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技术论文 > 农村现代新技术论文(2)

农村现代新技术论文(2)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农村现代新技术论文

  农村现代新技术论文篇二

  农民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

  [摘要] 农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当前农民的现状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 农民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决定因素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历程中必经的阶段,“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内部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其主要任务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这些任务的实现,离不开农村的主体――广大农民作用的发挥。农民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经济知识、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关键在于农民现代化的实现。

  一、农民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中一直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中国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党中央立足新的发展实践,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其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为新农村建设描绘了未来的蓝图,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农民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且关键是要实现农民现代化。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增长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化,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为现代化的国家”。中国农业现代化包括了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的任何一项都离不开现代化的农民,都必须依靠现代化的农民来建设。因此,农民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农民现代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和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在农村,人力资源相当丰富,但素质低下,人力资本含量不足。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的农民,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提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

  农民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其根本就是塑造人的事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重视农民,尊重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农民现代化,意味着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的形成,可以增强其责任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好农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摈弃短期行为,不搞掠夺式经营,把农业生产的增长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农民现代化是新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农民是农村各项建设的主体,因此,农民自身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新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程度。精神文明建设能为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没有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就没有依靠;而后者离开了前者,就毫无目的和意义了。实现农民现代化,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自觉创新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树立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进而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二、当前农民现状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繁多,潜在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每年还以递增的速度增长,但是农业总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较低,这种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下的劳动成果形成巨大反差。

  1.文化水平低下。由于农村基础薄弱、学龄儿童增长快、教育投入不足、农村经济落后和现代教育意识不强等原因,文盲半文盲等低质量的人多,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也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主要因素。

  2.农业劳动技能低,科技意识差。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涉及农业技术知识的内容很少,再加上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民受教育年限少,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与技能低,耕种、施肥、田间管理大多是靠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经验,以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人种畜耕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生产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还有相当部分农民,未摆脱封建意识,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尤其没有意识到科技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不能主动地吸取现代科技的营养,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据统计,我国目前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技人员仅66人,每467公顷耕地仅有1名专业技术人才,每738名农业劳动力仅有一名专业技术人才。

  3.思想观念狭隘落后。广大农村地区地处偏远内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中小学普及率很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落后,自然经济在广大农村地区还较大范围的存在,加之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风气、经济状况、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陈旧,保守求稳、靠天吃饭的思想、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市场意识、竞争观念淡薄。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意识。大多数农民的经济活动局限在家庭血缘关系网内,市场经济观念仍然非常淡漠,小农本位、老守田园的乡土观很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4.经营管理素质较差。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民尤其是老少边地区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市场意识淡薄,不懂得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接受与反馈市场信息的能力差,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生产经营中的盲目性大,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三、实现农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还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要引导和教育农民,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实现,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离不开生产方式由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先进的生产方式,即实现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的物质动力。它影响和制约着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生产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土地经营规模小,机械化程度很低,技术水平低,“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的就业比重仍然高达70%”,农民市场竞争力低,农产品的商品化率难以提高。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首先要通过加强教育和教化,大力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应用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实现农民生产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农民由生产者变为经营者;创新农业生产的组织体系,改变传统的小农分散经营方式,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起服务于农民的各类市场机制,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新型信息意识,树立驾驭市场的信心和勇气。

  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离不开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是几千年文化、传统习惯、风俗等传承演变的结果,具有顽强的继承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基础上的。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农民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命”的宿命观和消极无为,安贫乐道、听天由命的劣性心态。这种生活观念,僵化了农民的思想,遮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缺乏向贫困挑战,与命运抗争,改变自己贫穷生活的意识、勇气、行为;封建迷信盛行,社会治安混乱,先进的农村政策被落后的文化所笼罩而发生扭曲,一些消极、愚昧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仍然大量存在着;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科学观念难以被人们接受。只有通过对农民进行教育性开发、迁移性开发,除了让广大农民接受必要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逐渐由从事简单劳动转变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专长的有用人才外,还可以采取改变农民生活环境,改变农民身份的办法,即加快农村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使过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能够合理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变农民为市民,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从而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和愚昧观念,提高其自身素质和文明程度。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的高要求。

  实现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管理”离不开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没有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千百年来形成的农民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妨碍农民告别贫困、迈向文明、实现现代化的巨大精神障碍。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满足市场需要,提高办学效益的原则,形成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为重心,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的规划布局,构建一个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补利衔接的社会化的终生教育体系。在改造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独立意识、进取意识,增强民主意识,树立法治纪律观念,追求自主与自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社会工程,农民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决定因素,同时农民又是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农民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制约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实现。因此,必须把实现农民现代化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农民现代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中国现代化。

  
看了“农村现代新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论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论文

2.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

3.关于新农村建设论文

4.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5.浅谈新农村建设论文

256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