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近代史论文 >

近代史人物毛泽东论文4000字(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近代史人物毛泽东论文4000字篇二

  《论毛泽东的发展观》

  [摘 要] 建国以来,在长达2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对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形成了带有时代特点的发展观。针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毛泽东提出:“落后就要挨打”,深刻地指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是“两步走”;发展的道路是“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发展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发展的基本原则是“自力更生”。这些重要思想都在后来得到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毛泽东 发展观

  1949年,中国人民虽然在政治上站起来了,但在经济上仍然“接近世界发展表的最底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约50美圆。[1]毛泽东对此看得非常清楚,他多次用“一穷二白”比喻中国的国情。“穷”指的是工业不发达,“白”指的是科学技术水平低。他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因此,从总体上来讲,中国是一个经济很不发达的农业国。研究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我们也同样发现,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因此,建国后如何在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件大事。

  从国际来看,二战后很快形成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阵营对抗的新格局,一开始我们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方略,但是后来中苏关系恶化,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毛泽东断然放弃了“一边倒”的国际战略,走上了同时与美、苏相对抗的道路。在东西对抗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国家给中国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印边界战争、中苏边界战争等直接危及中国的国家安全。如何提升国防力量,保证国家安全是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了带有时代特点的发展观。

  一、发展的重要性:落后就要挨打

  1840年以来因为落后总是被侵略的历史在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怎样尽快赶上先进国家,改变我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对此,毛泽东更是焦虑。他指出:“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3]而建国后我国经常面临战争的威胁,因此党始终把发展问题同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指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4]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刻不容缓的。为此,他强调指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5]

  二、发展的根本任务: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有人认为,毛泽东时期一直是以“阶级斗争”为工作重心的,这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毛泽东曾在几个重要历史时期提出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如1949年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斗争”;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一次会议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今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还明确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在这以后,毛泽东多次讲“要学科学,跟自然界作斗争”,“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向自然界开战”。这些都反映了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

  三、发展的目标:四个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主要是从工业化角度来理解发展的涵义,多次提出“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但是后来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6]接着,1957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7]这个提法为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所接受。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对我国发展目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12月,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代替“社会主义工业化”,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表明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内涵更为深刻,涉及经济、文化、国防等,体现了比较全面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

  四、发展的战略:分两步走

  经过“大跃进”的挫折,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现代化,对如何达到发展目标的思考逐步审慎、冷静起来。1961年,毛泽东向到访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进一步说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要10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及“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第一步,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样的发展战略从今天的实践来看还是快了一些,但是相比较于“十五年赶英超美”的赶超战略却更加务实、稳健。

  五、发展的道路: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

  在着手准备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我们是准备向苏联学习的,喊出了“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口号。但从1956年开始,由于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也因我们积累了初步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我们党开始破除对斯大林理论观点的迷信,破除对苏联建设经验的迷信,提倡独立思考和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构想社会主义建设方略、拟订方针政策。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做了一个重要讲话――《论十大关系》。在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的思想。他总结这段历史时,多次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规律。”[8]

  六、发展的方针: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统筹兼顾是毛泽东促进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思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采取“军民兼顾”和“公私兼顾”的方针。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典型地体现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是《论十大关系》。1956年,他用近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经验和问题,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即十大矛盾。他说:“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十大关系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力图摆脱苏联模式、根据本国国情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讲话中提出的十大关系都带有全局性,其中的许多原则在今天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十大关系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十大关系牵涉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重大关系,其中经济建设是重点。在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强调:“在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9]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跃然于纸上。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和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都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在讨论党和非党的关系时,提出了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处理党内矛盾方面,重申了延安以来实行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不赞成“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这些对我们今天的发展仍有重大的启示意义。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提出了“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方针。1957年20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并指出: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

  七、发展的基本原则:自力更生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设想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贸易往来。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但由于和苏联关系的恶化以及西方对中国的封锁,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并强调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以避免经济和政治上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虽然我们遭遇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包括帝国主义的封锁和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等造成的困难,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截止1979年国庆30周年时,我国已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总之,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问题的重要理论观点,这些重要思想都在后来得到继承和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40.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0.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8―849.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

  [6]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

  [7]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

  [8]毛泽东:《十年总结》,1960年6月18日。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0.

看过“近代史人物毛泽东论文4000字”的人还看了:

1.近代史人物论文胡适

2.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

3.关于近代史人物的论文

4.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

5.近代史纲要人物论文

284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