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 >

现代文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究(2)

时间: 农迎春 1 分享

  (二)合理有效地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引导学生阅读。所谓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文学文本的阅读,使人在获得愉悦的同时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大学生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指出,“文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卑俗作斗争,并在人民中间找到好的东西;就是在人们的灵魂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对人产生自信心和认知力是有特殊作用的,它可以帮人们了解自身、提高自信,同时激励人们对真善美和真理不懈地追求。
 当我们以审美的态度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获得了认知和判断决策的能力,心理品质也得以提高。鲁迅的《一件小事》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第一次向劳动人民屈服的宣言。“我”这个清高的知识分子在车夫这个劳动人民美好的品质面前自惭形秽,鲁迅通过一件小事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产生了质疑,对知识分子的灵魂也进行了深刻剖析;冰心的《小桔灯》从木匠女儿的心灵美和情操美中看到光明和祖国的希望;郭沫若在《凤凰涅槃》中借助于凤凰涅槃的动人形象抒发了热爱祖国、期待祖国新生的热切情感。这种热切的情感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在青年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巴金的《四世同堂》则是通过几代几类人的思想和言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进行了阐释;朱自清的《春》、郁达夫的《屐痕处处》则让我们在优美的文字间,感受祖国江山的秀美;鲁迅的《藤野先生》则在日常的记录中让学生懂得如何尊重师长。文学作品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还教会人们学会自我省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同情心、民族责任感、现代文明意识以及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等等优良的品质。
  此外,还可以针对文学作品中有性格弱点或人格变态的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在生动的形象分析中了解性格弱点存在或变态人格形成的原因,以及避免和克服的方式,从而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如《围城》中的方鸿渐、《寒夜》中的汪文宣都是存在着一定性格弱点的,他们的婚姻和事业的不成功和他们自身的弱点有密切的关系;如《沉沦》中的主人公“他”、《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雷雨》中的蘩漪、《阿Q正传》中的阿Q、《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等他们的心灵都是扭曲的。除了受一定思想的毒害和社会制度的压迫外,他们自身也存在弱点。他们都有自欺欺人和不正视现实,敏感、多疑等弱点。蘩漪、曹七巧又可以作为女性健康人格塑造的反面教材。从人性建构来看,一般人性建构中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因素。理性与非理性即情和欲的对立。她们个人欲望极端膨胀造成了非理性因素超越了理性因素最终造成她们的变态。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控制自己情感的非理性因素,更理性的对待生活,同时明白性格就是命运,学会换位思考,提高自己的情商。学会剖析、克服自身存在的性格弱点。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也可以赋予新的理解。比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心理学上叫“自我安慰法”,当一个人遇到不幸或挫折时,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或不安,可以找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说明或辩解,以求心理获得新的平衡的有效方法。传统的教育是不提倡这种方法的,传统教育要求学生勇于面对现实,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和痛苦,用于攀登,鼓励学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其实这种理念出发点是好的,效果并不一定好。因为很多事情本身就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把以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本作为心理辅导的原则劝说学生暂时回避现实,减轻压力,渡过难关。来点阿Q精神宽慰也未尝不可,这总比要求他们面对现实,痛不欲生、精神崩溃要好得多。心理咨询师的实践也证明,在学生遇到挫折时适当地利用自我暗示方法是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的。
  综上所述,健康的人格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在逆境中成才的信念,开朗乐观的精神以及面对压力自我释放的能力。而利用文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这种尝试应该说也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自序)[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月版。
  [2]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一卷)[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九月版。
  [3]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罗曼·罗兰(傅雷译).贝多芬传[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10月版。
  [5]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马克锋主编.国学与现代学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
  [7]姚鹏、范桥编.胡适讲演[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8]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9]苑立强.理欲论[A].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3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