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近代史论文2000字范文怎么写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我们每个大学生都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近代史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近代史2000字论文篇一:《论中国革命新道路》
摘要: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毛泽东思想中无处不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关键字:毛泽东思想;革命;中国特色
要革命就必须有革命的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近代中国80年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尽管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但是马列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并不意味着中国革命面临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批评和抛弃了“城市中心论”的错误思想,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革命家的智慧,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
首先,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对待农民,是中国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农民运动乃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中国的人口百分之八十是农民,我们讲的人民主要就是农民。”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强调说:“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
其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在中国再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必须另辟新径。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开始了创建根据地的斗争。毛泽东深刻分析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完整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指出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毛泽东认为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而朱德毛泽东式、__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最后,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已经得到全党的认可,相反,在党内仍然盛行着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思想,为此毛泽东批评了“城市中心论”的错误思想,科学地论述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把落后的农村造成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的敌人,借以在长期的斗争中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强调农村斗争并不是忽视城市斗争,必须正确处理农村斗争和城市斗争的关系,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惟一正确的道路。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不仅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中国,而且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树立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光辉典范,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大贡献,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近年来,大批论文,论著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笔者不惮简陋,对这条道路的开辟作一番史的考察,求教于大家。
1、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重要性的认识,为日后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辟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的事。但任何历史现象的发生就其终极原因而言都具有发展的规定性。从社会性质来看,这条道路的开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从革命的发展来看,它的开辟则又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重要性的认识的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样的国家中,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发动农民,马恩经典作家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尤其是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时,明确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战略思想,指出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赢得胜利的关键。处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列宁,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具体特点,进一步发展了工农联盟的思想。他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民族和殖民地委员会的报告》等著作中反复强调,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必须实现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并与最广大的农民建立巩固的联盟,领导农民打倒封建地主,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经典作家对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性的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认识的理论指南。
大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共产党人对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是深刻的,他们从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出发,研究农民运动的经验,充分论述了农民的革命性和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李大钊指出:中国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农民是社会经济的主体,而当时“中国农村的黑暗,算是达于极点”再加上“帝国主义者和军阀扰乱中国,以致内乱踵起,影响所及,日益扩大,其结果遂使中国全国的农民生活不安定,以急转直下的趋势,濒于破产的境遇”。因此,反帝反封建是农民的一致呼声。恰如邓中夏所言,“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群众”在革命运动中“是不可轻侮的伟大势力”。基于这种认识,李大钊预言:“中国的浩大的农民群众,如果能够组织起来,参与国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就不远了。”邓中夏甚至明确指出:“我们工人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至于成功,必须尽可能的,系统的帮助并联合各地农民逐渐从事经济和政治的斗争。假设没有这种势力,我们希望中国革命成功以及在民主革命中取得领导地位,都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领导农民运动,并在总结农民运动成败的基础上,在进行广泛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在1926年3月及1927年初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两篇文章中,毛泽东对中国会社及农村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作了科学的分析,明确指出:农民中有“富农、中农、贫农三种”,他们“对于革命的观感也各别”,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二十的中农,是我们争取的力量,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七十的贫农则是我们依靠的力量“。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必须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毫无疑问,毛泽东的论述,集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研究之大成。
与此相对应,在中共中央的文件中,越来越明确地肯定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那大量的贫苦农民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1924年的中共“四大”上还专门通过了一个《关于农民问题的决议案》,第一次把农民问题和无产阶级领导权联系起来,明确地表达了没有农民参加,就没有民主革命的胜利的思想。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地农民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有不少地方还尝试着建立农民政权,组织了农民武装。“一切权力归农会”。据统计,到1927年的3月中旬,全国的农会会员达500万人左右。无疑,大革命时期,对农民问题的阐述以及农民运动的展开,为造就“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践创造了条件。
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大革命失败后引出的经验教训。就整个来说,大革命时期我党对武装斗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这并不能抹杀这一时期我党对武装斗争重要性的认识。在这里,周恩来同志有着卓越的贡献。早在欧洲留学期间,他就确立了对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道路的信念。在《评胡适的“努力”》、《德国问题与革命》等一系列文章中,再三提出并阐明创建革命军队、用枪杆子夺取政权的重要性。国共合作建立后,他参加了黄埔军校的领导工作,为我党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创建了我党直接领导和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通过参与平定商团判乱、东征讨伐陈炯明等一系列军事实践,初步提出了建军的几个原则问题。指出:“军队是压迫阶级的工具,而也可以作被压迫阶级的工具”,革命军队是“为人民所用的军队,是苏联红军那样的军队”。要建立这样的军队,须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农民自卫军,工人自卫军”;其次,在国民革命中,创建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革命武装;再次,改造旧军队。周恩来的这种建军思想,虽然不很完备,但它的开拓意义却是重大的。大革命时期,我党组织了一些农民自卫军和工人自卫军,到大革命后期,我党已领导和掌握了一批武装力量。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委员会之下设立军事委员会,并与次年2月成立了中央军事部,由张国焘、王一飞、任弼时三人组成。同年11月,中央军事部改称中央军事委员会,由周恩来出任书记。可见,在大革命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党逐步加深了对武装斗争的认识。对此,毛泽东曾有一个总结,他说:我党虽在1921年到1924年的几年中,不懂得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1924年到1927年,乃至以后一个时期,也还认识不足,但是从1924年参加黄埔军事学较开始,已进到了新的阶段,开始懂得了军事的重要了。恰是这个“重要”的懂得,为日后武装开辟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前提条件。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大革命,它“准备好了红军的种子,准备好了红军的领导者即共产党,又准备好了参加过一次革命的民众,”准备好了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所需要的革命的主观力量。
2、城市暴动的失败和武装起义在农村的成功,为我党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中国革命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进行的。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时,一再试图“选定”走城市暴动的道路。便是到了1928年初,各地农民暴运相继发生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的情况下,共产国际依然认为:“这些农民暴动可以变成全国暴动胜利的出发点,只有在它们与无产阶级之新的革命高潮相联合的条件之下。党在这里也应当见着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在准备城市与乡村相配合相适应的发动。”“必须反对对于游击战争的溺爱,反对沉溺于散乱的,不相关的,必致失败的游击战争。”直到1930年,共产国际在承认中国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之间的不平衡状态的同时,依然认定农村的武装起义是为城市暴动作准备的,中国共产党应当“立意在巨大的和最大的工业中心地点举行武装起义”。共产国际的这些指示显然是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但党内的一些教条主义者唯共产国际是听,通过了一系列关于城市暴动的决议。固守十月革命道路的具体模式,高举起“城市中心论”的旗帜,号召各地的武装起义向大城市进攻。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两年内,我党在全国各地领导了100多次起义,英勇地开始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斗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但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定”及党内教条主义者们对“城市中心论”的狂热,我党一开始所走的都是一条城市暴动的道路。著名的三大起义均是以占领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的。城市暴动并不能赢得政权的建设。
然而,教训毕竟也是一笔财富。城市暴动的失败,促使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独立地思考、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对苏联模式的革命道路在中国的实践发生了怀疑,并由怀疑而否定。三大起义,就其起义本身的目标来说,是失败了。但失败后所选择的道路却是正确的,这条道路便是深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部队在潮州失败后,一部分由董朗等率领到达海陆丰地区,并与当地的农民会合,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移到闽粤边界的农村,“努力进行农村斗争”,并“已经开始探索上山打游击,开展农村革命的新的革命途径”。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军上了井冈山,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广州起义失败后,部队突围到海陆丰左右江等地,也与当地的农民斗争相结合。其他各地的武装起义也均在农村找到了落脚点。激流归大海地事实说明,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革命发展规律所规定着的历史的必然。
3、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红色政权理论的阐述,为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找到了,然而,直到中央红军撤出江西以前,尤其是中共中央迁入江西以前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这条道路一直受到共产国际与党内“左”倾人士的指责,他们甚至用似是而非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观点诋毁它是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了辩明真假马克思主义,捍卫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红色政权理论,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红色政权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的实践中经过了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后创立的,它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会社的性质、革命任务和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等实践,考察了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形势、阶级力量的重新配备等事实创立的。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中国革命自身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同样,理论的创立也离不开理论经验的积累。这一理论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又以毛泽东同志的功绩为大。一般认为,1928年到1930年期间,毛泽东先后发表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光辉著作是红色政权理论形成的标志。
随着革命的深入和发展,毛泽东在1936年到1939年,又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使红色政权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毫无疑问,红色政权理论的创立,不仅抨击了“城市中心论”,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确保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而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参考文献:
(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P403;P603
(2)(3)(4)《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P147;P564;P535
(5)邓中夏《劳动运动复兴中的几个重要问题》,1925年5月《中国工人》年5期。
(6)(7)(1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3~4;P19、21;P189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P76
(9)转引自《在大革峥嵘岁月里》,《南方日报》,1977年8月1日。
(10)(16)《毛泽东选集》第2卷,P547;P548
(13)(14)(1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P45-46;P411;第3册P313
大学近代史2000字论文篇二:《对抗日战争的感想》
摘要: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曲满浸悲伤与凄怆的哀歌。抗日战争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其间,中国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抗战,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谱写了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不仅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的和平与正义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关键字:抗日战争;中华民族
1、抗日战争第一阶段:战略防御阶段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2、抗日战争第二阶段:战略相持阶段
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3、抗日战争第三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军队、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令世界赞颂。抗日战争无疑使中国承受了难以计量的破坏,八年的炮火对本来就贫穷落后的中国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但是,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充分的提炼,百年受辱的中国人民终于从团结合作、齐心协力的抗战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力量所在,正是这种可贵的民族精神。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合作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做后的胜利。从抗日战争的历史实践看,帝国主义和一切敌对势力,害怕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团结。精神团结是中华民族力量和智慧的可靠保障。坚定必胜信念在抗战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日本气势汹汹,以“闪电战”的方式侵入我国领土时,各种混乱的思想、立场、观点和信念等方面的问题纷纷暴露出来。比较典型的倾向有两种,其一是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即“速胜论”;其二是亡国的悲观论调,即中国“必亡论”。这两种说法都将对我们中国人民的团结造成很大的影响。为此,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毛泽东从分析抗日战争双方特点入手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预见到日本帝国主义必然遭到最后的失败,最后胜利必定属于中国。这一必胜信念在中国军民心中扎下了深根,伴随着抗战中每一个前进的脚步不断击溃敌人。他统一了全党和全国革命人民的思想,增强了人民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和力量保证。
然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结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高兴和欣喜,更多的则是教训和经验。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统一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团结是抵御一切外来侵略的重要保证。二,我们应该注意到抗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必须全面的联合和发动一切可联合的力量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来,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第三,我们还要积极的借助和利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大力争取国际援助,尽量孤立日本,加速抗战胜利的进程。虽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了六十多年但是我们应该全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他人肆意践踏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还有当今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要搞好团结,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中起来,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回眸抗日战争那一段历史,虽然我们的眼睛里时常含着泪水,但是我们应该相信虽然抗日战争对我们中华民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是我们也应该相信正是这一段屈辱的历史不断催促着我们的国家经济一年年的创造出更高的水平,创造出一个个更好的成绩。同时它也激励和促进我们民族不断发展、不断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支撑整个中国浴火重生、栉风沐雨而依旧巍峨地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不竭动力!
大学近代史2000字论文篇三:《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融入》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主要表现为对祖国的热爱、忠诚和眷恋,担负祖国独立、自由和繁荣发展责任,以及为民族命运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一直以来,爱国主义作为推动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到了近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沉沦中奋起的强大精神支柱,主要表现为反对外来侵略,拯救民族危亡以及争取民族的独立等方面。
一、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也非常必要,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高校学生能够更好的为国家发展服务。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进而使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能够承担起国家和民族发展和繁荣的义务,时刻把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大家” 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二是,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的很多大学生难以体会到前辈峥嵘岁月中的艰辛和不易,在生活中享受安逸,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不利于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懂得感恩和珍惜,并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奋发图强;三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中国发展到社会主义经历了艰辛的历程,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国外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我国是否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怀疑。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的信心,并培养其自觉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意识。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融入
(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地位
近代的中国内受封建主义统治的压迫,外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社会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面临着空前的灾难,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以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为目标,表现出了比以前任何时期都更加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大学生能够对前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充分的了解和体会,并在此基础上将其继承和发扬下去。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做到教书,另一方面也要兼顾育人,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规律,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促进学生思想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中国近代史教学形式要多样化。首先,采用直接讲授法,以教材内容为主要依据,结合当前学生的关注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懂得感恩和珍惜,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其次,采用参观考察法,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对这个你过近代史中涉及到的历史景点和红色根据地,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等进行参观考察,使学生体会到我国争取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最后,采用讨论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中的民族英雄进行总结,分析他们的事迹,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更好的学习他们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勇于反抗、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展,多媒体逐渐开始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单纯文字表达相比,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丰富以及信息量大等优势,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安排学生观看电影《甲午风云》,并使学生在观看之后写观后感或者进行小组讨论、自由讨论等,通过电影的观看学生能够深刻的认识清政府腐败无能,并被邓世昌等爱国志士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勇敢反抗外敌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深深感染,进而激发爱国主义意识,形成爱国主义情感。
三、结语
中国近代史从苦难史、抗争史、探索史这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在展示我国基本国情的同时还充分显示了近代爱国主义精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培养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这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永恒主题。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激励、鼓舞和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