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2)
时间:
韩大成1由 分享
三、唐诗中所体现的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品性和自强不息、关心人民疾苦的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怀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体现了唐代所特有的大气和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以极其朴素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人们的共同体验,成为历代广为传诵和引用的名句。高适在《封丘县》中透露的“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民本思想,充分流露出了知识分子为官的良知。李白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流露出了知识分子尊重劳动、体恤百姓的节俭意识。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的诗句,激起了人们的舐犊之情、感恩之心。从刘禹锡的“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坚毅高洁的人格内涵。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成熟的时期,个人品德的修养与人格的形成对其人生道路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唐诗所体现的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关心民瘼的内容,唐代士人们所表现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大学生学习的楷模。我们可以对唐诗进行精心挑选,把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认真讲解,让他们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在自觉与不自觉间接受到道德情操教育和人格教育。
四、唐诗中所表现的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唐诗是我国古代最有价值的艺术之一,唐诗表现出的美学特征,可以调动起人们的鉴赏欲望,而鉴赏中的想象、记忆、联想、思维、情感等众多心理能力的运用,提升了人的审美意识。这种意识在唐诗中有着深切的体现。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让我们看到空山深林傍晚时的幽静景色,领略大自然的绚烂美丽如画景色。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写出了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无题》诸篇中,我们更是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又如他在“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真可谓“味无穷而灸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歌者即生存”,唐人把诗生活化了,也把生活诗化了。既可以看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自信,也可以听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凄婉感叹。走进唐诗,便走进了唐代广阔的生活;走进唐诗,便走进唐人广阔的艺术心灵。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对美有着强烈的追求。艺术美也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唐诗是我国古代最精美的艺术样式之一。其内容丰富,形式优美,蕴涵深刻哲理,有着无穷的阐释力和感染力。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以唐诗为主的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因此,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教授指出:“我国古代诗歌有一种兴发感动的生命,这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像长江、黄河一样不停息的传下来,千百年以来一直感动着人们,这才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最宝贵、最可重视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唐诗不仅文字绚烂,而且意蕴深厚,洋溢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精神、气质、品格、感情和高尚的意趣,这无疑是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最佳材料。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科技,一打就跨;如果没有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牢不可破的民族凝聚力,不打自跨。可见在综合国力中,国民素质起决定作用。民族素质教育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唐诗,以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高尚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想象力,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通过研读唐诗中的名著、名篇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韩大强.评“唐人选唐诗”(三种)的选诗标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37-40.
[3]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傅道彬,陈永宏.歌者的悲欢[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5]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霍松林.古典文学与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