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时间:
刘爱军1由 分享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的文学。本文研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 并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展望。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思想情感 语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现代社会和人的意识情感的加入,来改变中国古典文学造成的封闭和隔绝, 使文学在内容和表达上与当代中国人的实际有更多的联系和契合。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过程中, 在一种无孔不入的话语的渗透之下, 一些像“全球化” 之类的词语, 成了神圣的词语, 只要说出来就具有天然合法性, 而不论其所指何物。与此同时, 一些诸如“革命”、“救亡” 之类的词语, 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说出来就成了天然的“非法”, 甚至成了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在当下的语境中, “纯文学”、“新时期文学”、“先锋文学” 等成了人见人爱的时髦话语, 而“十七年文学”、“革命历史小说”、“底层写作” 等则成了人见人怕的危险思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现当代文学究竟如何发展变化, 又处在何种现状呢?
一、 现当代文学研究目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在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 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 一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 他们大部分是在1957 年的“反右” 运动中遭到不公的批判和打击, 并在社会底层度过了一段苦难日子, 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另一代是在““”” 中成长起来的作家, 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 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因此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 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 呈现出新的民间化创作趋向。两代作家们胸中涌动着知识分子新生的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与自信, 他们在揭露社会弊病的同时,把希望寄托于批判的社会效果, 在这种希望之中正滋生着已经消失了近三十年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这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
而今天的当代中国作家, 一部分忙着追逐“诺贝尔”文学奖, 期望以此来奠定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另一部分则忙于追逐市场。由于读者的欣赏情趣和阅读趋向主导了市场, 市场又左右着作家的文学创作, 导致现在的文学市场化、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视觉化倾向。在现当代文学中, 以两种文学思想表现最为突出。
(1) 精神溃败。在这种精神溃败之中, 有的作者干脆放弃信仰, 放弃寻找精神出路的企图。如余华就在《活者》中传达了“活着就是一切, 活着就是胜利” 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正如余杰所说, 只有肉体的“活着” 而没有灵魂的求索。
(2) 性文学进入文坛。90 年代末期, 性文学卷土重来进入了中国文坛, 在这些描写性的文学中声势最响的是贾平凹的《废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它们都描写了男人在生存困境中表现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二、 现当代文学存在“现状批评” 现象
现状批评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最具诱惑力的部分, 变化无穷的文学现象和不断推出的新人和作品, 既联系着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的搏动, 又提供了不重复的新鲜刺激,批评的创造性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也最为活跃。因此, 许多人把当代文学研究与“现状批评” 画上等号。这一观点是值得怀疑的, 它可能迟滞了对“十七年文学”、“‘“”’文学” 的研究, 以至于这三十年的文学已从一些人的研究视野中消失。这些部分文学研究, 往往构成现当代文学研究最脆弱的环节。很显然, 这三十年的文学创作总体水准的普遍性缺陷, 是难以吸引更多注意力的重要原因。但是,从另一角度看, 这一曲折的文学进程, 又蕴含着某些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问题和矛盾, 这涉及现代文学传统、作家精神结构、现代文学艺术形态等。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思想情感 语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现代社会和人的意识情感的加入,来改变中国古典文学造成的封闭和隔绝, 使文学在内容和表达上与当代中国人的实际有更多的联系和契合。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过程中, 在一种无孔不入的话语的渗透之下, 一些像“全球化” 之类的词语, 成了神圣的词语, 只要说出来就具有天然合法性, 而不论其所指何物。与此同时, 一些诸如“革命”、“救亡” 之类的词语, 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说出来就成了天然的“非法”, 甚至成了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在当下的语境中, “纯文学”、“新时期文学”、“先锋文学” 等成了人见人爱的时髦话语, 而“十七年文学”、“革命历史小说”、“底层写作” 等则成了人见人怕的危险思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现当代文学究竟如何发展变化, 又处在何种现状呢?
一、 现当代文学研究目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在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 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 一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 他们大部分是在1957 年的“反右” 运动中遭到不公的批判和打击, 并在社会底层度过了一段苦难日子, 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另一代是在““”” 中成长起来的作家, 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 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因此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 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 呈现出新的民间化创作趋向。两代作家们胸中涌动着知识分子新生的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与自信, 他们在揭露社会弊病的同时,把希望寄托于批判的社会效果, 在这种希望之中正滋生着已经消失了近三十年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这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
而今天的当代中国作家, 一部分忙着追逐“诺贝尔”文学奖, 期望以此来奠定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另一部分则忙于追逐市场。由于读者的欣赏情趣和阅读趋向主导了市场, 市场又左右着作家的文学创作, 导致现在的文学市场化、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视觉化倾向。在现当代文学中, 以两种文学思想表现最为突出。
(1) 精神溃败。在这种精神溃败之中, 有的作者干脆放弃信仰, 放弃寻找精神出路的企图。如余华就在《活者》中传达了“活着就是一切, 活着就是胜利” 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正如余杰所说, 只有肉体的“活着” 而没有灵魂的求索。
(2) 性文学进入文坛。90 年代末期, 性文学卷土重来进入了中国文坛, 在这些描写性的文学中声势最响的是贾平凹的《废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它们都描写了男人在生存困境中表现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二、 现当代文学存在“现状批评” 现象
现状批评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最具诱惑力的部分, 变化无穷的文学现象和不断推出的新人和作品, 既联系着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的搏动, 又提供了不重复的新鲜刺激,批评的创造性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也最为活跃。因此, 许多人把当代文学研究与“现状批评” 画上等号。这一观点是值得怀疑的, 它可能迟滞了对“十七年文学”、“‘“”’文学” 的研究, 以至于这三十年的文学已从一些人的研究视野中消失。这些部分文学研究, 往往构成现当代文学研究最脆弱的环节。很显然, 这三十年的文学创作总体水准的普遍性缺陷, 是难以吸引更多注意力的重要原因。但是,从另一角度看, 这一曲折的文学进程, 又蕴含着某些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问题和矛盾, 这涉及现代文学传统、作家精神结构、现代文学艺术形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