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书法理论中的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
时间:
曹杰针 1由 分享
论文关键词:书法理论 书评 文学描写 书法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拟以“书评”为例,以点带面地阐述古代书论中的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法论著当中,所有关于艺术问题的陈述,或多或少都带有文学的痕迹,而其语言的表达方式,又往往与“文体”紧密相连。
在古代书论中的文体大致有“书势”、“铭”、“赞”、“赋”、“书评”、“序”、“尺牍”、“图谱”、“歌诀”等多种。下面,将以其中的“书评”为例,以点带面地阐述古代书论中的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的关系。
书评,严格来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却有其相当稳定的语言风格,以及十分特别的文学意味。其传承久远,是传统书法批评的一枝奇葩,很值得研究。
自袁昂《古今书评》取形象喻说始,代有仿作。其评骘书家,皆以事理为喻,提示联想方向,使读者间接获取美感及褒贬寓意。其喻说提示,往往集中在审美对象的整体,或突出某一方面,以传神的手法进行概括或象征。其对批评者之文化、艺术思维能力和文学造诣等多方面极具挑战性,即使有所不,而人们仍孜孜不倦,勉力为继。惜时移境迁,今人多已不知所云,致使这部分宝贵的历史遗产,竟被尘封冷落。试看以下解析。
“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锐,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袁昂《古今书评》)河洛间少年,指汉代两京贵游子弟,英武洒脱,而车骑群游,令人不喜。借此史实风气,以喻王献之行草书逸气横霸,神勇过人,但体势牵连沓拖,是为瑕疵。
“韩择木书,龟开萍叶,鸟散芳洲。”(吕总《续书评》)萍叶龟状纹理,出自天然;群鸟散落芳洲,自由自在,亦能尽天然之美。韩择木八分中兴,备于古雅,妙合自然。
对书家的批评,褒贬容或有异,即使观点相同或近似,也会各循所想及语言习惯,做出不同的比况喻说。如:
“褚遂良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米芾《续书评》)
“褚遂良书,善择纸笔而意有余。如高祖得张良,世祖得邓禹,皆谋议帷幄,决胜千里。”(宋克《评书》)
“河南如孔雀皈佛,花散金屏。”(包世臣《历下笔谭》)
其中米评谓褚书中节合律,心手相应,为“美女书”而别具风骨,堪称知音。宋评以张良佐刘邦、邓禹辅刘秀而得天下为喻,言褚遂良书善于谋划,笔尽其美,意出法外,亦为的评。包取喻孔雀开屏,花鲜灿烂,而具法象,于褚书虽非实指,而亦能传其神意,且措辞典丽,文采胜于米、宋二家。
“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娘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唐人书评》)
此评从袁昂《古今书评》“卫恒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和“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中化出,以喻卫夫人书字势妍美,婀娜多姿,时为欹斜之状。用四种况说:美女登台,袅袅婷婷摇曳生姿;仙娥起舞婉转倩影,轻灵曼妙;红莲挺生,斜影入水,清新可人;碧沼浮翠,云霞光耀,一派生机。相形之下,前后均达模糊之妙,而后评更具韵致,彼此不可替代。但是这类批评数量不多,于文尤须巧思,对批评者而言,取喻重于明达书旨。
由于书评之撷取物象的自由广泛,可以摆脱任何形式上的束缚,甚至能突破语言的藩篱,以表达批评者的意向。有时候,批评者旨在表达感觉,揭示一种审美联想的途径,与文学中的“意在言外”,“象外之象”颇为相近。如果批评者所用之形象、事理过于奇巧或隐晦,或自溺于错觉、幻觉之中而误为真实,或以文学的藻饰喧宾夺主,则批评就会流于玄虚,失掉应有的意义。
通过对古代书论文体的考察,可以从中看到某些为文而文的倾向,或者说是较多地使用了文学语言,直接影响人们对艺术问题的把握。古人生活在同一文化气氛之中,有着相同的知识结构,在语言表达和理解接受之间,基本没有障碍,有时只要瞬间的意会,即可以完成从语言文学到书法艺术的转换。这在古代原本是十分自然而平常的事情,但在今天,已经变得十分艰巨,或者说是相当的奢侈。
由于文学、文体的介入使古代书论显得丰满瑰丽;对于后人和传统而言,书法审美得益于文学启蒙;另外,文人、书家是社会同一群体,在书法活动中,文论思想必然会渗透进来,甚至在某些方面,会引导书论的发展,如《书谱序》把书法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归之于“取会风骚之意”。在文人与书家、书论合一的背景下,文学给书法带来了许多审美、评论和阐释上的益助,也因此为其增加许多模糊感,经常使人们误把文学的感受当作书法的内容。总之,书法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如果要建立起真正属于现代人的书法理论与批评的框架体系,必须要理清书法文体与文学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这对于当代书论家或是文学家的“字外功”都是严竣的考验。
参考文献:
[1]袁昂.《古今书评》。
[2]吕总.《续书评》。
[3]米芾.《续书评》。
[4]宋克.《评书》。
[5]包世臣.《历下笔谭》。
论文摘要:本文拟以“书评”为例,以点带面地阐述古代书论中的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法论著当中,所有关于艺术问题的陈述,或多或少都带有文学的痕迹,而其语言的表达方式,又往往与“文体”紧密相连。
在古代书论中的文体大致有“书势”、“铭”、“赞”、“赋”、“书评”、“序”、“尺牍”、“图谱”、“歌诀”等多种。下面,将以其中的“书评”为例,以点带面地阐述古代书论中的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的关系。
书评,严格来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却有其相当稳定的语言风格,以及十分特别的文学意味。其传承久远,是传统书法批评的一枝奇葩,很值得研究。
自袁昂《古今书评》取形象喻说始,代有仿作。其评骘书家,皆以事理为喻,提示联想方向,使读者间接获取美感及褒贬寓意。其喻说提示,往往集中在审美对象的整体,或突出某一方面,以传神的手法进行概括或象征。其对批评者之文化、艺术思维能力和文学造诣等多方面极具挑战性,即使有所不,而人们仍孜孜不倦,勉力为继。惜时移境迁,今人多已不知所云,致使这部分宝贵的历史遗产,竟被尘封冷落。试看以下解析。
“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锐,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袁昂《古今书评》)河洛间少年,指汉代两京贵游子弟,英武洒脱,而车骑群游,令人不喜。借此史实风气,以喻王献之行草书逸气横霸,神勇过人,但体势牵连沓拖,是为瑕疵。
“韩择木书,龟开萍叶,鸟散芳洲。”(吕总《续书评》)萍叶龟状纹理,出自天然;群鸟散落芳洲,自由自在,亦能尽天然之美。韩择木八分中兴,备于古雅,妙合自然。
对书家的批评,褒贬容或有异,即使观点相同或近似,也会各循所想及语言习惯,做出不同的比况喻说。如:
“褚遂良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米芾《续书评》)
“褚遂良书,善择纸笔而意有余。如高祖得张良,世祖得邓禹,皆谋议帷幄,决胜千里。”(宋克《评书》)
“河南如孔雀皈佛,花散金屏。”(包世臣《历下笔谭》)
其中米评谓褚书中节合律,心手相应,为“美女书”而别具风骨,堪称知音。宋评以张良佐刘邦、邓禹辅刘秀而得天下为喻,言褚遂良书善于谋划,笔尽其美,意出法外,亦为的评。包取喻孔雀开屏,花鲜灿烂,而具法象,于褚书虽非实指,而亦能传其神意,且措辞典丽,文采胜于米、宋二家。
“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娘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唐人书评》)
此评从袁昂《古今书评》“卫恒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和“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中化出,以喻卫夫人书字势妍美,婀娜多姿,时为欹斜之状。用四种况说:美女登台,袅袅婷婷摇曳生姿;仙娥起舞婉转倩影,轻灵曼妙;红莲挺生,斜影入水,清新可人;碧沼浮翠,云霞光耀,一派生机。相形之下,前后均达模糊之妙,而后评更具韵致,彼此不可替代。但是这类批评数量不多,于文尤须巧思,对批评者而言,取喻重于明达书旨。
由于书评之撷取物象的自由广泛,可以摆脱任何形式上的束缚,甚至能突破语言的藩篱,以表达批评者的意向。有时候,批评者旨在表达感觉,揭示一种审美联想的途径,与文学中的“意在言外”,“象外之象”颇为相近。如果批评者所用之形象、事理过于奇巧或隐晦,或自溺于错觉、幻觉之中而误为真实,或以文学的藻饰喧宾夺主,则批评就会流于玄虚,失掉应有的意义。
通过对古代书论文体的考察,可以从中看到某些为文而文的倾向,或者说是较多地使用了文学语言,直接影响人们对艺术问题的把握。古人生活在同一文化气氛之中,有着相同的知识结构,在语言表达和理解接受之间,基本没有障碍,有时只要瞬间的意会,即可以完成从语言文学到书法艺术的转换。这在古代原本是十分自然而平常的事情,但在今天,已经变得十分艰巨,或者说是相当的奢侈。
由于文学、文体的介入使古代书论显得丰满瑰丽;对于后人和传统而言,书法审美得益于文学启蒙;另外,文人、书家是社会同一群体,在书法活动中,文论思想必然会渗透进来,甚至在某些方面,会引导书论的发展,如《书谱序》把书法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归之于“取会风骚之意”。在文人与书家、书论合一的背景下,文学给书法带来了许多审美、评论和阐释上的益助,也因此为其增加许多模糊感,经常使人们误把文学的感受当作书法的内容。总之,书法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如果要建立起真正属于现代人的书法理论与批评的框架体系,必须要理清书法文体与文学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这对于当代书论家或是文学家的“字外功”都是严竣的考验。
参考文献:
[1]袁昂.《古今书评》。
[2]吕总.《续书评》。
[3]米芾.《续书评》。
[4]宋克.《评书》。
[5]包世臣.《历下笔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