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是传播我国古代辉煌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一
古代文学桃花题材和意象分析
【文章摘要】桃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颇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桃花这一题材就出现在了文人墨客的字里行间。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诗经》中的桃夭篇: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是美好的象征,通过描写桃花之美反映出古人对美好品质的孜孜追求。历代文学中,更不乏对桃花的描述和赞美,本文带你领略桃花之美,探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蕴。
【关键词】桃花;中国古代文学;意象分析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桃花一直是美好和繁荣的象征,大多数描述桃花的文学作品都将桃花指向于女性。有时桃花只作为风景用以渲染气氛,有时桃花被作者用于托物言志和借物拟人,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民俗信仰都赋予了桃花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变的是,桃花一直都盛开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成为人们咏叹不止的美丽象征。
1不同时期的桃花题材
1.1桃花的命名与栽培
据我国古代著名的山川地理之书《山海经》描述,野生的桃树主要生长于我国的西部和北部,山海经对于桃的描述也是十分之多,对桃的记载就有16处。因为桃的果实可以食用,花朵也具有观赏功能,因此古人开始栽培种植桃林。先秦时期的人们在种植基础上,逐渐懂得了如何更好的栽培桃以及运用它的观赏功能。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栽培实践中,桃在古代逐渐分布广泛,桃文化也由此开启新的篇章。
1.2桃花在先秦文学中的运用
先秦时期,人们主要从事简单的农业活动,对桃花赋予的文学内涵也是比较简单淳朴。“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几笔便勾勒出桃花灿烂美好的样子,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桃花的果实丰盈多汁,因此常被作为礼物送予他人,桃树枝繁叶茂,因此也将桃花看成是青春健康的象征。先秦时期文学作品中对桃花的描写,主要作用是用于比兴,古人借助桃花之美来赞扬人之美,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先秦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桃花奠定了后世桃我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和意象分析陈元瑞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文化的底蕴。
1.3桃花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非常繁荣的时期,许多关于桃花的描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可得见。咏桃诗的出现为这个时代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这种新的文学描述方式打破了以往的套路,例如《桃赋》、《园桃赋》古人受时代背景、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将更丰厚的情感予于桃花之上,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素材。
1.4唐代文学中桃花题材的繁荣
唐代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受大环境的影响文学的发展也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唐文化中关于桃花的描述大多具有女性气息,唐朝人更懂得如何挖掘桃花的女性之美,诗歌的繁荣也为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唐代人对桃花的喜爱胜过了其他的花卉,盛唐时期园林艺术高度发达,桃花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唐代诗人更喜欢种桃赏桃,其代表人物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也赋予了桃林“仙境”的涵义。
1.5宋代桃花题材在文学中的运用
宋代是一个奢靡与动荡并存的时代,在开国之初社会比较稳定的阶段,人们热衷于赏花,赏花的风气日渐浓重。宋代人更讲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在人们对花卉品格讲究方面就可以见得。宋朝自建立以来,内忧外患从未停止,时局动荡,许多文人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法舒展,这涌现出一批咏物叹物的文人作品。宋词中的文化印象,不只包含感伤家国破碎的,关于爱情的宋词也占有很大一部分。时代的大背景下,许多士大夫和文人对世俗生活感到了厌倦,转而投向了隐逸,这使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得以传承和发展。宋词中关于桃花的描述是雅俗共赏的,这和宋朝的民俗风情有很大联系。
2桃花的意象分析
2.1桃花与女姓的不解之缘
桃花盛开在春天,花朵芬芳烂漫,古人用人面桃花来形容女性之美。桃花是青春和健康的代表,诗经中的《周南•桃夭》用桃花比喻待嫁的女子“,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此诗句表达了对女子在出嫁之后“宜其室家”的美好愿望。女性的妆容也与桃花有着不解之缘,隋朝就出现了“桃花妆”这种妆容。
2.2桃花流水的意象分析
“桃花流水”一词被大家熟悉大概是因为唐代张志的《渔父歌》中那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事实上,桃花流水在古代文学中有更丰富的含义,单从字面上来看,桃和流水都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财富,它们是人们生存的根基。桃花与流水,这两个自然物象组合在一起,从视觉上就给人带来欣欣向荣的美丽感受,他们是春天美好景象的象征。另一方面,在桃文化中,桃花流水又是仙境的象征,在李白的《山中问答》中,就有诗句“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2.3“桃花源”题材的意象分析
陶渊明在古代文坛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不仅是那个时代文人的代表,而且影响着后世的文人墨客,他的“桃花源”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着。事实上桃花源这一题材在历代的文人眼中是有不同的,他们赋予桃花源更多的神秘色彩,这种多样性和创新性也使桃花源能够被历代文人墨客所传承,这是一种思想和文化上的传承。桃花源的构想与现实的区别才造就了它的独一无二,后世对于陶渊明文化的探讨,更加深了对他的理解。桃花源一直是人间仙境的象征,人们饱受战乱和贫困的痛苦,渴望能够找到一个像桃花源一样的人间仙境,在那里人人平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桃花源更像一个古朴的乐园,所有的和平、美好、幸福都源于那里。在道家庄子的眼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桃花源也符合庄子的美感哲学。在古代,相同的题材也许被不同文人塑造成不同的样子,对于桃花源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桃花源的原型通过不断的衍生和丰富,避世和隐逸的主题已经从消极躲避延伸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总结
桃花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重要的植物,更是这些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意向,无论是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还是其他朝代,桃花的意象之美都被很好的传承发展,展现了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由娜.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2(7):114-115.D
[2]潘婷.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J].剑南文学,2013,(12):50-51.D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二
古代文学开放性作业设计例析
摘要: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外作业设计多采取论文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学期提交一篇或两篇与本学期授课内容相关的论文。这种方式枯燥乏味,内容陈旧,无法引起同学研究的热情,造成论文的写作转抄、拼凑的现象突出。古代文学课外作业应该更多地采用开放式的题型,激发同学的热情,锻炼同学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写作的能力。
关键词:古代文学;开放性;作业设计
课外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是课堂内容的提升和综合,作业完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当前古代文学课外作业设计陈旧而落后,传统的古代文学的作业基本上都采取论文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学期提交一篇或两篇与本学期授课内容相关的论文。由于题目或者枯燥乏味,内容陈旧,无法引起同学研究的热情,或者太过于简单,难以引起同学深入思考。再加上缺乏相关的学术积累,网络时代各种资料搜索的便利,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对待论文的写作,转抄、拼凑的现象突出,这样的作业设计无论是在理念、形式还是在评价体系上,都很难适应当前的古代文学教学需要了。[1]
一、开放性作业设计举例一:你的姓名来自古典文学吗?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同学们对古典文学产生兴趣一直都是很让人头疼的问题,笔者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开场白:中国古典文学从先秦时代到五四时期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辉煌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遗存是汗牛充栋,虽然它不能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但却能如同黄钟大吕一样,在我们心头引起长久的共鸣。假如你不曾熟悉古典文学,怎能了解古人有多么的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假如你不曾熟悉古典文学,怎能了解古人有多么的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假如你不曾熟悉古典文学,怎能了解古人有多么的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假如你不曾熟悉古典文学,怎能了解古人是多么激昂慷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个冗长的排比句,气势磅礴,但内容空洞,辛辛苦苦说了半天,同学并不领情。在为2012届同学讲授先秦文学时,我在点名册上看到了一个复姓端木的孩子,此姓如此罕见,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意识到这是一个藉由身边的例子去推广古代文学的好机会。于是围绕这个题目我讲开去,谈到了《元和姓纂》对此姓的记载,并介绍了孔子那位能言善辩的弟子子贡的故事,这样通过一个姓氏就很好地与同学建立了沟通。这启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作业:看看哪些取名与古代文学作品有关?从同学们提交的作业来看,他们搜集的资料远比我想象的丰富:任贤齐取自“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周星驰取自“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闻一多取自“闻一而知十”、戴望舒取自“前望舒使先驱兮”、朱自清取自“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其字“佩弦”取自“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冰心取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孟浩然取自“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马致远取自“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钱谦益取名于《尚书》“谦受益”、王朝闻取自“朝闻道,夕死可矣”、楚图南取自“绝云气,负责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等等不一而足。其中有今人也有古人,有同学们熟悉的明星,有陌生一点的诗人,也有成就斐然的大师。这样一来,同学们不再觉得这些高文典册面目可憎,很好地激发了同学阅读古典文学经典作品的兴趣。
二、开放性作业设计举例二:性善论还是性恶论
先秦文学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文史哲不分家,很多时候谈论的是文学经典作品,但哲学的意味却非常浓厚,无法避之不谈,特别是讲到孟子性善论。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在讲到孟子一章时,关于孟子性善论的分析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面对一个如此复杂的人性问题,学生们的想法却非常单纯。为此,笔者布置了一个辩论赛形式的作业题目: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课下认真准备查找资料,课堂上进行一次20分钟左右的分组辩论。经过认真地准备,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短短20分钟同学们尽情挥洒才智。从康德“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到霍布斯“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无所不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从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到路易十五的“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从大乘佛教的“众生永远不得渡,则已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到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贯穿哲学与历史,透视社会与人情,同学们侃侃而谈。一次匠心独具的课外作业设计竟然能够激发出同学们如此耀眼的智慧火花。当然并非每位同学都能舌灿莲花,甚至有一位男同学在辩论的过程中尽管气势充沛,但语言粗俗、干瘪,相比其他同学逊色不少。最后笔者总结: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得出标准答案的论题,性善和性恶立场有异,但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教人从善,使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孟子是站在人性本善的立场上鼓舞人,荀子是站在人性本恶的立场上鞭策人,两者都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清代学者钱大昕总结说“:孟子言性善,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荀子言性恶,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2](P418)整个辩论的过程中,尽管有个别同学的发挥不尽如人意,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三、开放性作业设计举例三:仿写和续写
写作时如果我们能够运用所学的古典文学知识,稍稍将语言加以转化,就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在设计课外作业时笔者注重仿写和续写方式的运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比如,在学完《诗经》和楚辞后,为了提高大家对诗歌更直观的认识,要求大家进行仿写。在尝试仿写的过程中,学生对《诗经》和楚辞的情感呈现、语言表达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介绍完《论语》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校园生活的实际状况,仿写十则“论语”。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自然加深了对《论语》语体特征的把握和运用,更了解了语录体简练深刻形象生动的艺术魅力。另外,续写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可以培养学生多维的思考习惯和能力。续写是在作品理解的基础上思维的延展,是课堂教学的延展和升华。比如《陌上桑》和《羽林郎》题材相同,立意相近,情节相似,同样是写美丽女子对于权贵欺压的反抗,但采用的方式、情感的表达都有所不同,让同学细细体味,并为这两个故事续写上结局。多数同学都是用散文化的笔法写的,也有同学直接用五言诗的形式续写,这课外作业形式无非两类:封闭题和开放题。封闭题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开放题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但开放题的比例应该加强,我们期待在古代文学课外作业中,开放性的题目会更多出现。
参考文献:
[1]刘砚群.古代文学教学作业设计反思[J].安徽文学,2014(2):133.
[2][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篇三
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热潮的升温,激起了中国人民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古文是国学中的精华,在高考中占的分量越来越大。由于古文当中的特殊的语法结构和一些虚词的用法较难理解和掌握,并且在高考当中古文又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加之在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方式依然较为枯燥,学生难以对其产生较大兴趣,虽然大部分学生课堂上会认真做好记录和笔记,但是在面对考试的时候,依然会对这些古文的相关题目感到迷惘不知如何作答,因此如何做好古文的教学工作一直是语文教师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课堂经验和讲课实际,对古文的学习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结合历史事实,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文大多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这些文章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中很多历史人物都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密切相关。教师在讲授文言知识时,如果仅仅是针对具体一篇文章来讲解,枯涩地解释文章,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刺客列传》、《高祖本纪》等文章中,我们孤立的对文章字词进行解释很难调动学生主动性,但是我们如果将秦国崛起、汉朝与高祖刘邦的兴起以及刘邦与项羽之间的历史故事作为文章的讲解背景,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幅度提高,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求知欲望。因此,作为老师,上课前一定要对文章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将中华文化和春秋风骨融为一体,使得文言知识如湍湍溪流,流进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二、拓展课外阅读,增强翻译能力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内容广泛,很多古文适合高中生去读,但是由于课本篇幅有限,很多有价值的文章没有被纳入高中古文学习的范畴,学生学习的知识有限,面积较窄,涉猎较少,因此老师可以挑选一些名篇让学生去读,去理解,甚至对一些名句进行背诵,同时配合在平时学习中的古文阅读技巧,实词虚词的用法,将这些语法运用到文章赏析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掌握古文阅读的技巧。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尤其要侧重培养古文的翻译能力的培养。学生首先要掌握住翻译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技巧,基本原则即为“信、达、雅”,要求翻译出的现代文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做到通顺和雅致,基本技巧方面要求学生要明白人名等专有名词不用翻译,原文中省略的代词要在翻译中进行合理的补充,其次要具有将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等倒装句进行合理的翻译,使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三、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古文教学的没有秩序和低效率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重要问题,因此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应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在遇到困难的问题的时候,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找到解决的办法,利用多种引导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能力,让学生充分融入古文的意境之中,感悟思想感情,体味人物形象。另外,教师要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点时,尽量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例如在讲解文章历史背景时,要学生回答相关的历史知识,分组讲述相关历史故事,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高效率地掌握知识。
四、加强古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诵读的方式是几千年来我国古文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方式经历了千年考验,培养出了一代代的古代文豪,形成了一篇篇的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的千古独绝,《琵琶行》的字字珠玑,《上林赋》的美奂绝伦,都是在这种最传统的读书方式下形成的结果。因此,古文贵在读,在读的过程中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揣摩,将全篇的节奏和气势熟稔于心,这样才能下笔时如有神助,发乎其心,止乎其外。因此,诵读是古文学习的重要途径,音韵和谐章法紧凑的古文,学生经过反复诵读才能将其要旨、韵味,透彻领悟,将其思想牢牢掌握,深入骨髓。在提笔写字时,不知不觉中将其精华流露于笔端。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古文语感的培养,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阅读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五、结语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运用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在一线教学工作中,要做到全面正确地认识古文,了解学生学习习惯,以历史为背景,以多媒体为辅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多读为手段,多背诵为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自主为前提,以合作互动为方式,锻炼学生对古文的而整体感知能力。在古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发现新规律,持之以恒地寻找新方法,在继承古人教学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敢于突破,勇于实践,提高古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推荐:
3.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