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教育技术论文(2)
赣州市教育技术论文篇二
赣州市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日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选择。本文以赣州市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为考察对象,对创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路径、教育资源整合、创业文化构建进行典型问题分析,明确了赣州高校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努力的方向:结合“富民兴赣,苏区振兴”区域发展目标,树立战略性、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采用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整合地方优势资源以寻求利益群体最佳合作方式,在宽松的创业文化氛围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服务赣州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赣州高校
一﹑研究缘起
20世纪60年代,美国创业教育的发现和研究造就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从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星星之火到全球性的大学生创业热潮的蓬勃发展,创业和创业教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创业热潮波及中国,创业教育突破了作为单纯的教育模式的局限,逐渐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党的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部署“从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党的明确提出“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力度”。政策的层层推进反映了党和国家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落实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从“精英”走向“大众”,短短二十多年,历经了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到与农民工抢饭碗。大学生创业教育日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选择。占我国高校比例绝大多数的地方高校,其创业教育实施成败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全局影响重大。地方高校较之于部属院校,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因此,更应重点关注和支持其创业教育的开展。赣州作为江西省的第二大城市,是江西省内除南昌外驻市高校最多的城市,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相对较低,对赣州驻市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调查和研究对于推动赣州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二、当前赣州市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了推动赣州市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进一步细致化和实证化,笔者以赣州市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为调查样本,对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赣南教育学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6所驻市高校发放学生调查问卷860份,回收有效问卷766份,发放教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1份,对14个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案例跟踪调研,借此对当前赣州市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梳理分析,总结经验,提出对策。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制约赣州市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创业教育理念的确立多立足于功利性思考,欠缺战略性前瞻。赣州驻市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多是基于缓解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而就业率逐年下降矛盾的现实功利性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大一批新建地方本、专科院校应运而生提供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压力。赣州是位于省会南昌之外的地级市,受地理位置、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条件制约,驻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成为许多驻市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首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许多高校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变成指导学生获得一份工作的“就业式教育”,学生创业率成为衡量就业率的一个指标。对比大学生创业教育发源地的美国,其创业教育高举“为每个学生的自由发展服务”的理论旗帜,将创业教育置于增强国家实力的战略高度,超越急功近利,着眼于为美国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豍,服务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赣州市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与省内、国内甚至国际开展创业教育的先行院校接轨的征途上必将历经重重困难,但只着眼于急功近利的问题解决而非创业素质与能力的综合培养,终将危及创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
(二)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单一,缺乏多元介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涉及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家庭五方相互协作、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工程。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当前赣州市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单一,主要采用集中于驻市各院校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创业课程建设和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聚焦式培养,在全校或全社会范围内,针对提高全体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辐射式培养关注度低,且院校之间缺乏结合校情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囿于赣州求平求稳的地方传统观念,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格方面的优势地位未被体现;地方政府、媒体、学校和企业在推动创新创业意识形成方面的重要角色作用未被有效发挥;而驻市各高校和企业,作为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优良土壤,在实践操作中,对人才的培育,其滋养度不高。总之,单一的创业教育培养路径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创业机会的要求与创业者本身的能力及素质的不匹配,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工程参与主体的有限性限制了自身提升的空间。
(三)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度不高。世界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形象地将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脱节的现象比喻为没见过病人的牙医豎。由此可知,成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扎根于具有健全配套支持的创业教育活动的土壤。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赣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开展范围不广泛,主要是由于优质的创业教育扶持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包括高水平校企合作的校内外一体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友创业实体和创业基金扶持,创业后续服务的专家咨询等。地缘、血缘、学缘关系的应有作用也未得到有效发挥。具体表现在赣州驻市各高校在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未能结合各自校本特色和优势专业制定发展目标,各自独立,自我封闭,自我发展,导致创业类型和发展方向单一,创业层次低端重复,社会效益不高。
(四)社会创业文化和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双缺位。创业文化是与创业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其核心是引导和激励人们追求财富、崇尚创造、开拓进取豏。深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制约,赣州还没有形成浓郁的对大学生创业支持鼓励的社会氛围,对先进大学生创业典型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其社会感召力不强。社会上许多人认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是不务正业、荒废学业,无法以平和心态宽容学生创业失败。从家庭角度而言,赣州市高校大学生大多来自江西本省农村家庭,是没有过多社会资本可以依凭的弱势“草根大学生”群体,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大学扩招击碎了“草根”们“鲤鱼跃龙门”的梦想,作为农村家庭子女,他们想通过创业实现向上流动的代价和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动力越来越小,毕业找份稳定工作养家成为他们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校园创业文化缺位主要体现在作为其主要构成内容的深层次创业精神文化、中层次创业制度文化、浅层次创业物质文化建设滞后,最终阻碍高校文化辐射功能的发挥。 三、推进赣州市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思路
目前,江西正致力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赣州市也提出了“创业赣州”的发展战略,培养一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驻市各高校服务赣州地方发展的重要社会职能。为有效发挥高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来服务社会的职能,推进“富民兴赣,苏区振兴”区域发展目标实现,赣州市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依照以下思路展开。
(一)树立战略性、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应被狭隘地理解为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创建企业的教育或是为解决就业而进行的教育,其深远的旨意在于鼓励大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模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创业教育目标的设置要具备适应性,融合性和可持续性。强调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方向,注重与校本特色、专业教育、学科建设的融合。在优良的创业文化熏陶下,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并将创业精神转化成为内在品质,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当前,“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引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确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但着眼于 “生存型”就业不应是大学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引导大学生抛弃急功近利思想,正确认识到创业教育过程的终身性,着眼于个人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应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采用多元化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引进多元利益相关者介入。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方式的选择。在驻市各高校内部构建创业知识学习的平台,校际间构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政府和社会着力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和创业教育支持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各平台间的配合衔接。校园创业知识学习的平台是以创业学科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开设为核心,旨在增长大学生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基本素质的基础学习的平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包括创业竞赛活动平台、创业模拟训练平台、创业实践基地平台。加强校际实践平台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各院校师资、设备等优势资源共享,利益互补。涉及产业界的校企合作要突破单项目或“短、平、快”项目上的“点对点”合作合作,在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拟订、创业文化交流、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战略联盟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企业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社会实践、实习的机会,提高学习通过社会实践、实习获取工作经验、社会阅历的有效性;驻市各高校应以本土化、特色性、前沿且实用的理论创新、技术革新等智力成果推进企业发展。
(三)整合地方优势创业教育资源,寻找利益群体最佳合作方式。资源短缺是创业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师资、经费、实践机会等方面的缺乏。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实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将驻市大学生校内创业项目的选择融入高校自身生态系统的各方面,结合各高校特点和优势特色专业,开发校园内部市场和校外市场,校内外的创业活动都要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转向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例,作为赣州地方师资培养的摇篮,应将创业教育作为凸现学院育人特色的战略选择,一方面要为创业教育提供“双师型”师资,成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摇篮,另一方面应发挥好作为培植与弘扬创业文化辐射器的作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校拥有江西高职院校首个跨学科、开放性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应结合赣州实际,发挥其创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指导地方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水平和档次。其他学校和利益群体也应结合自身优势寻找最佳合作方式以服务地方创业教育发展。
(四)培植校园创业文化,营造宽松的社会舆论氛围。就驻市各高校而言,要致力于培植尊重个性、崇尚自由、保持独立、倡导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校园创业文化,创设适宜创业教育发展的内生环境。应意识到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先导,将创业教育理念纳入高校精神文化体系建设中,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和创业环境。完善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统筹协调,合理配置资源,夯实创业教育的物质基础。从社会角度而言,创业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的社会文化工程,蕴含着知、情、信、意、行性统一的文化精神。地方创业文化建设要注重因地制宜、凸显地方特色。通过社会舆论宣传,树立典型人物,传播优秀事迹。通过采取实效性措施,强化创业文化建设的引导力,增强创业教育的感召力,使大学生创业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一种社会时尚。
四、结束语
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地方高校办学中地位突出,影响深远。虽然赣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还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努力的重点是,应结合赣州当地经济特点,特别是要围绕“富民兴赣,苏区振兴”等区域发展目标,加强校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便更好的服务赣州地方经济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1年度):《赣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注释:
豍Gibb,A.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Education.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3(3):11-34.
参考文献:
[1]胡松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4).
[2]林金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在理念和机制[J].人民教育,2010(21).
[3]彭钢.创业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徐志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1(4).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看了“赣州市教育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教育技术论文范文
3.教育技术应用论文
4.教育技术论文
5.教育技术论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