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学的论文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家庭教育学的论文范文一:青少年内化问题下家庭教育的影响分析
摘要:客体关系理论是当今精神分析学中重要热点之一,强调个体早期对外在关系的体验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文章从这一理论视角阐述了家庭教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并指出在儿童早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减少个体在青少年期的内化问题。
关键词:客体关系理论;家庭教养;青少年内化问题
1.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客体关系最早脱胎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著作中,随后由克莱因、费尔贝恩、温尼科特等主要精神分析学者对其进行发展,客体关系理论至今只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方法学说,是对多个学者思想的总称,学者强调在个体生命早期对重要人物的经验是如何对自我、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进行表征的,这些表征又如何影响目前个体发展。从狭义角度而言,客体关系是指过往人际关系在影响个体当前人际互动特征中的残痕。在客体关系理论框系中,客体又可称为“对象”,不同于我们常说的非人化的物,是指本能、情感、愿望能被满足的人物、东西、想象或地方[1]。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层面可分为意识和潜意识,而性本能驱力着个体人格一生的发展。而客体关系理论家否认性本能在人生发展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重视抚养环境因素,认为人们具有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的社会本能倾向,个体早期与父母的关系才是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全过程的重要因素。客体关系理论学者都认为个体经验都具有一定意义,并且可以在与早期教养人相处关系中找到根源。前语言期婴儿与抚养着的关系,对其的经验感知是保留在潜意识中,不能被意识所直接感知的,影响着个体青少年期、成人期的发展。关系,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处于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位置。个体早期对外在关系的认知体验会内化形成内部客体,这些内部客体会在发展过程中潜在影响个体对其它外在关系的体验。也就是说,个体早期经验形成的内部客体就像内在样板指引着个体对以后生活中其他人的感知和反应。因此,真实的客体是什么并不重要,对个体而言,从“自我”角度去感受和理解客体才是最重要的,客体对个体的影响最终都必须落脚于主体对其的认知。
2.从客体关系理论看家庭教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
青少年内化问题是指个体心理内部不易被人察觉的内部问题,往往会损害自我心理健康程度,表现为焦虑和抑郁[2]。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对青少年知识和技能的培育上,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我国各岗位竞争日趋激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话总是在潜移默化的促使着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规划着参与各个知识技能培训班,但却忽视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进而造成个体早期内化问题形成,进入青少年期、成年期内化问题持续发酵引发学业失败自杀、抑郁症等不良状况。家庭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青少年内化问题的重要因素。国外研究表明,父母持冷漠、拒绝的态度,对青少年内心较低的关注等消极教养与青少年的内化问题正相关。同时,母亲作为主要抚养者,与父亲相比更多地参与了青少年生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联系更加紧密。从客体关系角度看,个体在母亲腹中就已经建立了最初的客体关系。并在随后的家庭教育中,客体关系不断加强、内化,成为人格和自我基础,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感知。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在父母对个体的关注与教养中所形成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形成个体精神世界中稳定的心理结构,是个体与其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因此,在儿童成长早期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良好亲子关系对减少青少年内化问题有重要影响。费尔贝恩认为由于最初抚养者母亲在教养方式上的差别,个体在初生阶段就将母亲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关注、爱护他的;一类是冷漠、拒绝他的。同时个体会无意识形成对自我积极或消极的认知。温妮克特强调在个体生命最初的精神世界母亲对个体照顾的敏感性。母亲对个体需要的及时满足,照料上的积极关注实际上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信赖、稳定的世界,进而影响其对外在关系的一种安全感知。从环境的角度来看,教育环境的缺陷是造成个体青少年期内化问题凸显的根本原因。温妮克特假设个体如果拥有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并相对正常,人格就能得到充分完善,并能防御焦虑、抑郁等心理冲突[4]。在个体早期如果“剥夺”了这种良好家庭教育,个体就会体验到强烈的不安与失落感,进而对外部世界和父母产生绝望感。为了应付外在危险世界,个体会封闭真正自我,构建一个假我,来隐藏内心的不安,进而不能真正从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中建立起生活的延续,也不能与他人进行长久交往。当个体的内在不安感逐渐随着年龄上升而加强,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就会浮现出来,并进而为了获得世界的积极关注而产生一些反社会行为。因此,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在个体生命早期就提供一种安全信任的环境,为婴儿塑造一种主观持续存在感和全能感,让婴儿感知自己零散本能需要浮出时,就能得到父母的及时满足。足够好的家庭教育在这阶段几乎完全满足婴儿的需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自主活动时间增长,良好的家庭教育在这时期还需在婴儿需要的时候及时满足,更为关键的是,还要明白在其不被需要的时候需要适时退场。这种从给个体完全依赖到逐渐减少给个体独立自我的做法,正是这种既给予了个体足够温暖安全,同时又给予足够的自我探索空间的环境中,个体才能发展良好的人格和自我,防卫青少年期内化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胡远超.“人之初”的精神图谱———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研究[D].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8.
[2]徐夫真,张玲玲,魏星,张文新,陈亮,纪林芹,陈欣银.青少年早期内化问题的稳定性及其与母亲教养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
[3]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关于家庭教育学的论文范文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摘要】探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推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视角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长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就有许多相关方面的论述,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点。[1:36]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家长的言行端正,所作的事情都能够符合规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相反,如果对青少年只是进行一味的空洞说教,而自己的行为与教育青少年的道理却背道而驰,这样不仅不能够让孩子信服,相反,孩子会逐渐认为家长的教育是言行不一的,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也曾经做过攻击反应的实验,实验的结果证明,成人所作的行为,其内在的善恶倾向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只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去做,不会深入的判断、研究所作行为的善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树立怎样的榜样,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的给青少年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给青少年的心理以正向的积极影响,这种榜样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娇惯型,这种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长对于青少年过于溺爱,孩子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家庭生活都要围绕着孩子的需要而进行,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碰碰不得,说说不得,为我独尊,任性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家庭缺乏责任心,也不懂得感恩,这种娇惯式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难以适应,会不断的碰壁,这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第二种类型是独断专行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特点与娇惯型的教养方式正好相反,此种教养方式实施中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是绝对的权威,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要让孩子绝对的服从,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管教的方式粗暴、简单,并且过于苛刻和严格,要求每一件事都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在这种教养方式教育下的孩子,自卑心理严重,胆小怯懦,冷漠而不善于与人沟通与交往,在学习与生活中缺乏自信,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第三种类型是放任自流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不管、不问,而任其发展。青少年正是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管教,其思想和行为就很可能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失衡的问题,而发生偏激的行为,这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第四,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此种家庭教养的方式对孩子的要求严格而不苛刻,关爱而不娇惯,让孩子充满自信,懂得尊重,积极向上,而充满正能量,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理解他人,学会与人为善的交往,善于适应社会,这种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以民主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要理解、尊重孩子,善于鼓励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自律,学会友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家长要改变固有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发育,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别人,教会孩子善于排遣自己不良的情绪,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未来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其中既包括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也包括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包括一个家庭亲属之间的关系。[2:47]一个家庭的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系融洽、和谐,家庭的氛围就相对的和谐,相反,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较为紧张,家庭的氛围也自然不会和谐。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孩子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家庭成员中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试想夫妻间不断的争吵,彼此的关系日趋紧张,孩子的内心是无法获得快乐和安全的体验的,而如果夫妻间和谐共处,彼此关爱,夫妻感情融洽,孩子的成长环境也自然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孩子的心理也自然会比较健康,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研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尽人意,依然面临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因此,开展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09):34-36.
[2]顾康乐,陈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J].农家科技.2010(01):45-47.
关于家庭教育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1.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3.家庭教育心得
4.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5.家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