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沦陷时期东北小学校教育的发展研究论文

沦陷时期东北小学校教育的发展研究论文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沦陷时期东北小学校教育的发展研究论文

  中国东北,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败降,史称“东北沦陷时期”,亦可称作“伪满时期”。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国难痛史,是帝国主义侵华史中极为残暴的篇章。在中国近代史、中日关系史和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均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沦陷时期东北小学校教育的发展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沦陷时期东北小学校教育的发展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东北沦陷时期的教育在东北社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小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常用的教育机制,对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刻的启迪作用。因此,研究东北沦陷时期小学校的教育,是对东北社会事业的一种发掘和再认识,以求达到新的共识。

  关键词:沦陷时期;东北小学校教育;发展

  东北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内蒙东部及原热河地区,即日本侵略者所说的“满蒙地区”,在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推行大陆政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长达14年的沦陷统治阶段,日本制定了一整套的殖民教育体系,这个时期在这殖民教育体系中,小学校教育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它既具有全国一般性的特点,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沦陷时期的东北小学校教育,顾名思义是研究沦陷时期的、东北地区的、小学校的教育。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先具体介绍研究沦陷时期东北小学校教育的意义,再详细论述沦陷时期东北小学校教育的发展状况,最后归纳总结。在研究方法上,将沦陷时期东北小学校教育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结合起来。这样不仅研究的内容可以更丰富和深入,而且观点的得出也能够更准确和深刻。

  一、研究沦陷时期东北地区小学校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任何社会和国家,如果忽略了教育的存在便不可能进步和富强。沦陷时期的东北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沦陷时期的东北小学校教育史又是东北教育史的不可忽略的部分。因此,研究沦陷时期东北小学校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将会丰富和深化东北教育史的研究内容,进一步揭示东北教育史的发展规律及其在中国教育史中的地位。

  沦陷时期是中国教育事业饱受苍伤和打击的发展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小学校教育皆呈现出满目疮痍的现象。这一时期,东北小学校教育既作为全国小学校教育体系整体中的一部分,又作为东北独立的教育体系而存在。因此,既呈现出全国性的一般特点,又带有很强的特殊性。

  二、沦陷时期东北地区小学校教育的发展情况

  小学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不管哪个国家都在积极致力于小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处在沦陷时期的东北地区,以王道立国,注重道德教育,并且,国民素质的基础始于小学校的教育。小学校的教育可以为我们传授爱国情操,培养高尚人格提供平台。所以,小学校的教育势必要求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在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地区的很多小学校都被迫停办了,加之日本的入侵,使中国社会陷入了空前危机。东北地区自大同二年起开始大力兴办新式基础教育。

  (一)沦陷时期满洲帝国文教部的小学校教育

  小学校修业以六年为限,分为初、高两级,前者为四年,后者为两年。要求按照当时民国时期的法规规定要满六岁才能进入小学校接受教育,但是最终都没能实现,二更多的情况是年满七、八岁或年满十一、十二岁才有机会获得进入小学校学习的机会。还有专门设立的管理小学校的相应级别的机关,有省立、市立、县立、区立和私立的区别。省立、市立、县立大多办学选址会在省城或县城,所以它们的各项设施都还比较完备,规模也还比较可观、宏大。然而,区立或是村立的设备不完备的不计其数。在这时的私立小学校是发展得最好,师资和设备都是最好的,但是能上学的儿童家庭少之又少。在这个时间段内,满洲政府制定了二十年施教的计划,力图循序渐进的普及小学校教育,已达成我国没有文盲的长久愿望。

  (二)官办小学校教育的发展

  按照发展后的中国东北沦陷地区对的形势来看,旧时政府制定的教育体系难以满足后来小学校教育发张的需要,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和办学理念。由此借鉴后来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初二日,清政府下诏:“人才为政事之本。作育人材,端在修明学术……着各省书院……县均改设小学堂。”初步决定在各省设定小学堂。接着又先后颁布了张百熙的《钦定学堂章程》和张之洞等人的《奏定学堂章程》,确立了各等小学堂的办学章程和办学宗旨,形成了较完整的小学教育体系。1905年“奉天将军赵尔巽设立学务处,通饬各属一体兴学,以小学为教育之本也”将各州县的书院、私塾、庙宇改设为小学堂。吉林省将军达桂上奏,“兹将旧有崇文书院改为学务处,并于东西南北四处,各设初级小学堂一所,每堂共招学生二十名,计共学生八十名,教以初级浅近之学。”这是吉林省兴办新式小学堂的开始。同年,黑龙江省将军程德全颁行《为奉上谕停止科举创办学堂通行各属遵照由》,要求:“各副都统衙门及地方长官,均宜体察地方情形,将应办学堂切实开办。”第二年,黑龙江各府县开始创设小学堂。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奉天省共有官办普通小学堂2040所,学生80938人;吉林省共有官办普通小学堂160所,学生7364人;黑龙江省共有官办普通小学堂131所,学生5605。

  (三)学制改革过程中不断成熟的小学校教育

  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无论在任何国家,以何种形式存在,归根结底都是为其本阶级利益服务的。同时,它也可以成为辅助对他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侵略的一柄利刃。这把利刃甚至比其他的侵略方式更为锋利,因为它所泯灭的是一个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沦陷时期我国的教育一般没有约定俗成的用来规定其程度和模式的相关法律条例,沦陷时期,我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分为初级小学校及高级小学校两个阶段,初高两级合校的称为两级小学校。

  进入初级小学校的儿童年龄必须在七岁以上,修业年限为四年。高级小学校入学则要在初级小学校毕业之后才有资格,其修业年限为两年,我国在小学校教育制度制定之处就明确了这六年期间是完成初等国民教育的阶段。正因为这项制度最开始是由我国制定的,中途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变革,所以它的体系沿袭了旧政权时代教育制度的一些特点。因此,在中国建国之初,这些制度都有待于创新,然而在教育方面仅仅注重教育内容的变革和恢复因事变而停办的学校,不可避免的又走了原来的老路。于是到了大同二年便设立了国立教员讲习所,用来以培养建国精神为其就基本要义。并且给在职教员以再教育和训练,用以努力促进我国教育至上,提高教员素质至上。同年七月,公布了私立学校规程,期望通过此条例来统治约束任意创设的私立学校。又在康德三年一月制定小学校之教科规程为初等国民教育为依据之方针。所用的这些举措都是以革新教育和促进教育向上为目的。尤其实在康德二年到康德三年期间,在各省或一些特别市各指定一所学校为实验小学校。给予补助,配置日常主管事务的人员和优秀的教员。依照新教科规程整顿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以期和国策相符,使我国这种独特的教育方针能在这些努力的促进下早日实现。

  总之,诸多的证据可以表明,这一时期的小学校教育不论是在学制还是配套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不断深入地去探讨和研究沦陷时期东北地区的小学校教育这条路还得继续。

相关文章:

1.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学生运动区位分析论文

50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