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 >

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

时间: 若木1 分享

  《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橘颂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篇1:浅谈感悟《橘颂》的爱国情怀

  论文关键词: 屈原 “橘颂” 人格理想

  论文摘要:作为 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人物,屈原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本文主要从终其一生的“美政理想”和巍巍人格的世界影响两大方面走近屈原,着重分析了《橘颂》的内涵意蕴,深入挖掘了诗人在文本中托物言志所寄托的高尚人格理想。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楚辞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后人常常将《诗经》与《楚辞》并举,将它们并称为“风骚”,分别代表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创作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让我们走近爱国诗人屈原,通过对诗歌《橘颂》的感悟,来深入解读诗人内心矢志不渝的人格理想。

  一、走近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前278年),名平,字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重要的 政治家、杰出的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一)“美政”理想

  纵观屈原的一生,了解他的政治活动经历,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重要前提。作为战国时期楚国一位重要政治家,屈原的一生一直都在追寻“美政”的理想,就是要实现“圣君贤相”的理想,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在战国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内政方面,楚怀王曾让他参与图议国家大事,“造为宪令”,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推行变法等事宜。然而屈原的改革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贵族子兰和南后郑袖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不加明辨是非的楚怀王便“怒而疏屈原”,这使得怀有“美政”理想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内心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在外交方面,屈原客观地分析了当时战国七雄的形势,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楚怀王曾经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两度出使齐国。后来,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楚怀王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绝齐亲秦”方针,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都吃了大亏。不久,秦昭王想要拉拢楚国,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谏,陈述利害,楚怀王非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地区。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此时的屈原正在在流放途中,当他接连听到怀王客死秦国和郢城被攻破的消息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的汨罗江,以表明其忠贞爱国之怀。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始终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

  (二)世界影响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屈原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在20世纪中叶屈原研究走进西方高等学府,叩开知名学者的斋门,磁石般地吸引他们。前苏联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屈原诗歌的独特性与全人类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屈学研究的兴趣。目前,国外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大致形成三种趋向:一种以前苏联H.T.费德林和匈牙利汉学家F.托凯为代表的传统式,着重从屈原作品本身探讨其 艺术价值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种以日本藤野岩友、竹治贞夫教授为代表的学院式,着重对屈原诗歌进行考据和诠释;一种以美国汉学家詹姆士·R.海陶玮、劳伦斯·A.施奈德,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思,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德国汉学家卫德明为代表的西方式,着重从屈原身世和作品中研究中国古代政体中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深入探讨屈原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的 历史文化背景与内外条件,其中一些专著已经反馈到中国。这正是屈原人格的力量,文学的力量,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得到超越时空的、世界性的传播。

  二、文本意蕴

  (一)解题

  “颂”是一种诗体,是对美好事物的描写和赞颂。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为橘树的故乡。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盛产橘子而闻名遐迩。《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说橘树的生长习性非常奇特:只有生长在南方的土地上,才能结出又甜又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到北方,就只能吃到又苦又涩的橘子了。这种现象在 自然界来看,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然而对于深深热爱故国故土的作者屈原看来,橘树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恰恰可以作为自己砥砺志节的榜样,所以,在被逐出郢都,放逐期间,诗人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另外,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咏物诗之祖”,开创了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优秀传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  (二)内蕴

  从全篇结构来看,全诗结构很清晰,可以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重在描绘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

  诗中前三句,在诗人的笔下开篇立意,不同凡响,似乎使读者看到了一株坚挺的橘树,傲然屹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根深深地扎在南国故土上,那凌空而立的坚强意志、那受命不迁的坚定神采,都会使人内心升起无限的敬意。橘树是令人可敬的,橘树又是俊美可亲的。接下来诗人以精工的笔致,为读者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橘树形象。

  在诗人笔下描写了橘树的根、叶、花、枝、棘、果这六个方面。橘树的根——深,表现了橘树生长在南国的坚定不移;橘树的叶——绿,表现了橘树生长得生机勃勃;橘树的花——素,表现了橘树的花正在蓬勃开放;橘树的枝——曾,这是一个通假字,通“层”,表现出橘树生长得枝繁叶茂;橘树的棘——剡,表现出橘树自身具有防范侵害的能力;橘树的果实——抟,表现出橘树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指出,橘树所贡献给人类的,是无数“青黄杂糅”、“精色内白”、光彩照人、香气弥漫的果实。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如此“纷缊宜修”,如此“姱而不丑”,如此堪托大任,可以说,在每一个字里行间,都能令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后皇嘉树”的一片自豪、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热情讴歌了橘树独立不迁的内在品质。

  诗人赞美橘树,年岁虽少,却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等它长大以后,更是“廓其无求”即胸怀广阔,无所欲求,“横而不流”即醒世独立,内心坚定,不随波逐流,“闭心自慎”即清心自守,谨慎自重,始终也不犯错误,“秉德无私”即坚持公正无私的品行,立于天地间,“淑离不淫、梗其有理”,更加表现出橘树秉性善良、从不放纵的高风亮节。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橘树内在品质的倾心赞美。

  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那么,诗人是怎样将“橘树”和“我”联系起来的呢?诗人用“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作为实现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橘树也依然郁郁葱葱,绝不肯向严寒屈服。在这里,面对严寒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面对严峻的岁月,不改操守屈原自己的形象便叠印在一起了。诗人愿意与橘树长相为友,常相为伴,永远相守。

  而后诗人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使全诗境界得到了升华——橘树的精神堪比商末的贤士伯夷,在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文中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高高印在 历史的天幕上了。

  纵观全诗,这首诗既是描写橘树,又是表达自己的理想,写物与写人完全结合起来,客观形象与 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式与内容和谐地得到统一。诗中的描写未脱离橘树的特点,却又不局限于橘树,而是把橘树拟人化了——就是通过对橘树的赞美,抒发了作者独立不移,不求私利的坚贞意志和高尚情怀。屈原赞美橘树,实际上寄寓着自己人格的修养。作为一个追求崇高人格的爱国诗人,屈原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橘颂》作为 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作者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正如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此后,南国之橘便因蕴含了仁人志士“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尤其对于当今时代人们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也很有借鉴意义。

  参考 文献:

  [1]王健强.屈原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6.

  [2]聂石樵.屈原论稿.中华书局,2010.5.

  [3]张亚新.人格的独立:从陆游到屈原.济南出版社,2008.4.

  [4]郭维森.屈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5]吴继路.中华师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篇2:从《橘颂》看屈原的思想品格

  摘 要:《橘颂》借橘写人,颂扬了诗人独立不迁的精神品格,横而不流、坚定不屈的人格,坚守信念、乐观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

  关键词:《橘颂》 屈原 人格 精神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把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光辉称为“屈原精神”或“屈子精神”,视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 文化遗产。《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 是中国 文学史上第一篇咏物言志诗, 南宋诗人刘辰翁称之为“咏物之祖”。它以橘树比人,又将橘树人格化,反映了青年屈原的心态和个性。王逸《楚辞章句》注《橘颂》云:“美橘之有是德,故曰颂。”但橘只是自然界的一种植物,说橘有德而颂,显然表明“橘颂”实际上是颂人,是诗人的自喻。清代王夫之《楚辞通辞》评曰:“因比物类志,为之颂,以自旌焉。”林云铭在《楚辞灯》中说:“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屈原自比于橘的这一特性也就鲜明地表现出来了。这首诗是围绕着橘树写的,但又处处体现着诗人自己的精神品格,把橘树与诗人融为一体,既颂橘,又颂人,体现了橘树和诗人光辉灿烂的 艺术形象。橘所特有的品质正和屈原自身的品质相符,橘树成了诗人的化身。那么,诗人借橘颂扬了哪些思想品格?

  一、受命于天,故土难离,恪尽职守的使命感

  橘“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晏子春秋六杂下》载:“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徙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可见橘忠于生养它的土地,具有不可迁移的本性,橘生于江南,不可迁徙,是因为它受命于天的固有本性,扎根深厚,不可移易,橘的这一根本习性便成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屈原生于楚,长于楚,对楚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忍离开楚国,而且他把这一信念铭记于心,从不变更。屈原正是以橘树来自比自己的品质的,作者既是写橘,又同时写自己的宗国之情和乡土之恋,这也是屈原在其作品中屡次表明他不愿远走的原因。也正由于秉承天地所赐的重任,他恪尽职守,忠实于楚国,为楚国的富强努力。《橘颂》作者借歌咏橘树故土难离之天性,鲜明、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绝不远逝的坚定志向。

  二、理想远大,崇尚“独立”,坚定不屈的人格追求

  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表达过对“兰”、“椒”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绝不肯向凛寒屈服。“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再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束全篇,在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

  怀抱远大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是屈原精神之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自任,重人格修养是一种精神。战国时期多游说之士,他们朝秦暮楚,可以为任何肯任用他们的诸侯服务;而屈原则是乡土观念、国家观念极重的人,所以特别重视“受命不迁”,强调“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种品格是屈原一生的信仰和精神支柱。《橘颂》是屈原高尚人格和个性的一个缩影。屈原不随波逐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人生方向,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压力不断求索,去实现自己助君强国的伟大抱负。正如其在《离骚》中所言“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则喜欢以加强自身修养为乐。即使粉身碎骨也不动摇,难道我的心会害怕受到惩罚而改变?屈原总是时时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与未来。诗人对橘树由外貌到内质进行了热情的赞美,但诗人最看重的还是其“独立”的节操,表现了屈原对“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品德精神的敬仰和爱慕,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贞不渝、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屈原坚信“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思美人》),即使芳草与污秽混杂在一起,芳香的花也自能从中显出。

  三、信念坚定,乐观开朗,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

  《橘颂》全篇以乐观开朗、昂扬奋发的格调,表现出对现实自足、对未来自信的饱满积极的情绪特征。全篇通过咏唱橘树的外形、内质等,以拟人化的方法,抒发诗人主观的情感志向。犹如初踏征途的旅人,对未来的目标充满坚定的信念,但对未来的艰险尚无切身的体验;在理性上已做好献出一切甚至生命的准备,但在感性上还没有真实经受到种种磨难灾祸迎顶压来时内心所产生的痛苦、悲哀、愤怒和绝望。作为屈原早年的言志作品,《橘颂》以其明朗开阔的情感基调,华丽绚烂的辞章句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不仅在《楚辞》中,乃至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作品通过类比联想,托物言志,纷繁美盛的“后皇嘉树”与英姿勃发的青年屈原叠印,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自然本性与屈原的完美人格统一,客观事物与主观 心理巧妙融合,其所确立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的宏大志向以及“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的自我勉励绝不是纨绔子弟与庸常之人可比的,全诗没有忧伤愤懑的情绪,相反,它充满着意气风发的昂扬情调。《橘颂》体现了屈原坚定的信念和清醒处世的人生态度,他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仍要“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峰霞.《橘颂》中的屈原形象[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龚红林.橘与屈子精神——重读《橘颂》[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2,(4).

  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篇3:浅析《橘颂》的艺术特色

  摘要:《橘颂》是屈原《九章》中最短的一篇诗作,是他早期的作品。屈原在此诗中对橘的特性和形象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同时也热情赞美了橘树“深固难兮”、“秉德无私”的高贵品质。屈原表示要以橘树为榜样,像它一样不怯懦、不迁就、光明磊落、大公无私。诗人实际上是借橘颂来象征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

  关键词:橘颂 艺术特色 品格

  《橘颂》就屈原早期的作品,写此诗时屈原在政治上还没有受到楚国贵族守旧势力的诬陷和打击。他以很大的热情追求自己的理想,对自己的前途满怀着希望,想为祖国做一番事业,成为一个有高尚节操的人。所以,屈原在《橘颂》中所表现的情调是高昂的,风格是明快的。与《离骚》相比,虽然还没有那么纯熟,但它仍然是一篇优秀的咏物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橘颂》的艺术特点

  《橘颂》的艺术特点,首先表现在它的“体物之妙”,就是咏物诗既要切合所咏之物,又不要完全停留在所咏之物上。其次,在于它有所寄托,咏物诗,如果只是停留在咏物上,那么,不管它写的如何高超,其境界都不会太高。优秀的咏物诗,既能贴切咏物,又能有所寄托,而这种寄托又是切合所咏之物的,如此,咏物诗才能具有深刻意义。而《橘颂》正是如此。《橘颂》全文如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阛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从《橘颂》中可看出,诗人对橘树是十分熟悉而有感情的,因而能贴切细致描绘出它外表姿态和内在品质。诗歌的前加句总述橘树天生南国秉赋不移的本性和特点,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并使人想见亭亭嘉树根植天地间的耿介形象。第五句起,还层展开,从根杆枝叶、花朵果实写它外表与内在之美。根深蒂固,更见得它的专一不移。“曾枝剡棘”四句,着重写果枝:层层交盖的带刺的枝叶,结满了圆圆的果实,果实渐次成熟,青黄相杂,色彩绚丽。接下来,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成熟的果实,外表美丽,内里洁白,象征可委托重任的志士仁人。诗人由物的美好想到人的美好,又想到为什么能如此美好,思想脉络十分清楚。谭介甫《屈赋新编》引了园艺家的经验说:“凡果树枝叶过繁,果可减产,若勤加修剪,产量必增。又果树以果满为好,果少为丑,故云夸而不丑。”说明有了好的品质,还须勤加修剪。这与屈原一贯“内美”和“好修”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接着作者从橘颂而想到自己,作品的重点也就从写物转到抒发自己的情态。“嗟而幼志”,尔,作者自谓。“独立不迁”,与前面“受命不迁”遥遥相应,可看出诗人与橘,两者坚贞不移的气质是何等相似!“深固难兮”四句,承前发挥,阐明自己的意志是这样坚定,胸怀宽广,无所追求,清醒独立而不随俗沉浮。“闭心自慎”四句,进一步申述自己慎于修养,坚持美德,将与天地同样光明正大。以上直抒胸臆,自表坚贞。下面又回顾橘树,谓但愿年华不凋谢而与橘树长交为友,永远是这样美丽无邪,这样正直而有法度,表现了对橘的崇沿爱慕之情。末四句云:我虽年少,也可为人师长。我将行比伯夷,以伯夷为榜样,明确表白自己的人生理想。

  “橘”与诗人屈原的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楚国 ,至死不渝的精神,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形象等。作者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作者认为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因为它不仅外形漂亮,“精色内白”“文章烂兮”,而且它有着非常珍贵的内涵。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志向的表达。前半篇写物寄情,后半篇托物喻志,物我两融,文质并丽。

  二、《橘颂》对后世的影响

  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诗作看。《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橘颂》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屈原咏物的艺术才能。他能“体物之妙”做到形神兼备。他有寄托,有理想,使所咏之物境界开阔,意义深远。因而,使这首咏物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就咏物这类诗来说,《橘颂》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开创的意义。的确,屈原的《橘颂》,对后代诗人写作咏物诗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仅从后代诗人所写的咏橘诗来看,无不学习屈原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如南朝诗人沈约的《园橘》,南朝陈代诗人徐陵《咏甘子》,唐代诗人李峤的《橘》等,无论在体物方面,还是在寄托方面,都受到屈原的《橘颂》的启发和影响

  试看李绅的《橘园》诗:江城雾敛轻霜早,园橘千株欲变金。朱实摘时天路近,素英飘处海云深。惧同枳棘愁迁徙,每抱馨香委照临。怜尔结根能自保,不随寒暑换贞心。前四句描写橘园的景致:雾敛霜轻,园橘千板株,果实累累,白花如云。后四句,通过对橘树的独立不迁,不与枳棘同伍,不因寒暑变迁而改变自己贞洁之心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将李绅的《橘园》与屈原的《橘颂》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后者对前者有着深刻影响。自《橘颂》问世后,直到今天,二千多年来,它所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所吟诵,决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是爱国诗人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它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它给予后人以强烈的感召。

  总之,《橘颂》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为后世咏物诗奠定了基础,堪称典范。后世之人受屈居原此诗影响很大,这是一篇伟大的作品,值得后人去反复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

  [2]洪兴祖.楚辞补注.

  [3]王夫之.楚辞通释.


猜你喜欢:

1.文学鉴赏论文

2.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3.古典文学论文

4.浅析屈原的文艺思想

5.有关古代文学的论文

3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