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 >

浅论唐代诗文中“马”意象的嬗变(2)

时间: 若木1 分享

  三、中唐、晚唐的“马”意象
  天宝14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帝国从极盛的巅峰猛地跌落,这一社会背景的变化,使得许多文人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动荡不安的现实社会中感到迷茫与不安。此时马的意象也必定发生了变化,诗人不再是以骥骥良马自比,而是每每以驽劣的“慢马”自谓;即使不否认是良马,也呈现出病态老迈的状态。那些瘦马、老马、病马似乎就是他们的化身。如韩愈《入关咏马》中的老马,刘长卿《疲马》中的疲马,杜甫《瘦马行》、《病马》中的瘦马和病马。老马、病马虽然不甘心平庸但是却无力回天;瘦马、病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自身命运的思考。
《诗话总龟》中引有这样的概括:“《杜集》及马与鹰甚多……盖以壮心,未甘伏枥;嫉恶刚肠,尤思排击。”杜甫笔下的马不但有宝马、骏马等,还有老马、瘦马,而这些不同的“马”意象也有着鲜明的时期区分。杜甫在38岁之前,唐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这时杜甫笔下的马苍劲有力、“万里可横行”。而之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落,杜甫笔下的马也发生了转变。如《瘦马行》:
  东郊瘦马使我伤, 骨骼硉兀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 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 众道三军遗路旁。
  皮干剥落杂泥滓, 毛暗萧条连雪霜。
  去岁奔波逐馀寇, 骅骝不惯不得将。
  士卒多骑内厩马, 惆怅恐是病乘黄。
  当时历块误一蹶, 委弃非汝能周防。
  见人惨澹若苦诉, 失主错莫无晶光。
  天寒远放雁为伴, 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 更试明年春草长。
  作者通过对马外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令人同情、孤立无援的瘦马形象。此时,杜甫的“马”意象不但在外形上而且在主题上都发生了变化,由快马、宝马变成了老马、瘦马;由壮志豪情变成了骐骥不遇。正如宇文所安所说:“他(杜甫)最后变形于老马,作为自我精神的象征,而不再留连于景色之中。这里他依然是被放逐的,是超群的。这匹老马的处境对普通老马而言是不相宜的。与它们不同,他必须踏上长途。他如此超群,而这种差异来自于当别人在安逸舒适中死去的时候,他的放逐与孤独最终拯救了他。”
  以韩愈笔下的马为例,《马说》是世人广为流传的篇目,是韩文的名篇之一。“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韩愈把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谱写成千古名句,而古人也非常喜欢用伯乐相马比喻人才的得与用在于有无识拔人才者。韩愈除了在《马说》,还在《为人求荐书》和《送温处士序》中引用了这个典故。韩愈为何频频使用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呢?原因就在于韩愈的怀才不遇。贞元十一年,韩愈28岁,为了求取功名三上宰相书却没有得到录用。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匹没有被发现、赏识的千里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但是他不甘心于现实,不甘心“骈死于槽枥之间”,他渴望能够有人像伯乐那样发现他、重用他。
  在中国古代,文人用骐骥意象来表现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用来确证自身的价值及理想,同时用骐骥不遇的凄苦意象表达自己失意郁懑的情结。在韩愈的诗中也有一篇《驽骥》,虽然名为驽骥,却写的是骐骥不遇,写出了千里马的悲哀:
  驽骀诚龌龊,市者何其稠!力小若易制,价微良易酬。
  渴饮一斗水,饥食一束刍。嘶鸣当大路,志气若有馀。
  骐骥生绝域,自矜无匹俦。牵驱入市门,行者不为留。
  借问价几何?黄金比嵩丘。借问行几何?咫尺视九州。
  饥食玉山禾,渴饮醴泉流。问谁能为御?旷世不可求。
  惟昔穆天子,乘之极遐游。王良执其辔,造父挟其辀。
  因言天外事,茫惚使人愁。驽骀谓骐骥,饿死余尔羞。
  有能必见用,有德必见收。孰云时与命,通塞皆自由。
  骐骥不敢言,低徊但垂头。人皆劣骐骥,共以驽骀优。
  喟余独兴叹,才命不同谋。寄诗同心子,为我商声讴。
  诗中写道,买龌龊的驽骀的人很多,原因是驽骀力气虽然小但是容易制服,并且价格不贵,一般人能够买得起,渴了只喝一斗水,饿了就只吃一束刍。而一匹千里马在市场上却无人问津,还不及驽骀。原因是“借问价几何?黄金比嵩丘”、“饥食玉山禾,渴饮醴泉流”。 驽骀还对骐骥说“饿死余尔羞”,因为驽骀认为有才能一定会被任用,有德行一定会被接受;不要说命运逢时或不逢时,遭遇的好坏全由自己的才能和德行。而“骐骥不敢言,低徊但垂头”。作者不禁感叹,人世间的才能和命运并不总是一致的。在诗中作者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把驽骀与骐骥进行对比,从而进行褒贬。
  此外还有乔知之《羸骏篇》、李瑞《瘦马行》、元稹《哀病骢呈致用》等都透露出有志之士压抑的内心和感叹人马同命的悲凉。而宝马的瘦、老、病、弱并不是它们自身的过错,意象的转变也正是文人自身心象的转变,作品所展示的也是文人自身的心路历程,反映了咏物者被外在环境所改变的心境。马的病、瘦、老,抒发的正是英雄失路、志士磋跎的郁愤。
  四、结语
  所以,虽然马是勇猛、刚毅、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的代表,但是在唐代的不同时期却有着不同的意象。初唐、盛唐时期,由于国家繁荣文人笔下的马多为“宝马、骏马、千里马”;而随着国力的下降,到了晚唐,文人笔下的马变成了“老马、瘦马、病马”。“马”意象的嬗变不仅揭示了国力的变化,也说明了文人心态上的转变。如果人的价值被及时发现与合理评价,诗歌中就不会有这么多非常态的意象出现了。正如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中所说:“人禀七情, 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因此,通过对“马”意象的转变的研究就可以全面地了解唐代文人的复杂心态。正如王立所说;“士大夫文人进退出处的深衷隐曲托附在马意象上,借助于其系统乃至文化丛的整体性功能得到了别致的剖白。”
  注释:
  俞琰:《咏物诗选·自序》,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版。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宇文所安着,陈跃红等译:《自我的完整映象——自传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立:《心灵的图腾——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献:
  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徐发前.韩愈文集探元决异[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钱伯城.韩愈文集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李汉.韩昌黎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季羡林.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王立,郝明.唐代文学中的马意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3).
  杨凤琴.唐诗中的骏马意象[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杨微 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810008)
3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