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技术论文>

数码影像新技术论文(2)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数码影像新技术论文篇二

  数码影像在当代摄影中的地位

  摘要:影像是一个名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对于它的理解有三个:肖像和画像为之一,形象是之二,而更专业的解释是说物体通过光学装置和电子装置呈现出来的形状。通过这三种说法发现可以很清楚明显的理解影像就是图像。追溯到影像的起源,影像的内在和外在发展都是跟着时代的脚步而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在、踏实、稳健的前进着。远古时期人们迷恋影像的程度更为突出,人们为了日常生活和生产力发展,慢慢的对世界上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在自然这个大环境中人类的力量往往非常微小,人类想利用自然界的力量来发展自己的生产力,就必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首先人类就需要制造生产工具应用于日常生活与生产中,但是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人们又对工具的美观会有一定的要求,这样就有了人类开始对美的追求。在远古的时代,那时人们还在使用石器作为工具,人类文化的起源者就会画图来表现他们对于影像的了解,并且用这些来记录自然环境中出现的一些不常常出现的细节现状以及对没法了解的神秘人物和实物的崇拜,人类使用影像来了解自己的血缘关系,用影像来表达自己对未来实物的美好畅想,比如对生命的渴望和农作物的生长。远古时期的文化对图腾的崇拜,是影像艺术的最早的开端。

  影像艺术包含的范畴有流动影像、图片、新媒体艺术等。运用摄像机使景物经过光学镜头聚集成像在CCD(摄像器件)上,经过CCD的光电转换作用把运动的或静止的被摄对象变成视频信号,这个信号经过监视器的电光转换,变成可视的图像(直播),或用录像机把视频信号记录下来(录像),这一行为过程就叫做摄像。简而言之,摄像就是把被摄对象的光学像变成可以传输的电视信号。通常习惯把录像也称作摄像。从事摄像的人员可以是普通人员也可以是专业人员。专业人员的高级职称称为摄像师。摄像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其职能也是多方面的,它已经广泛深入到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像电视不等于电视艺术一样,摄像不等于摄像艺术。摄像艺术指以剧作为依据,利用摄像技术和艺术手段,塑造可视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和其他艺术一样,摄像作品必然是摄像者的主观意识的体现,它包含了一切利用摄影、录像、电话、动画等多媒体数码科技时代的“复制”手段进行的创作,即以“复制图像”作为自己的创作起点,而不是直接面对对象。

  在当代人们的生活中科技的进一步提升,让影像的地位也在慢慢的升高。人们对于影像的深入了解要追溯到电脑的出现,随着电脑的出现便出现了电脑影像。更早的出现图形学的时间是在1962年,可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后,电脑真的进入人们的生活以后,有了微型的电脑艺术家们才开始使用电脑影像这样的工具。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脑技术进一步普及和电脑的各项技术成熟,出现了各种跟影像有关的高科技产品如单反照相机,摄录机,复印机等等高科技产品深入人们的生活,让影像世界的发展高速向前。作为一种数字媒体器材来分类,只要是电视、电影、照片用0和1的电脑数码方式来合成的,就称之为数码影像。

  “中国影像艺术20年”展现的是一种存在于过去范围内的未来感。关于时代中个人命运的讨论萦绕在这些“50后”至“80后”的艺术家身上,让他们从过去走向未来。50岁的张培力、40岁的“马达”、年近30岁的程然等人,用了20年,以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上海民生现代艺术馆。他们代表的三代人,被梳理成中国当代艺术环节中曾被遗漏的一环:影像艺术。这种略显历史性的图景在以时间线索重新慢慢回放之时,闪现的时代与各时代艺术家个人之间的关系突然清晰起来。1988年,主修绘画的张培力在杭州海关借了台小摄像机,拍摄了一部时长3个小时的片子《30x30》:画面中,一个人反复地将一块玻璃打碎、黏合。这部片子在日后被称为中国的第一部“video art”(录像艺术)。这个原本属于个人不经意间的举动,也不经意间成了中国影像艺术的起点,张培力日后被称为“中国影像艺术之父”。即使在今天青年影像艺术家程然眼里,他也是“神一样的存在”。“艺术往往是不可言说的。今天的艺术家,面对作品、使命时,越来越无能了。他们无法判断,选择材料、选择题材的意义在哪里。我喜欢别人看到我的作品,也许不知道我是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却会评价说‘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中国的经验,而不是西方的’”。艺术家张培力至今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仍然会流露出那种对自己身份的不确定性。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立场是反对传统的艺术形式。

  事实上,这种对认识系统的反思,在邱黯雄创作《新山海经》时,已经逐步形成。“这就好像以前说的希腊公理,是不用去证明的,而后来的科学分支很多都建立在这些公理上。但我现在所做的事,就好比是质疑这些公理是否真实。所以我就想去找到艺术圈内几个最简单的公理,来支撑价值系统的建立。”带着对既有文明逻辑成立的怀疑,从2006年开始,邱黯雄的《新山海经》断断续续做了好几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邱黯雄用神话来讽喻现在的能源危机,所以在他的水墨动画中,坦克变成大象、油田塔变成蝎子……到了《新山海经》第2个版本,也就是本次展览中的作品,邱黯雄更是把着力点放在生物技术对生物的改变上,来反思这背后的人的欲望。这个版本后来被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收藏,作为中国代表性的新生代影像艺术家。

  “某种程度上,我也见证到中国南方影像艺术发展各个历程。”程然说,这种见证也是一种邂逅。早在程然的学生阶段,他就开始参与到杨福东等人的艺术短片中来。他在其中总是扮演特殊的演员――从2003年参与拍摄杨福东的《竹林七贤》,他基本上每年都要参演几部艺术短片。而他所就读的中国美院,也有中国第一个新媒体艺术系。那时候,张培力等新媒体艺术家前辈在他心中“还是神一样的存在”。对程然来讲,这些经历决定了他的艺术之路。2004年,刚从美院毕业的程然,花了700元人民币从淘宝上买了一个简单的模拟信号DV,尝试拍摄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短片《门缝》。在当时的程然来看,录像还是一种蛮好玩的手段,来排遣作为青年时代的个人压抑情绪。

  对于他们年轻艺术家来说,“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去做作品”显得非常重要,他们小心谨慎,不逾矩,渴望尽快进入长辈们把持的艺术圈。同时,又期待自己能尽快走出去,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里创作。未来9个月内,程然有6个展览要去完成,对于他这样的年轻艺术家来说,机会依旧很多。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实践和改变的时代,当代更多的艺术家知道,在当代的艺术作品中不同的艺术语言以及视觉样式之间,并不绝对说明了艺术的高雅和俗气有严格的区别,重中之重的是在对艺术的真实体会和在人的生命中精神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调和的关系,这样就会存在艺术作品的特有化和创新化。艺术的形式语言是一种传递的手法和沟通的语汇,也是艺术家内在艺术素养历练的必要。放在当今社会,我们了解到不管是古代社会沿袭下的桌面绘画还是西方流传出的架上绘画,以及古老的雕塑。更有现代社会的综合材料和不同空间表现形式的装置,视像,摄影等艺术方式,都可以冠冕堂皇的进入当代艺术的殿堂。艺术之所以能更好的延伸,是因为人类在对艺术的探知中有着更为积极的态度。

  “影像生存”是2004年在我国的经济大都市上海举行的主题双年展,这个展览更加着重于对可视世界的制作与成像技术的探知和求索,对影像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情况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个展览中的技术发展是在人类的文化进步中慢慢的实现的。这篇文章用了最新最快的资料,用上海双年展为主导,主要讲了国内外当代的艺术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段、媒介及表达思想来阐述数码影像的视觉文化的内涵,探索和分析数码影像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试图展望数字条件下影像和当代艺术的发展前景。

  
看了“数码影像新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影像艺术论文

2.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

3.实用摄影技术论文

4.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论文

5.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2709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