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论文
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论文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项公共技术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应用较为普遍,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高效、迅速、时效等方面来简化人力劳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论文篇一
《 计算机网络密码技术 》
摘要:以Internet为代表的全球性信息化浪潮日益深刻,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信息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在网络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信息网络环境也充满着不安全因素,信息安全威胁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将会阻碍我国通信事业和网络化的发展。然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就是密码技术。
关键词: 网络;信息安全;密码计算;量子密码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威胁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1、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不安全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基于分级管理的理念而建立,本身就存在缺陷。因此,由于数据库的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就会将用户上网浏览的痕迹泄漏,用户在网上存储和浏览的信息,通过这些用户的账号,密码都会被泄漏,这样就会大大威胁到用户的财产隐私安全。
2、网络中存在的不安全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发布和获取各类信息,因此,网络的威胁也来自方方面面。这些威胁包括传输线的攻击及网络协议的攻击以及对计算机软件或硬件的攻击。在这些威胁中最主要的是在计算机协议中存在的不安全性因素,计算机协议主要包括: FTP、IP/TCP协议、NFS等协议,这些协议中如果存在漏洞网络入侵者就能够根据这些漏洞搜索用户名,可以猜测到机器密码口令,攻击计算机防火墙。
3、计算机操作系统存在的不安全
计算机的整个支撑软件是它的操作系统,电脑中的所有程序运行都靠支撑软件为其提供环境。一旦网络入侵者控制了操作系统,那么用户口令就会被泄露,用户在各个程序中残留的信息就会被入侵者截取。另外,如果计算机的系统掌管了内存,CPU的程序存在漏洞,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这些漏洞入侵者就可以使得服务器或计算机瘫痪。如果在安装程序的过程中出现漏洞,那么用户加载、上传的文件就会被网络入侵者通过间谍程序监视。这是因为这些不安全的程序,才让入侵者有机可趁,所以用户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这些不了解的软件。除此之外,系统还能够对守护进程进行远程调用,这些都是网络入侵者可以利用的薄弱环节。
二、密码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运用
1、数据加密工具的运用
第一种是硬件加密工具,它是在被用在计算机USB接口或并行口的加密工具,它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对数据和软件进行加密,能够对用户的信息、信息安全及知识产权等进行有效的保护。
第二种是光盘加密工具,这种工具可以修改镜像文件的可视化度,对光盘中的镜像文件进行隐藏,放大普通文件,改变文件目录的性质,以此来对光盘中的隐私信息和机密文件起到保护作用,对光盘进行加密操作简单,用户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第三种是解压压缩包密码,用户一般都会采用压缩包的形式传输大容量的文件,使用最频繁的两种压缩包是RAR和ZIP,这两种压缩包软件都可以进行解压密码设置,即需要有密码才能对文件进行解压,从而获取压缩包内的信息,这样对于一些重要文件,就避免了第三方窃取信息的可能性。
2、身份识别
保护数据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安全往往都是通过识别用户身份来实现的。比如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只有识别正确的持卡账号才能实现吐钞,在安全地带对于出入和放行的人员也只有通过准确的身份识别才可以进行。当前,我们处在电子信息社会,有不少学者试图利用电子化生物识别信息,但这种技术的成本较高、准确性低且传输速度慢,因此,被认为不适合判断和读取计算机信息,在使用的时候只能辅助其他技术。而密码技术,尤其是公钥密码技术,能够对较高安全性的协议进行识别设计,这种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过去人们通过通行字来识别用户身份,但通行字短、固定、易暴露、规律性强、安全性差。现在的密码技术可以进行交互式询答,只有在密码正确的时候用户才算合法的,才能通过询答。目前已经用于身份认证的数字证书、IC 卡、一次性口令等,它们都运用了密码技术。
3、安全服务器
安全服务器主要针对一个局域网内部信息传输、存储的安全保密问题,其实现功能包括管理和控制局域网资源,管理局域网内部用户,以及审计和跟踪局域网中所有安全相关事件。
4、虚拟专用网()
虚拟专用网是通过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在公共数据网络上实现两个或多个可信内部网之间的互联。构筑虚拟专用网通常都要求采用具有加密功能的防火墙或路由器,以实现数据在公传输渠道上的可信传递。
5、用户认证产品
在IC卡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的今天,IC卡被更为广泛地用于用户认证产品中,用来识别用户的有效身份和储存用户的个人私钥。同时,利用IC卡上的个人私钥与数字签名的结合技术,还可实现数字签名机制。随着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诸如视网膜、脸部特征、指纹等高级的身份识别技术也被广泛使用,并结合数字签名等现有技术,使得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和识别更趋完善。
6、安全操作系统
采用安全操作系统可以给计算机系统中的关键服务器提供安全运行平台,构成安全FTP服务、安全WWW服务、安全SMTP服务等,并且它能够监视各类网络安全产品,随时确保这些安全产品在运行时的自身安全。
密码技术是能够保障信息安全的一门核心技术。它是集计算机科学、数学、通信与电子等诸多学科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密码技术不仅能够对机密性信息进行加密,而且能够完成身份验证、系统安全、数字签名等功能。因此,密码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保证信息的机密性,而且可以保证信息的确证性和完整性,防止信息被截取、篡改和假冒,能有效保障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网络安全。
三、量子密码技术的原理
从数学上讲只要掌握了恰当的方法任何密码都可破译。此外,由于密码在被窃听、破解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用户无法察觉,就会继续使用同地址、密码来存储传输重要信息,从而造成更大损失。然而量子理论将会完全改变这一切。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家开始了量子密码的研究。因为采用量子密码技术加密的数据不可破译,一旦有人非法获取这些信息,使用者就会立即知道并采取措施。无论多么聪明的窃听者在破译密码时都会留下痕迹。更惊叹的是量子密码甚至能在被窃听的同时自动改变。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真正安全、不可窃听破译的密码。
以往密码学的理论基础是数学,而量子密码学的理论基础是量子力学,利用物理学原理来保护信息。其原理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中所包含的一个特性,即当有人对量子系统进行偷窥时,同时也会破坏这个系统。在量子物理学中有一个“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如果人们开始准确了解到基本粒子动量的变化,那么也就开始丧失对该粒子位置变化的认识。
四、量子密码技术在网络支付中的发展与应用
由于量子密码技术具有极好的市场前景和科学价值,故成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的一个前沿研究热点,欧洲、北美和日本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一些前沿领域量子密码技术非常被看好,许多针对性的应用实验正在进行。例如美国的BBN多种技术公司正在试验将量子密码引进因特网,并抓紧研究名为“开关”的设施,使用户可在因特网的大量加密量子流中接收属于自己的密码信息。应用在电子商务中,这种设施就可以确保在进行网络支付时用户密码等各重要信息的安全。
2007年3月国际上首个量子密码通信网络由我国科学家郭光灿在北京测试运行成功。这是迄今为止国际公开报道的惟一无中转、可同时任意互通的量子密码通信网络,标志着量子保密通信技术从点对点方式向网络化迈出了关键一步。2007年4月日本的研究小组利用商业光纤线路成功完成了量子密码传输的验证实验,据悉此研究小组还计划在2010年将这种量子密码传输技术投入使用,为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提供服务。
五、结语
随着量子密码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在网络支付的信息保护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例如获取安全密钥、对数据加密、信息隐藏、信息身份认证等。相信未来量子密码技术将在确保电子支付安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王阿川宋辞等:一种更加安全的密码技术��量子密码[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107~110
[2]赵千川译: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朱焕东黄春晖:量子密码技术及其应用[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6,25(12):1~5
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论文篇二
《 浅议计算机网络技术 》
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是在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若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的功能用计算机来实现,就组成了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它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一定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其中辅助部件主要指输入输出接口、检测装置和执行装置等。它与被控对象的联系和部件间的联系通常有两种方式:有线方式、无线方式。控制目的可以是使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运动过程达到某种要求,也可以是达到某种最优化目标。
1、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需有专门的数字-模拟转换设备和模拟-数字转换设备。由于过程控制一般都是实时控制,有时对计算机速度的要求不高,但要求可靠性高、响应及时。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可归纳为以下三个过程:
1.1 实时数据采集:对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并输入给计算机。
1.2 实时决策:对采集到的表征被控参数的状态量进行分析,并按已定的控制规律,决定下一步的控制过程。
1.3 实时控制:根据决策,适时地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控制任务。这三个过程不断重复,使整个系统按照一定的品质指标进行工作,并对被控量和设备本身的异常现象及时处理。
2、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面临的挑战
计算机控制系统虽然控制规律灵活多样,改动方便;控制精度高,抑制扰动能力强,能实现最优控制;能够实现数据统计和工况显示,控制效率高; 控制与管理一体化,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但是由于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单变量常系数线性系统,它只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控制系统。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传递函数表示,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方法主要是基于根轨迹法和频率法。现代控制理论主要采用最优控制、系统辨识和最优估计、自适应控制等分析和设计方法。而系统分析的数学模型主要用状态空间描述。随着研究的对象和系统越来越复杂,依赖于数学模型的传统控制理论难以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2.1 不确定性的模型:传统控制是基于模型的控制,模型包括控制对象和干扰模型。传统控制通常认为模型是已知的或经过辨识可以得到的,对于不确定性的模型,传统控制难以满足要求。
2.2 高度非线性:在传统的控制理论中,对于具有高度非线性的控制对象,虽然也有一些非线性控制方法可供使用,但总的来说,目前非线性控制理论还很不成熟,有些方法又过于复杂,无法广泛应用。
2.3 复杂的任务要求:在传统的控制系统中,控制任务往往要求输出量为定值或者要求输出量跟随期望的运动轨迹,因此控制任务比较单一。但过于复杂的控制任务是传统的控制理论无能为力
3、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
当今国家,要想在综合国力上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优势,尤其要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开发能力上取得优势。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应用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兴技术、新型材料、新式能源,并结合市场需求,以实现世界的又一次“工业大革命”;在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的一致性方面,要充分协调好设计的功能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关系,使两者逐步走向融合,最终实现以人为核心、人机一体化的智能集成设计体系。从工业设计的本身角度看,随着CAD、人工智能、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对设计过程必然有更深的认识,对设计思维的模拟必将达到新的境界。从整个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发展趋势看,并行设计、协同设计、智能设计、虚拟设计、敏捷设计、全生命周期设计等设计方法代表了现代产品设计模式的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产品设计模式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必然朝着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4、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4.1 推广应用成熟的先进技术 普及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是一种专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的微机系统。它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来存储用户的指令,通过数字或模拟的输入输出完成确定的逻辑、顺序、定时、计数和运算等功能。近年来PLC几乎都采用微处理器作为主控制器,且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存储器及I/O接口,因而其可靠性、功能、价格、体积等都比较成熟和完美。由于智能的I/O模块的成功开发,使PLC除了具有逻辑运算、逻辑判断等功能外,还具有数据处理、故障自诊断、PID运算及网络等功能,从而大大地扩大了PLC的应用范围
4.2 采用集散网络控制系统 集散控制系统是以微机为核心,把微机、工业控制计算机、数据通信系统、显示操作装置、输入/输出通道、模拟仪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计算机控制系统,它为生产的综合自动化创造了条件。若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会使自动化系统向低成本、综合化、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4.3 研究和发展智能网络控制系统 智能控制是一类无需人的干预就能够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是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智能控制包括学习控制系统、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和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等。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来实现的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将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并提高工业生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智能控制方法较深浅层次上模拟人类大脑的思维判断过程,通过模拟人类思维判断的各种算法实现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优势、应用特色及发展前景将随着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而发展。
4.4 研究和发展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控制技术的深刻变革,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控制理论的产生。控制系统结构的网络化、控制系统体系的开放性、控制技术与控制方式的智能化,是当前控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方向与主要潮流。网络技术不仅是实现管理层的数据通讯与共享,它应用于控制现场的设备层,并将控制与管理综合化、一体化。Internet 不仅用于传统的信息浏览、查询、发布,还可通过Internet 跨国跨地区直接对现场设备进行远程监测与控制。因而现代的自动化系统可通过网络构成信息与控制综合网络系统。现场控制网络将现场控制设备通过网络连接起灭,构成分布式控制系统。通过Internet实现远端计算机对现场控制设备的远程监测与控制。四级网络就构成现代自动化领域控制网络系统的基本结构。计算机网络对生产方式的创新,网上控制,通过网络进行控制。
5、结语
计算机控制技术正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和性能价格比,从而使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前景也越来越美好并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有关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