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论文参考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史被纳入到整个世界近代史范畴中。如何解读这样的中国近代史,不同的模式体现着不同的立场和想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近代史论文参考篇一
《浅谈戊戌思潮》
摘要:在19世纪末兴起的戊戌思潮,以传播资产阶级学说,抨击封建专制,探索救国真理为标志,以冲击封建主义文化思想体系为基本流向,与19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形成的爱国进步思潮汇合在一起,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主潮流。
关键词:社会思潮;社会变革
一、戊戌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进入19世纪90年代,内忧日甚,外患日迫。人们对西方的认识和对自身的反省变得日益自觉。伴随新的阶级力量的成长,一种新的政治思想潮流也正在积聚。甲午战争的失败引起了朝野的剧烈震动,集三十五年洋务努力之精华的北洋海军毁于一旦,同时,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国家全面瓜分的危险。如果说种族上"夷夏之大防"的观念在40年代即已动摇的话,那么文化上的"中西之大防"的观念在90年代也开始坍塌。这时期,严复介绍西方哲学、政治学的一系列译著犹如一剂救世良方,使国人看到了希望并产生了以之为借鉴改革中国政治体制和其它各项制度的愿望。在这种形势下,维新变法的思想终于汇合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并且迅速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政治改革运动。
二、戊戌思潮的具体内容
政治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思想家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下,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篱,开始把思维触角延伸到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领域,他们倡导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君主立宪"。严复不但把开设议院作为刷新政治的关键,而且视为国家经济复兴和民族道德进步的良策。在光绪帝的支持下,维新派发动"百日维新",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但是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击下失败。
思想上,维新志士运用民权理论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等级观念严加批判,他们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为武器,批判了"君权神授"的思想。并通过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第一次在中国宣传了一套与传统观点迥异的新宇宙观、历史观、价值观。他们宣扬卢梭"天赋人权"的思想,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从而引起了中国知识界一系列根本观念的改变。
科学文化上,主张废八股,改科举,兴办各级新式学堂和各类专门学校;办报刊杂志,广开民智;设书局、译西学、培养向西方学习的风气。
三、戊戌思潮与洋务思潮的区别
虽然戊戌思潮是洋务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许多具体改革措施与洋务运动如出一辙,但二者依然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首先,戊戌维新运动否定并猛烈抨击了封建的专制统治。维新派改造社会的要求已远远超出经济范围,而是把目标放在了变革政治体制上。被梁启超誉为晚清思想界"彗星"的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痛斥道:"如此黑暗地狱,直无一法一政足备忘录徒滋人懑而已!由是二千年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郑观应则冷静地提出:西方国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谋实而诚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轻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他不但把开设议院作为刷新政治的关键,而且视之为国家经济复兴和民族进步的要举。在倡立议院问题上,康有为也多次强调:"决万机于公论"、"开制度局而定宪法。"在《大同书》中,议会民主是他设计全世界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主要支柱,是他心目中最美好、最完善的制度。他认为,现阶段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应以君主立宪制为目标。他的以上观点也同时表达了维新派普遍的心声。戊戌变法标志着近代中国对于西方文化思想的接受已经由科技、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政治领域。君主立宪思想是戊戌维新思潮的本质和核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提出质疑,它使以之为思想旗帜的戊戌变法不再囿于传统的封建政治框架,而是要求变封建政体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新派君主立宪思想即是对封建制制度的终结。
其次,戊戌思潮突破了一个个具体建议、具体措施的局限,形成了一个以进化论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新的学派,已具有初步的资产阶级理论形态。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法意》等一批西方重要著作,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介绍了斯宾诺莎、培根、康德、卢梭、孟德斯鸠和达尔文等人的思想,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其中,严译《天演论》影响最大。它第一次把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介绍到中国并加以阐发,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救国图存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这部译作以生物界的进化、演变来论证人类社会的进化和演变,并着重强调"与天争胜"的思想,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延续几千年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传统观念。这种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传人之前,一直在中国思想界占据支配地位。进化论为维新派要变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当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后,戊戌思潮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除了上书皇帝,参与谋划新政和著书立说之外,还借鉴西方的言论和结社手段,如创办报刊、设立学校、建立学会等广泛宣传以自由平等和民权为核心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因而,维新思潮既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革新运动和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爱国救亡运动,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学术启蒙运动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开展中西文化交流的社会运动。这不但唤起了戊戌时期的爱国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维新运动中去而且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进步青年为争取中国的光明前途而自西方探寻出路。因此,戊戌变法虽然是短命的,但戊戌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影响却是洋务运动所远不能及的。
四、戊戌思潮的历史意义
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于资产阶级上层的局限性等多种原因而归于失败。但是,戊戌思潮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戊戌思潮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打破了封建主义思想体系的一统天下,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热潮。维新志士们所做的大量的社会启蒙工作,对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作用巨大,影响深远。
第一,戊戌思潮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崭新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概念。他们正告国人,中国为东方"最大之国,最腴之壤,最腐败之政府,最散弱之国民"。正处在列强争夺"盘涡之中心点"。要抵挡帝国主义侵略,唯有实行民族主义。为了从根本上启迪人们的爱国心,维新派不遗余力地宣扬近代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强调国家不是一人一姓的私产,不论对于个人、朝廷、外族、世界,人们都应具备国家观念。"有国家思想能自布政治者,谓之国民,天下未有无国民而可以成国者"。这一新国民概念,把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启蒙教育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大大加快了国民觉醒的步伐和解放思想的进程。
第二,戊戌解放思想的热潮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戊戌时期的维新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批判封建糟粕,吸取西学精华的同时,建立了一整套变法理论体系,这一体系通过上书、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建立学堂等各种渠道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一时间,中国社会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可喜局面。资本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对于冲破封建礼教和文化专制的藩篱,打破几千年所形成的僵化闭塞的社会心理和狭隘守旧的传统思想方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唤醒国人开始用资产阶级的理性之光,去对抗并逐步摆脱封建愚昧,促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戊戌思潮系统地传播西学知识,大开了中国人的眼界,特别是加快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变。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系统、通俗地宣传培根、达尔文等人的学说,整理和介绍了欧美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史,翻译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重要理论著作以及《独立宣言》等文献。他们还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制度及学说系统化,介绍给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僚界。这些制度、学说、思想大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在西方民主主义启蒙思想火炬的照耀下,举起了对封建政体和纲常名教批判的旗帜,实现了由维新向革命的转变过程。
第四,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对中国现状作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纲和一个又一个具体建议,这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他们的一些合理主张被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承和发扬。但是,他们的纲领、建议又都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没能在中国形成系统的资产阶级理论体系。维新派虽然满怀高度的爱国热情,对帝国主义侵略深恶痛绝,并提出了以武力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但同时又在政治上、经济上同外国列强保持联系。他们反对君主专制,却又划不清与封建势力的界限。他们反对封建礼教,却又没有勇气同孔孟之道彻底决裂。戊戌思潮的这种局限性,说明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的深度还没有达到时代的要求,戊戌变法的失败与思想理论上准备的不成熟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也告诉人们,中国这样一个有数千年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思想解放的路程是相当漫长遥远的,需要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提出解放思想的新任务,以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参考文献:
[1]吴雁南苏中立等,《清末社会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2]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费正清刘广等,《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辛亥革命前十年间论选集: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60.
[7]胡绳武,《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函授教育》,1993.
[8]《中国近代史百题(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9]周鑫,《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探析》,《学术论坛》,200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国近代史论文参考
中国近代史论文参考
下一篇:中国近代史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