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科技论文 > 1500字中国科技论文范文怎么写

1500字中国科技论文范文怎么写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1500字中国科技论文范文怎么写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不断的提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1500字科技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1500字科技论文篇一:《浅谈科技创新》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 经济 时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科技的创新与 发展 。本文作者阐述了科技创新的含义和原则,以及其策略和战略,说明加强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并概括了其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创新科技战略趋势

  创新一词最早是起源于经济领域,但随着 科学 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创新已不再仅仅指经济现象,而扩展到 政治 、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概念。大致分类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 金融 创新、知识创新、政治创新、军事创新、 教育 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理念创新、 企业 创新和社会创新等等,概括起来,可以对“创新”简单地定义:创新就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付诸实施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从而改善现状,只要是新的事物、观念,付诸于实施,并得到认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创新。

  1.科技创新的含义与原则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 自然 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 规律 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 总结 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科技以知识为本意味着创新的最终主体是人。知识本质上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成果,人的智能具有汲取原有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神奇的功能。尽管信息经济时代的智能机也拥有不断增大的知识生产能力,但它永远不能取代人的高级智能功能,和取代人的智力源本的地位与作用。可见,知识为本,知识以人力为本,决定了科技创新首要的是掌握科学与技术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智力劳动群体的培育及其积极性的调动。

  科技创新,关键在一个“创”字,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以达到另辟溪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这就是科技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中国 的资源有限,事事都创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弄清楚为何创新,怎样创新,创新什么,就显得非常。科技创新也要有风险意识。有没有风险意识取决人们对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风险有多大,风险在何处,才能决定自己敢不敢冒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家少一点书生气,企业家能多一点书香气,情况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科技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发掘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时,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

  2.科技创新环境的结构要素

  按照是否具有实体和刚性(可约略地理解为非人文的和人文的)将环境分为硬环境(由物质环境和刚性的管理体制及人员组成)和软环境(由人文环境、弹性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两大类,其中物质环境的要素是校园房舍、仪器设备、经费薪给等组成,人文环境主要由科学和人文精神、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组成。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程度,决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体制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它们渗透和融入得越多,人性物境和物性人境的范围就越大,成果的趋向和大小也越显著。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的差异,哪种环境和什么要素对于各个科技人员、科研机构或组织的创新过程所产生的影响起主要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3.科技创新的战略与策略

  科技创新的源头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脱节不仅导致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而且导致技术不能顺畅、迅速地进入产业领域,要加强面向全 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体系的建设,将创新服务 网络 延展到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科技与 经济 的紧密结合。在竞争的社会里,围绕全局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 企业 、一个创新机构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讲对策,但更要讲战略。从科技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重要。战略的落后或失败,会导致可怕的、难以设想的后果。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受资金和资源约束,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对策。由于资源有限,对策的实施常常排挤战略资源,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多是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而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的对策型 发展 方式,不可能使企业在这创新时代获得必要的竞争优势。

  未来科技创新战略的基本要点正如有的专家描述的那样将是宽带创新、演进创新、人本创新、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战略应集中注意力,着眼于四个基本点,即新生点 管理、切入点管理、临界点管理、制高点管理。进行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 中国 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这也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4.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大力推进体制上的创新。创新更需要 科学 的态度。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妄,科技体制的创新和良好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决不能以创新的名义,行主观意志办事之实,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

  加强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根本。实行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效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政策的促动和导向作用。另外,逐渐完善的投入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必要保证。实现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要培育和挖掘多种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5.科技创新的十大趋势

  ①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已形成世界性潮流。②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力、土地、资本)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性首要因素。③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攻占这些科技高地的竞争已成为创新的主要焦点。④科技集成成为创新的常用形式,当前面临的许多科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集成现有的技术加以解决。⑤完整的创新过程应包括研究、发展和生产三大环节。⑥国际性的技术协调成为重大创新的必要前提。⑦可持续发展成为创新的基本使命。⑧公司并购成为重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⑨风险资金成为支撑创新的支柱。⑩创新战略成为引导国家发展的重要指针。

  科技创新离不开继承、科技创新离不开坚持、科技创新离不开积累,科技创新离不开借鉴,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还离不开落实。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继承的最终目的。勇于坚持才能有所创新,不能坚持就难以创新。科技创新,谋求的不是表面的华丽,而是一种实质性社会进步与企业发展。

  1500字科技论文篇二:《简论科技持续发展》

  [摘要] 本文从现代科技发展面临的困境出发,分析传统科技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并提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科技发展模式。

  [关键词] 科技 持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并正在给人类展示一个互相矛盾的事实: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社会生活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是人类生存危机前所未有的加深。严酷的现实使得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走一条新路――科技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是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人类的内在尺度与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以及人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一方面继续推进科学技术,增进人类的福利,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科技成果,减少、避免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

  一、现代科技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要实现科技持续发展,面临困难重重,主要受政治、经济、军事等的重大影响,还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的深层制约。第一,科技“政治化”的影响。早在20世纪初,列宁在对近代国际政治格局发展历史的分析中就指出:科学技术的奇迹,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左右政局的重要手段。二战以来,特别是高科技出现以来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形成、改造和转化的坚实基础。当今,世界各国无一不把科技强国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科技政治化的结果加速了科技发展的失控,科学技术这匹烈马愈益难于驾驭。第二,科技“商业化”的制约。

  二、传统科技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

  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新的选择。科技持续发展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科技的发展在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满足人自身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科技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综合已有的研究,传统的科技发展模式有以下几种:

  1.科学发展的理论模式

  (1)着眼于科学内部发展规律性的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先后出现了以下几种: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以试错法为尺度,给出科学进步四段式:P1―TT―EE―P2;一再强调,“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一直是也仍然是知识的增长问题”。库恩的科学革命提出“常规科学――― 科学危机――― 科学革命――― 新的常规科学”进步的动态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以硬核保护带构成。劳丹的科学进步观认为科学恰恰在于后继理论比前驱理论解决更多的问题。新历史主义者夏皮尔的域理论模式认为:科学发展首先形成科学域,再前进的步骤。这几种模式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刻画了科学发展的规律性。

  (2)着眼于科学外部发展规律性的研究

  对科学外部环境进行有益研究的是科学社会学派的研究范式。科学发展的研究在从单一走向综合过程中,出现了依托计量学、系统学、经济发展学等学科,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评价指标。日本学者汤浅光朝受贝尔纳启发,以指标统计作为标准,在1962年系统提出科学中心转移理论(我国学者赵红洲于1968年也独立提出此理论),揭示科学发展的特征。从这些研究科学发展的范式中,可以看出科学发展的标准是科学对社会的贡献和数据指标,与内部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关注了科学与社会在一些方面的关联,却又忽视了科学内部的发展问题。

  2.技术创新的模式

  第一个正式研究技术创新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普遍认为,熊彼特是技术创新的鼻祖。熊彼特在他的创新理论中,把技术创新理解为一个过程,把企业家看成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并列举了技术创新的五个具体表现:(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技术创新的模式主要有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技术创新的扩散模式。

  (1)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

  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主要有技术推动模式、市场吸引模式、综合作用模式等三种。第一,技术推动模式就是通过技术发展的方式推动技术发展的完成。直到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人都相信技术创新的推动学说,熊彼特是该学说的典型代表,这类模式的典型实例如激光的发明、尼龙、半导体的出现。第二,市场吸引模式就是技术创新活动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引致的。提出市场拉动学说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施莫克乐(J.Schmooklet),他根据对专利活动的研究得出结论:技术创新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基本上是追求利润的活动,它受市场需求的引导、制约。典型的例子如晶体管的应用。在中国如洗衣机生产线的引进及为满足工业需要的工艺仪表的研制生产。第三,综合作用模式是在技术的可能性和市场机会两者平衡的基础上产生的。罗森堡(N.Rosenberg)认为:“创新活动由需求和技术共同决定,需求决定了创新的报酬,技术决定了成功的相对性及成本。”

  (2)技术创新的扩散模式

  技术创新的扩散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接触性扩散或空间上连续的扩散,这种扩散以扩散源与扩散终端的短距离联系为特征,譬如传染性疾病的空间扩散:二是等级扩散即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扩散,扩散源和扩散终端之间在空间上是非连续的。例如新技术发明从大城市经过中等城市向小城市渐次扩散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这两种扩散过程经常是同时发生的。

  从以上科学与技术发展模式的演化历程可以看出:传统科技发展割裂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割裂了科技与社会、自然愈来愈紧密的互动关系,其结果必然导致传统科技发展观的狭隘性,要么相对孤立地只是从科学系统内部“为科学而科学”,要么只注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为经济而科技”,从而都有意或无意地纵容了科技负效应的日益膨胀。

  三、科技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技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普遍福利源泉的同时,也扮演着罪与恶的角色。罗素曾经感慨地说:“我们这个时代的苦恼之一,是我们的思考常无法和技术的改变一样的快;结果当我们的技能增加时,智慧却衰退了。”人们在问究竟为什么要发展科技?科技的价值何在?什么是人类的幸福?科技为什么会与人类的幸福相背离?科技的悲观论思潮弥漫在空中,仿佛我们只有回归到古代“田园般生活”才能脱离科技给人的约束。英国学者霍根在《科学的终结》一文中,自信地认为 “今天的科学家只能期望为科学的交响曲增添几个优美的音符,谁相信科学,谁就必须接受科学发现的伟大时代结束的可能性。”在这个关键时刻,“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力回答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种种困惑:产生全球性问题的根源不是科学自身,而是人类对自然不负责任的占有与支配;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会继续下去。解决人类种种困境,不仅不能脱离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

  自B・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唤醒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后,这一新的发展观的研究日趋广泛、深化,并逐渐渗透到社会各领域。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的发表,正式将其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几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科技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科技发展观,它从普遍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移植而来,与其相比较既有共性,又有符合自身的个性特征。从科技持续发展的原生定义 “科技的发展在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满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对科技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引申为三个命题。三个命题是:其一、科技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它同时是人类社会这一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是对科技外在规律进行研究的“为经济而科技”重要内容。其二、科技的发展应满足系统“自组织”演化的需要。当代科技的发展不能削弱科技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对科技内部规律进行研究的“为科技而科技”的主要内容 。其三、科技这一子系统的发展应与人类社会这一大系统的发展相适应。这部分内容我们姑且称“为持续发展而科技”。马克思精辟地指出科学实质就是人学,科学这一子系统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类最大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彭列汉潘建红:“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科学学》2004(5)

  [2]赵红洲:《科学史数理分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

  [4]张文忠杨荫凯等著:中国产业竞争力再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李旭杨建安:“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1500字科技论文篇三:《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对策》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特征

  科技型小微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领域,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

  科技型小微企业研究和开发费用高,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费用占年销售额比例不低于30%。科技型小微企业人员结构以科技型人才为主,根据我们对辽宁省市场的调查,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高于30%,在技术密集区科技人员比例超过50%。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

  (一)信息不对称

  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小,组织简单,管理不规范,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随意性较大、权利比较集中,大部分信息是内部化的,一般没有经过审计合格的财务报表,信息透明度低,银行与科技型小微企业之间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很难判断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可抵押物价值低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企业拥有的资产大部分是无形资产,缺乏固定资产。然而以固定资产为抵押是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途径,企业自身轻固定资产的特征加大了贷款的难度。总的来看,虽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现有的资产和产品的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其自身的账面成本,但是现阶段我国抵押市场发展还不完善,无形资产抵押很难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

  (三)阶段性融资需求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融资的需求不同。初创期,此阶段资本主要依靠投资者投资,其次为银行借款。成长期,科技型小微企业成功地吸引了一批顾客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处于扩张阶段,内部产生的现金流并不能满足其投资需求,企业开始寻求新的投资者或风险资本来满足资金需求。成熟期,科技型小微企业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增长迅速,这个时期企业对新项目的投资需求会减少,因此企业一部分资金需求可由企业内部融资解决,另一部分则可以通过银行借款或发行公司债券的形式来获取资金。衰退期,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速度减慢,甚至收入和盈利开始下滑。这个时期尽管现有投资还能产生持续的现金流量,但是内部融资超过了投资需求,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筹资的可能性减小。

  (四)“短、小、频、急”的特点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短”是指贷款期限短。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大部分是短期性贷款,一般在一年之内,有的甚至不到三个月。“小”是指贷款规模小。这是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资产规模小决定的。“频”是指贷款频繁。很多科技型小微企业一年内需要进行多次融资。“急”是指对贷款的审批时间要求严格。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迫切,一旦贷款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将对其经营活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五)融资渠道窄

  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小,融资渠道窄,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见图1,以辽宁省为例,根据辽宁省中小企业厅公布的数据,结果显示,辽宁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以裙带借款(向亲朋借款)和银行贷款为主,分别占46%和36%,担保贷款占3%,向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占6%,同时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和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合计只占4%。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严重依赖银行贷款和向亲戚朋友借款。另一方面也说明,科技型小微企业缺乏可抵押资产,很难获得抵押贷款。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四类风险。

  (一)经营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同质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其资金少,抵御风险能力弱。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如果不能持续改进技术,很容易被其它同类企业模仿而丧失核心竞争力。

  (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所谓道德风险是指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从事经营活动的一方在尽可能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同时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当科技型小微企业取得银行的贷款时,小微企业与银行签定了贷款契约,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银行并不参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因此当小微企业的利益与银行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会促使小微企业隐瞒财务状况,做出不利于银行的行为,由此产生道德风险。

  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经营质量差,未来收益低的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而将经营质量高、未来收益好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驱逐出市场。银行在贷款时由于不能掌握小微企业的信息,这样银行提高利率是增加银行预期收益的最好选择。而提高利率将会使经营质量好,未来收益高的小微企业退出市场,这就出现了小微企业贷款的逆向选择。

  (三)融资成本高

  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窄,除了自身经营留存收益和裙带借款外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获取资金。但是与大型企业相比,收入波动性较大,经营风险较大。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贷款发放给收入稳定的大型企业。另外,科技型小微企业缺乏固定资产,可抵押物品少,在向银行贷款时因无法拥有与银行对等的地位,因此只能以较高的成本来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   (四)信用风险

  科技型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注册资本少,没有相应的会计机构和内部控制机构,即使在建立会计机构的企业,会计准则也很难得到完整有效地执行。因此,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资料的编制受管理层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无法真实有效地反映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科技型小微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赢得投资人和债权人信任,可能会编制虚假的财务信息。

  四、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搭建科技型金融服务平台

  科技型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到位的情形给贷款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阻碍,使得金融机构不了解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不熟悉金融机构的贷款政策。而构建有效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可有效地降低这种信息不对称风险。科技型金融服务平台应以“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撑,搭建一个信息自由流动和各金融机构互相协作的金融服务平台。

  (二)完善多层次的银行发展格局

  当前我国的银行一般倾向于把资金贷给风险较低的大中型企业,而不愿将资金贷给更加需要资金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只有形成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中小城市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多层次的银行格局,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创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有效地破解这样的难题。另外,多层次的银行发展格局也可以加强银行之间的竞争,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成本的下降。

  此外,建立快速审批机制的小银行。一般情况下,大银行的资产规模大、业务种类多,为了高效开展业务并有效控制风险,更多地采用交易型贷款模式。另外大银行决策权力集中,决策链长,导致决策周期较长,很难满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与之相比,小银行资金量较大银行小,经营简单,更倾向于采用关系型贷款模式。此外,小银行的决策权力分散,决策周期短,更加适合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

  (三)搭建融资担保平台

  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大,政府自身无法完全满足其融资需求。通过引进民间的担保机构,可以充分利用民间的闲散资金,减轻政府担保机构的负担,发挥民间资本在市场中的作用。但是,考虑到民间担保机构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自身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建立健全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平台,政府应加强对民间担保机构资格条件的审查,依照程序严格执行,并对其的运营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对违规违法的行为严肃处理。

  (四)抵押方式创新

  “轻资产”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科技型小微企业主要拥有的是知识产权、商誉和专利等无形资产,针对其特点金融机构应打破常规的融资担保途径,探索创新以专利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此外,对于科技向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可以增加如营收占款质押和应收票据质押等纯信用类信贷产品。

  (五)加强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

  多数担保机构由于缺乏专门的人才,在风险预防和控制方面不如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银行的参与可以避免一些不符合贷款要求的小微企业获得贷款,降低融资过程中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担保机构的发展。

  此外,为避免银行的不作为和银行的潜在道德风险,科技型小微企业担保机构要与银行明确适当的担保比例,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合理分担风险。按照国际上的现状,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承担主要的70%~80%金融机构根据贷款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和贷款产品的风险,承担20%~30%但是,在我国,担保机构并没有与银行谈判的实力,因此需要通过法律,确保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承担一定比例的风险。

  (六)完善政府服务和支持体系

  政府在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取得资金实现企业发展,更需要帮助资金提供者减小贷款回收的不确定性。在金融机构向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政府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帮助银行降低风险。一方面,政府要关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增强银行确认贷款损失和核销损失的自主权,有效地提高银行抵抗风险能力,避免还贷困难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对银行的风险补偿机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而银行又是风险厌恶型的金融机构,因此提供风险补偿是提升银行向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意愿的有效机制。


猜你喜欢:

1.科技创新科技论文800字

2.关于计算机的科技论文3000字

3.科技论文范文600字

4.创新成长科技论文2000字

5.高中科技论文800字

221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