生态网络机制,避免其不利因素给生态网络建设带来的阻断影响。通常来说,以内容角度而言,高校网络舆情涵盖下面不同类型:第一类,注重社会稳定发展类型,比方说部分大学生十分关注重大新闻,热爱时事政治,并能就民族情感等方面具有自己看法。第二类,注重学校形象类型。部分学生特别关心高校腐败现象等,尤其是对于污损师德行为言论具有自己观念。第三类,关注公共事件类型。特别是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自身的看法。比方说对于校园暴力案等方面的看法等。第四类,对于琐碎事务方面特别敏感的一类群体,尤其是生活及学习中不同方面,都能引发这部分学生舆论探讨。通过上述方面研究,非常有利于高校生态网络建设。
(4)找出高校所应构建的生态网络机制的一般特征以及高校如何来合成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网络机制。目前高校内部都有着较为完善的生态网络机制,一般特征为:
1)专人负责管理。为了网络传播的稳定性和传播内容的真实客观,高校的生态网络机制规定了不能由素质低下,性格偏激的人负责高校校园文化事件的传播与扩散。管理机制中必须存在一定的明细安排,道道关卡严格把关。大学生是传播高校校园文化事件的主力军,其通过使用网络传播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联系十分紧密,稍一不慎可能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管理有助于协调这样的关系。
2)传播迅速。事件传播的越快,越能体现它的实效性。有些事件,如近段时间频发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越早知道,越能拯救生命。同时也给相似的同学敲响警钟。总而言之,网络传播与高校舆情紧密联系,如何正确引导其健康发展是当今高校辅导员的时代课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有关本科网络传播毕业论文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