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军事战略的论文
军事战略是对军事斗争的准备和实施进行全面的筹划和指导,对国防和军队系统及其作战在一定时期产生全面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在吸收古人遗产和国外精华的基础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议中国军事战略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中国军事战略的论文篇一
《中国军事战略的新视野》
摘要:军事战略是对军事斗争的准备和实施进行全面的筹划和指导,对国防和军队系统及其作战在一定时期产生全面的影响。为应对国家发展出现的新的安全威胁,新世纪中国军事战略的视野正加大前瞻性,眺望科技发展前景,向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拓展,以及超越传统的“防御”思维框架等看法,以增强军事战略的引领功效。
关键词:中国 军事战略 视野
军事战略是对军事斗争的准备和实施进行全面的筹划和指导。中国军事战略思想历史悠久,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在吸收古人遗产和国外精华的基础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留下了辉煌的篇章。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在新军事革命的浪潮中,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军事战略肩负着对内保护和促进中国崛起、对外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重任,正以创新的精神,开拓新的视野,谋划中国国防和军队的建设,增强战略引领的有效性,迎接外来的安全威胁和挑战。
一、加大前瞻性
战略是对全局的筹划,战略一经确定,即对国防和军队系统及其作战在一定时期产生全面和稳定的指导作用。在战争时期,战略对战争的指导是以赢得战争胜利为目的,以战争的结束而告终,一般时间跨度短近。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于1930年10月提出“诱敌深入”[1]的积极防御战略,指导红军抗击国民党军队对红色根据地的“围剿”,1937年6月终止;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与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向运动战发展,消灭和驱逐敌人”[2]的游击战争战略,并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战略阶段,提出了三个阶段的战略指导,历时8年打败了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建立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3]的战略,历时不到4年,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
在和平时期,军事斗争的重点是保障国家安全,保卫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本国人民的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由于国家利益存在于国家多个领域和方面,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和形式也具有多样性,相应的武器装备系统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因而国防和军队系统的建设也日益艰巨。因为先进武器装备的原理要有科学基础研究为前提,装备的研制又要经过技术验证研究、样品研制试验、正品试验定型、部队试用改进等环节,所以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定型周期长。这些都要求军事战略将眼光向前延伸,加大战略规划的时间跨度,增强战略的前瞻性,正确地把握国家利益的发展方向,提高战略规划和指导的准确性。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在美苏刚开始实施核战略的情况下,及时决策实施中国的核战略和空间战略,取得了“两弹一星”的伟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增强军事战略的前瞻性,提高军事战略指导的准确性,其视野的时间跨度应与国家的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保持一致。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党中央就曾放眼二十年规划中国社会二十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八十年代初,邓小平修订中国二十世纪末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小康”。世纪之交,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新世纪前二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军事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放眼二十年预测中国未来的国家利益所在,预测可能的挑战和战争威胁,以此来规划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目标,制定实现二十年后的国防发展目标的战略方针。以未来二十年国防发展目标为指导,就要分步骤、划阶段,形成梯次分配而实现之,如前十年达到什么水平,陆、海、空、二炮和国防后备力量实现哪些指标,为实现二十年的发展目标奠定什么基础等?后十年应做哪些工作,解决什么问题,从而实现战略目标?这样,制定的战略与国家长期发展规划相适应,可以极大地提高军事战略为国家发展保驾护航的针对性,减少因国防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不相适应而带来的军事战略的滞后性错误和战略指标的含糊不清,节约国家战略资源,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效率。
二、眺望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景
科学是人类发现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应用科学原理于生产实践、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手段,它包括操作方法、工艺、技能及装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军事装备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国家战争能力的关键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文明进步与综合国力的增长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国家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国防力量中武器装备建设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军事技术的进步。高技术武器装备是高技术的结晶,而高技术的新科学原理的发现到新技术的形成再到新装备的制成是一个较长的创新酝酿过程,需要得到及时的投入支持与战略引导。及时发现新科学成果的军事价值并推动新技术的形成和应用,是考验军事战略智慧的重要方面。对新科学新技术成果的军事价值发现及时,可以相对缩短新技术在军事上应用的过程,领先于其他国家将新技术转化为新的战斗力;否则,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过程会相对延长,新的战斗力的生成就会落后于其他国家,给国家安全造成危害。中国的科学技术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对支撑中国军事力量的机械化发展稍嫌不足,又要应对中国新军事变革的时代潮流,就更显得力量单薄。但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国必须实行跨越式发展,否则将失去战略机遇,再次回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运用新科学原理与培植新技术,是落后的中国脱离跟进仿制套路,走上自强复兴的必由之路。跨越式发展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新中国领导人在建国不久就敏锐地察觉了无线电技术、导弹技术、核技术与空间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时决策并启动了“两弹一星”的国防科技战略,使新中国在建国仅21年后,在农业经济占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就成为“核俱乐部”与“空间俱乐部”成员,有力地引领了上个世纪中国国防实力的跨越式发展。当今的中国军事战略视野更加密切关注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从战略的高度对新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前景和作用,特别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价值有充分的预测和估量,并以此来规划中国国防力量发展的长期目标,以战略之力扶持、推动新科技的发展,使中国新的国防力量的发展从规划上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为推动跨越式发展发挥了军事战略高超的引领作用。
三、向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拓展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经济发展迅速,国际贸易和交往增多,国际地位明显上升。中国作为人口众多、国土广袤和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国家利益在多个领域有了重大的发展:外向型经济比例增长迅速,国内消费升级,对海外资源的利用度和依存度增加(在能源利用和消费方面十分突出),海上通道和海洋的战略价值凸显;海洋资源利用需求上升,海上经济活动和科技活动频繁;大中华经济各板块优势互补,市场发展呈一体化趋势;国际政治合作增强,中国的国际责任与义务增多,国际作用和地位日益显著;空间技术取得载人和探月的巨大成功,对空间的利用和开发前景广阔;海外科技合作增多,海外经济规模有了较大发展,中国公民在海外经商、工作、学习、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足迹遍布全球各地,海外公民、侨民包括生命等合法权益保障愈显重要。伴随着国家利益的重大发展,威胁国家利益的因素也呈现复杂化:台湾海峡两岸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受到两岸分治的严重困扰,岛内分裂势力活动猖獗,严重威胁国家主权、领土的统一、完整与安全,台湾问题国际化倾向依然存在;国家资源相对不足,十三亿人口对海外资源的利用因海洋通道易受不利的地理因素和国际政治军事因素的干扰、制约甚至破坏;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海洋权利争端而受到严重挑战,我国海上力量尚不具足够的威慑力,周边国家擅自开发和掠夺我国海洋资源,甚至侵占我国岛礁;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与国际恐怖分子相互勾结,威胁国家安全和边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科技进步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而自主创新的能力相对下降,先进主战装备的核心技术尚未掌握;新军事变革的潮流要求人民军队迎头赶上,而国家的科技支持相对偏弱;联合国中中国的积极因素在增长,而中国的力量相对不足,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的国家发生大规模内乱,当地中国公民和侨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需要人民军队迅速前往营救,等等。国家利益在内涵和形式上出现的重大发展和威胁国家利益因素的重大变化,无疑要求军事战略的筹划应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跨越疆域的界限,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地考察国家利益之所在,以指导创建能应付多层面安全需求的灵活的军事力量与手段。
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地维护国家利益,要求军事战略不仅要指导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疆土的防卫建设,还应筹划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海上交通线与和平开发海洋资源的安全保障措施;不仅要指导传统政治与军事安全的力量建设,还应谋划保障国家经济活动、科技活动、周边和地区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的策略与方法;不仅要着眼于保护本土人民和平生活与生产的安全,还应维护境外中国公民和侨民正常工作活动和生命安全的手段运用;不仅要谋划国家在地球表面的安全措施,还应筹划国家在外层空间活动的安全保障。
四、超越“防御”的思维框架
在党领导的革命历史中,我军长期坚持和执行了“积极防御”战略,防御战略思想深入人心。在夺取政权时期,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靠的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指导。在建国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帝国主义封锁我们,挑衅和威胁我们,我们依靠“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也赢得了胜利,保卫了国家安全和人民的和平生活。所有这些胜利,都是在我们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取得的。这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历史印象,就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立足于弱势地位和劣势装备而克敌制胜的法宝,并由此得出一个历史结论:“积极防御”战略是弱军抵抗、打败强军的战略,只要坚持“积极防御”战略,不论对手有多强,己方都一定能赢得战争胜利,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没有必要以优势力量为目标,武器装备也没有必要比别人先进。一句话,坚持“积极防御”战略,就是不要超越别人,否则,就不是防御战略,而是进攻战略。这种认识,正是约束中国军事战略视野和思维的症结所在,正是错误理解“积极防御”战略的思想内核的体现,是消极防御思想的表现。
毛泽东在阐述“积极防御”思想时就解释了积极防御的内涵:积极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显然,积极防御的着眼点在于进攻,而不是防御。古往今来,在军事上要争取主动地位,赢得斗争胜利,辅佐政治,建立千秋大业,都是以进攻战略为指导,采取攻势行动,即使是采取防御战略,也是暂时的,不得已的;单纯以防御战略作指导的,没有不失败、不屈辱的。在当年武装夺取政权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条件下,人民军队弱小的客观实际决定了人民军队被迫执行防御战略,但是要实现党的夺取政权的目标,单纯的防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攻才能完成历史使命。所以,毛泽东用“积极防御”战略作为人民军队的军事战略,它集攻防为一体,是攻防兼备、攻防结合的战略。它可以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灵活地实施战略进攻或战略防御,为实现政治目的创造条件。今天,在和平崛起的建设时期,中国的军事战略依然是“积极防御”战略,其基本精神是:防御的立场,进攻的能力。即我们不强占别人的领土,不抢夺别人的资源,不以武力要挟别人,但是,必须以拥有有效维护不断发展的国家利益的能力为目标,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和优势军事力量。
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就是应具有进攻的能力。以进攻能力为目标的军事战略,是建设优势军事力量的战略,是新时期“打得赢”的军事战略,是新时期积极防御战略的重要内涵。当今的新军事变革,其实质就是建立探测、传输、处理、分析、决策信息的优势,建立快速反应、快速机动和精确打击的优势,进而掌握指挥和控制优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实施新军事变革,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一旦爆发战争,就会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是不能有效保存自己的,这不是“积极防御”的精神实质。建设优势军事力量,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一直想实现的愿望。建国之初,他就指出:“为了保卫祖国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4]毛泽东这里所说的“最新的装备和最新的战术”是从世界范围来讲的,因为,“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所以,在国家建设的新时期,建设优势军事力量,掌握进攻能力,才是防御的积极体现,才能免受被动之困,才能在处理问题和障碍时游刃有余、应对自如,甚至不战而胜,有效地维护不断发展中的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719-727.
[2]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33.
[3]据毛泽东多篇文章整理而成,“集中优势兵力”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第368页,“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第484页,“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第292页,“建立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355页.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第四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