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专科论文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学发展相当兴盛的国度,对于古代文学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专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专科论文篇一
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在华夏民族内部沧海桑田巨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中国现代文学利用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形式阐明现代化的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形式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继承。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为研究视角,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贡献力量,推动现代文学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前言:
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提高。文学作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文化产品,在陶冶情操、愉悦精神方面甚至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文学的消费者数量不断攀升,使得文学市场欣欣向荣。现代文学面临如此发展环境,必须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资源,提高现代文协的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笔者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一题的研究谈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概述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中国的国门从此打开,中华儿女开始漫长的屈辱与斗争的历程。广大知识分析不堪接受侵略的屈辱,文学界开始觉醒,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产生。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哪些岁月如斯?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面临何种语境上的危机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娓娓道来: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有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自发革新的一种文学发展形式。现代文学倡导通过直白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政治生活的期待、对民族兴亡的认知。现代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创新、多样,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都是现代文学的体裁。在抒情方式、叙述方式、描写手段以及结构特征上,无不体现新时代的创造思维。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到郭沫若的新诗《女神》《屈原》都是现代文学的轨迹1。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十年”,1917年到1927年之间,是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期,“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成为这一阶段的基本思潮与核心思想,虽然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但是也埋下了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资源衔接不当的伏笔;1927年到1937年之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是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丰收期,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等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发展开来,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1937年到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期,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文学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2。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穿越小说、科幻小说、都市言情小说等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是也使得中国先到文学的发展与古代文学资源的轨迹出现偏离,而且偏离的越来越远,所以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瓶颈期”。
(二)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的困境
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苦难艰辛、走过了战争屈辱、走向了发展和平。但是纵观现代文学作品中,却没有一部小说能够与“四大名著”相媲美,没有一位诗人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没有一首情诗能够与《无题》相抗衡。文学是一种感性的社会人文科学,本应该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理应根据时代特征反应时下百姓的真实境遇和心声,但是又不能过分的脱离历史的母体。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岁月如斯带来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礼,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优秀作品却鲜少出现,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只是机械的伴随光阴荏苒,却不知“回首往事”。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局面,使得文学发展呈现“物是人非”的本源缺失现象3。
二、古代文学资源分析
(一)古代文学资源阐述
中国古代文学是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丰富的。从百家争鸣时代的《论语》《孟子》到汉代的《史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风骨”到唐代诗词歌赋的振兴,从宋词的唯美到元曲的大气,从明史上的《水浒传》到清朝的《红楼梦》,无不展现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绚丽多姿、旖旎多彩。古代文学资源当然不仅仅局限在一本书、一行字上,里面包含的智慧、涵盖的生活热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和追逐的实质。或许是时代索然、或许是社会使然,亦或是生活造就,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饱含了人民群众无尽的情思、历史的苍凉、社会的兴衰4。
(二)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人类文明伴随时光任然不断发展,但是灿烂的人类文明不应被淹没在洪流中,我们既需要时代创新又要回首往事。所以在发展现代文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挖掘和传承。但是现阶段,我国现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明显捉襟见肘,所以在日后的发展历程中首先需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再现古代文学的辉煌和真实。同时,对古代文学资料进行研究和梳理的过程中,要在多角度、多维度的视野上进行评价,对历史文学的评价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角度上进行,切记不可将现代化的主观思维过分的应用到其中,更不能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刻意、肆意的褒贬。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本是同宗同源、同气连枝的,具有一脉相承特征。没有古代文学资源中的“天人合一”何来今日的“以人为本”?没有古典诗词的寓意深刻何来散文诗的诗情画意?现阶段,物欲横流、生活节奏加快,返璞归真势在必行,使得人们在嘈杂生活之间感受到心灵的净化。所以,在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中,不能摒弃古代文学资源,应当在充分挖掘古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保证二者没有冲突、一脉相承,共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结语
希通过文章的讨论分析,全面激发文学创作工作者对古代文学资源的关注力度,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通过有私下的方式方法对古代文学资源充分挖掘、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为我国文学辉煌的明天注入显现的血液,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注释:
1.徐汉晖.现代文学中的古代文学资源[J].文艺评论,2015,02(01):79-82.
2.吴承学.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J].文学评论,2015,01(02):208-218.
3.吕双伟.关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6(03):131-136.
4.吴晓东.古典语境在现代文学中的移植——何其芳对中国古代志异文本的改写[J].名作欣赏,2011,10(07):35-42.
古代文学专科论文篇二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起的关键作用以及具体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发现运用引导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演讲辩论法、研究性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可以提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水平,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法汉语言文学
0前言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体裁的演变、历代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等关系作为学习对象,培养学生的古文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虽然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重新焕发了活力,但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专业仍然是个冷门专业,被打上了“不好就业”“脱离生活”的标签,使得学生不太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同时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为适应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认真地思考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本文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当今高校设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方面是因为该课程承担了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将古代文化艺术与现代文化、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使命,另一方面该课程在当今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关注由古至今的文化、经济发展提供了途径,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汉民族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容地研究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内容上来看,中国古代的文化作品呈现着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每种题材都有其特有的演进历程,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没有像经济学一样提供了明确的一套理论,也不具备会计一样的记账准则,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每个人,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它传承着我们古代先贤优秀的思想,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给每个人提供一丝久远但又格外珍贵的启发。而大多进入高校的学生对此门课程总有“是否有用”的疑问,整个教学改革应引导学生理解该门课程的深远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课程原本就是“无用之学”,然而“无用之学”有“大用”,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通过对历史上的众多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其中的人文情怀,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优秀品质,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
2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在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还了解甚少的时候,教师仍需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基本要求,提高学生对所学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的理解程度,以开阔的视野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中有所明悟是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对各专业学生因材施教,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高科技进行教学,例如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结合动画、音乐等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组织专题并就专题内容查找资料,各式各样有趣的专题在学校内的宣传也为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增添魅力,既让课堂中的学生有成就感,也带动整个高校学生对古代文学产生热爱之情。
3具体的教学方法
作为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中文系一名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在认真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3.1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发挥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教育部的教学任务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可以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或者是给学生留下针对所讲内容或下次课内容的课后作业。可以采用课前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每次课开始的时候,学生都要对教师即将讲授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教师就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先行自学课本。引导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可以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3.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一个有人物、事件的场景,可以选择再现古代文学中所描述的场景,也可以根据古代文学所描述的场景,然后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来创造新的场景,让学生自由选择场景的人物和事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课程所讲的内容,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情景再现,提高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成效。
3.3演讲辩论法
演讲和辩论都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理解度。演讲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某种观点或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演讲的技巧并锻炼学生人前演讲的勇气。所谓辩论法,即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某个问题分为正反两种观点,然后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围绕这一观点进行一场辩论赛。这样学生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认真准备,并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大家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例如就可以对《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进行辩论,分为“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本无性”两个观点进行辩论。演讲辩论法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3.4研究性教学法
所谓研究性教学法,即教师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有关内容集合起来形成专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专题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查阅相关知识,研究现阶段其他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掌握现阶段该问题的进展,同时也可以集合所有学生的见解,进行专题讨论。这种研究性教学法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3.5分类教学法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很多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作品。每个时代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每个时代文学作品的特点也不尽相同,要深入了解这些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学作品,需要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教学。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教学方式,即按照高校学生的年级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为每个年级学生的文学功底、知识面都不同,按分类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4总结
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课堂上应该注重运用各种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都积极参与该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根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式,这样会有效提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成效。
古代文学专科论文篇三
百篇经典背诵的实践得失及成果巩固
[摘要]“双百课程”是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倾力打造的实训性课程,即背诵百篇经典文章、写作百篇作文。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百篇经典背诵在课堂教学方面显示出明显成效,但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在学生记忆的巩固、作品的选择、文本的编排、考核标准的统一及方式的多样等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百篇经典背诵;实践得失;课堂教学;成果巩固
“双百课程”是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倾力打造的实训性课程,即背诵百篇经典文章、写作百篇作文,由全院老师指导,分三个学期完成。文学院自2013年推出“双百课程”迄今,已历时两届,百篇经典背诵在课堂教学及学生书面、口头表达方面显示初步成效,但也凸显一些问题,有必要对百篇经典背诵这一实践课程作出反思并加以完善。
一、百篇经典背诵之成效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阶段,多背诵名家名篇有助于深层次理解经典作品,感悟作者的情感,有效储备专业知识,为写作积累素材,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百篇经典背诵文本是由本院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各专业老师精挑细选、多方参考整理出来的经典佳作,篇目涉及古今中外,文体以诗词歌赋为主,兼及古今散文、戏曲、书信等,题材亦有多样性,咏物、咏史、赠别、怀人、思乡等均有覆盖。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为例,两年背诵实践成效大致如下:
背诵有助于课堂理解。古代文学的学习不同于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由于语意的演变,古文学习首先有一种文字上的“隔”,学生拿到一篇作品,往往不能立即理解它的意思。若在学习中国文学史时,对作品一一讲解,既费时又费力,效果不明显。但有背诵打底,文学史课程学习便轻松许多。如百篇经典背诵中有左思的《咏史》(郁郁涧底松),对左思,学生在中学时代并无接触,若之前没有背诵,那么学生在学习文学史时会觉得很茫然,在学习时毫无知识储备,即使课堂重点讲解,也只是走马观花,难以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背诵过的学生表现则截然不同,在对左思作课堂导入时,左思这个名字以及他的诗能马上唤起学生的热情。以此诗入手,分析左思的生平及其当时的门阀制度便会得心应手,左思这个原本不在一流作家之列的诗人因为有了对他经典诗歌的背诵,在学生心目中不仅有了鲜明的印象,使他能凌驾于文学地位不逊色于他的诗人之上,而且能让学生对西晋门阀制度有更为形象的了解。“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由机械的记忆化为门阀制度生动的注脚。
背诵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基础的学习与毫无根基的学习会带来不同的学习效果,全新的讲解固然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感,但毫无基础的学习带来的隔阂也是明显的,学生的知识无法形成联系,积极性相对较弱。以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庾信为例,庾信的文学地位不低于左思,他由南朝进入北朝,诗歌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宫体诗为主,风格绮艳浅薄,后期融汇南地之轻绮与北地之劲健,以表达“乡关之思”为主要内容,艺术造诣“穷南北之胜”,杜甫在诗歌中一再夸“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等等,可见其文学成就之高。然而因为百篇背诵中没有录入他的作品,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不如讲左思时高,即使课堂鉴赏了《拟咏怀》(寻思万户侯),效果也不明显。而在讲解背诵过的诗篇时,学生因为有基础,积极性明显增加,如陶渊明,如曹植等等。
背诵有助于融会贯通。文学史是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注重寻求文学前后相承相传﹑沿革嬗变的规律﹐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的关系以及对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出评述等等。没有作品为根基,文学史的讲解必然流于空洞、表面、晦涩,比如五言诗的发展,如果只讲《古诗十九首》是“五言之冠冕”,学生得到的势必只是一个枯燥的概念,而有背诵作基础,学生对《诗经》的四言以及《古诗十九首》的五言就会有深刻的感受。再如讲同一题材时也可以前后贯通,如南朝民歌中的《子夜四时歌•冬歌》(渊冰厚三尺):“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讲的是男女爱情的坚贞,用四季常青的“松柏”比喻不变的感情,由此学生可以联想起背过的《孔雀东南飞》,其中有“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一句,也是借物象“磐石”比喻爱情的坚贞;还可以进一步联想起汉乐府《上邪》中的几个假设,等等,不一而足。
二、百篇经典背诵存在的问题
百篇经典背诵为课堂教学做了有益的铺垫,然而在教学时我们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
久。在上课时我们发现,有些作品学生虽然大一第一学期背过,但大二第一学期上课讲到相关内容时不少学生神情茫然,如王粲、谢灵运、谢朓等,百篇经典背诵有他们的代表作品《七哀诗》(西京乱无象)、《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但是在提问大家是否背过王粲(谢灵运、谢朓等)的作品时,部分学生回答不出来,回答背诵过的同学却一时想不起具体篇名,需查阅文学史。而在所有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背过后,再请同学们背诵,却没有一个能站起来,即使采取鼓励、奖励措施也无济于事,他们表示是真的忘记了。而这距离他们当初背诵不过一年时间,严重的遗忘偏离了我们的初衷。
机械记忆。对作品不理解是快速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的古文背诵文本虽然附有简单的注释和赏析,但缺乏积极性的学生在看过注释和赏析后仍然不明其意,也不去查阅了解,只顾机械记忆,完成考核任务。
对于背诵长篇作品的质疑与厌倦。百篇经典中有部分较长篇幅的文章,古代作品如《逍遥游》、《离骚》、《过秦论》(上)、《与陈伯之书》等,现代散文如鲁迅的《秋夜》、培根的《论读书》、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等,跟学生沟通时,学生普遍表示古文长篇太难背,花费时间精力太多,且难以巩固,他们表示宁愿多背一些经典诗词也不愿意背诵这些佶屈聱牙的散文;对于现代中外散文,学生则质疑是否有必要背诵。
各指导老师把关标准不一。背诵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别由各指导老师考核,但各位老师把关标准不一,如有些教师认为散文长篇不必背诵,有些认为需要全部背诵。如此造成学生之间口耳相传,以致部分学生抱怨考试不公,进而产生懈怠厌倦等消极情绪,影响百篇经典背诵的顺利实施。
三、百篇经典背诵之成果巩固及完善
综观百篇经典背诵之得失,此课程亟待改革并完善,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鼓励学生复习。背诵不是为了遗忘。大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阶段,他们的短时记忆能力普遍较强,笔者曾试过让学生即时背诵不为他们熟悉的五律或七律,部分学生不到三分钟就能站起来背诵。如果只为应付考查,那么学生得到的只是短时记忆,背过即忘。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背诵目标,加强复习,巩固既有成果,将短时记忆化为长期记忆。
增加考核方式。鉴于学生久现象,有必要增加学生的考核方式。比如在一个学期的背诵结束后,继续考查,而不是结束了就不用管了;或者通过与相关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中加强对作品的考核,如中国古代文学考试中,可增加对经典作品的背诵以及分析等题型。
定期举办经典作品背诵竞赛。通过有奖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竞赛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全篇背诵竞赛,既要考查流畅程度,也要考查断句、语音标准等问题;又如接力竞赛,对一篇作品采取接龙方式,让比赛者一个接一句,谁中断谁退出;又如知识竞赛,以竞答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思想内容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文章的熟悉程度;等等。定期举办背诵竞赛,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避免机械记忆。古文篇章存在字词古今意义之别,若不理解大意,学生背得辛苦不说,记忆也难以长久。胡适曾谈及幼年时在私塾读书的情景,说他母亲每年多给先生几块银元,目的是让他得一种“特权”,即先生为他细细讲解书中每个字每句话的含义,结果是他比别的孩子理解好,记得牢。可见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效。针对学生不理解现象,可采取由指导老师给学生点拨诗文大意的方法,抑或在作品后附上背景介绍和全篇翻译,务必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小结
百篇经典背诵对文学院学生而言是很有意义的举措,巴金曾说:“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选集……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背诵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感性认识,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和知识储备。百篇经典背诵实施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篇目的选择、考核标准的统一、学生记忆的巩固等等,但是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把“双百课程”构建得更有效、更完善,更符合预期。
【参考文献】
[1]胡适.我的信仰[A].《胡适散文》第四卷[M].姚鹏、范桥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钟雪风主编.名人读书法[M].远方出版社,2006.
有关古代文学专科论文推荐:
3.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