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再分工与农民工的“就地转化”(2)
时间:
李朋来1由 分享
二、为什么户籍改革解决不了我们的城乡差别
当前呼声最高的是改革现存的不合理户籍制度。但户籍制度的解决并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是更多问题出现的开始。农民工多是农村的最精英的劳动力,他们走了,农村怎么办?结果还不是造成农村照样穷,而城市却更富的局面!城乡差别依旧!故此路不通。况且,户籍制度涉及到人口迁徙流动等全局性问题,需在全国实行才能解决。像现在的城市就业形式那么严峻,如果再加上将来的户籍改革之后的“新工人”,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家属的市民化,当然他们的社会保障等就成为理所应当的事情了,这样就把所有的农村的负担都推给了城市。这同时也是城市现在在这个问题上“反应迟钝”的原因所在。而且在农村和城市关于谁应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讨价还价中,农村总是处于下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的迟迟未决主要是由于上述原因。
而现实的情况正好相反,城市把维持农民工自身再生产的一切保障费用的负担都推给了农村。实际情况就是农民工奉献在城市,修养在农村。因为农民工在年轻的时候进城打工,而一旦发生了什么意外事故或是因年老体力不支都将没有能力在城市中立脚,就不得不离开他可望而不可即的城市了。这样,休养生息维持农民工再生产的一切费用自然要由农村来负担了。这样的不对等交换只能让农村更穷。
可以看到,户籍改革前后的两种情况其实都不可取。而且,户籍改革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工能在城市中留下来,而大多数的农民工是没有实质上改变的。因为,不要说别的,就一个住房问题就足以把“寻常百姓”挡在“家”门外了。所以依靠户籍身份的消除所带来的权利是不足以解决当前农民工问题的。
三、以“就地转化”为主要方式把农民工转化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归根到底是要发展农村生产
所谓的“就地转化”就是以转化农民工成产业工人为主要目的,以发展当地生产为手段。国家以省会城市为中心或大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利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进行详细规划后,重新进行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实质上是进行产业内部的再分工,并以此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民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这个再分工过程的结果就是新城市的出现,同时也减轻了现在的大城市因为农民工供大于求而带来的种种社会压力。但这是与现在盲目的撤县建市或拆乡建镇是有实质性区别的,这里新城市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而不是作为原因存在的。
但以上的一切设想只能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那就是保证农村有相对多的就业机会可以吸引农民工留在农村,自动转化自己为工人。这样,农村再也不会向城市为一个户籍问题求来求去的。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什么的责任再也不用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抛来抛去的,互相扯皮。所以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症结还是要归结到发展农村生产上。相信政府可以在引导发展农村生产方面做出努力,要比建立农村社会保障要有成效的多。因为,现在建立社会保障在农村的阻力重重的原因除了人们的认识不足外,更主要的是必要性不足。把农民工“就地转化”为名副其实的工人,同时也是建立这种必要性的过程。
四、结束语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农民工向工人转化的过程。我们要抓住这个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再搞一次农村“革命”,但这次“革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重建的大问题。搞好了,我们党会在我们人民尤其是农村树立更高的威信,而搞不好则会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承诺的形象是要大打折扣的。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一次更合理的分工,以发展农村生产为推动力,以就地转化为主要手段,同时消除城乡差别的制度性壁垒,相信我们能把这次革命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