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教师冯沅君的教学特点探析论文
民国女教师冯沅君的教学特点探析论文
冯沅君是中国著名的古典文学学者,又是五四时期的著名女作家。对这两重身份的解读,目前学界还存在太多缺失,而对《淘沙》这篇重要作品的忽略,就是其表征之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民国女教师冯沅君的教学特点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民国女教师冯沅君的教学特点探析全文如下:
摘要:冯沅君,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第一批女大学生,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第一位女研究生,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中国第一批本土女教师。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校任教。冯沅君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大学讲坛生涯中, 严谨细致的教学态度,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材,而且对于当今女教师面对新时代如何更好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冯沅君(1900.9.4――1974.6.17), 河南唐河人,原名冯淑兰。现代著名女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史家,教育家。从小在家接受四书五经和古典诗词的家庭教育,同时受兄长冯友兰、冯景兰在北京大学常常带回来的新思想和新文化的熏陶。
1917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招生时,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离家赴京报考,成为该校的第一批女学生。毕业后又进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钻研中国古典文学。新中国第一位一级女教授,曾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先后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第二、第三届代表以及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代表作有《中国文学史简编》、《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古优解》等。
一、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女性在感知方面比男性敏锐,观察事务更细致入微,考虑问题比较周全。在课堂上,冯沅君特别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分析问题细致,教材处理缜密,讲课声音高亢,条理分明,板书工整,容易记忆。”学生们都非常喜欢“高深问题,浅显易懂”的这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中国文学史概要》时,冯沅君为了使枯燥乏味的史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和富有吸引性,她会通过向学生介绍史学家的人生经历,让学生“穿越”并感受到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和社会背景,从而能够“身临其境”地理解文学著作深刻的内涵和研究意义。在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冯先生并不是平铺直叙式的一一讲解,而是重点突出,详解典型,引经据典。她的学生周孝铨充在毕业50年后还激动地说道:“冯沅君作为中国文学史和戏曲剧史的权威,讲课内容生动丰富,论点及新。”“冯沅君的词曲讲得十分精彩,资料翔实,又妙趣横生,许多非文学院的同学也都赶来听她上课,教室座无虚席,以至于连外面站满了学生。”这种重点突出、引经据典、幽默有趣的教学方式使整个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非常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冯沅君的上课方式独具一格,情感表达富有女性独特感染力和感召力。“冯先生在上课讲解《念奴娇》的时候,完全沉浸在作品的魅力中,洋溢着对千古名篇的挚爱。我还记得她在讲台上踱着步子,目光凝视前方的风度神态。这首词写得大气磅礴,她讲得也铿锵有力,先生虽外表纤弱,却传达出词中神魄飞扬的。气势,把苏词的感情发挥到极致。自然也难忘,冯先生讲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时,又完全是另一种气氛。又是一次一字不落地朗诵,声音低回,如泣如诉,充满似水柔情,字字送进听者的耳膜,令人肃然动容。无意间,人们发现她的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她对李清照幸福而又坎坷的一生,寄予深切的同情”。冯沅君国学功底深厚,旁征博引,言简意赅,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强,富有情感。因此,她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场场爆满,教师内外挤满了来听课的学生和老师。
二、教学态度:严谨认真,务实求真
“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所谓研究精神者,归著于此点。”冯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期间深受李大钊等先进人士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来在留学法国时受到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的感染,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中注重运用科学方法观来处理问题,实事求是,论必有据,中西贯通,善于提疑,勇于创新。我国著名的唐诗专家肖涤非先生曾说:“冯陆(冯沅君的丈夫陆凯如)二位先生治学,既不人云亦云,更不武断臆测,有严谨填密的学风。”学生高夙胜在纪念老师冯沅君的文章中写道:“冯先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分析透辟精到,讲文学史时,往往能做到不沿袭拘泥于他人陈说,总能独辟境界,别有识见。”学生黄祖良回忆:“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她把不同进度的指导对象分别开来,深入地具体辅导,计对性强,效率高,可是她却要为此付出加倍的心血。除此之外,她还指导一名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还有本系的青年教师。一般她总是按预定计划,准时来到文学馆自修室辅导、讲解。有时因为身体不好,或者临时有事不能来,她就把讲稿托人带给我。冯先生对学生非常认真负责,每一次作业都会字字斟酌,亲自批阅。
冯沅君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学问上,首先一定是详细地查找材料,厘清来源。有时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她必博览群书,把一切有用的资料全部抄录下来,然后抉幽显微,辨伪存真,排比推论,做出判断提出见解。同时她也会严格要求学生做学问论必有据,“学问水平的提高,首先要刻苦学习,在一字一词、一事一典上下工夫,不要作品还未读懂就空发议论。”冯沅君讲课充实而严谨,内容结构性严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就连当初在北大授课时对她教学能力提出质疑的老学究都心服口服。作为一名研究古典文学艺术的大家,她没有埋头故纸堆,而是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古今贯通,中西融汇。
三、教学形象:谦逊和善,朴素节俭
冯沅君虽然功成名就于一身,但是从来没有摆出过大师的架子。生活中为人谦逊,与人和善。非常关心学生,待学生如自己的子女,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星期天常常相约着去玄武湖划船,去明孝陵登高,有时还去小吃店吃四喜汤团、菜肉馄饨。”冯沅君为人朴实,生活节俭,从不私用公家财产。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期间,外出从来不向学校要车,即使在学校明确规定只要她要用车什么时候都可以。平时冯沅君和丈夫到教职工食堂买饭,都是极为简单的一菜一汤而已。当时她和丈夫二人都是一级教授,平时又有丰厚的稿费,并且两人没有子女负担,生活应该可以过得相当富裕,但是冯沅君至始至终都是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
冯沅君对自己生活极为“吝啬”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她把和丈夫的工资和稿酬全部捐赠给山东大学,作为学术奖学金,奖掖后人。勤勤恳恳一辈子,点点滴滴汇聚成对后人的热切希冀。这种对学术、对学生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世人推崇和敬仰。陆侃如之后在文章中写道过:“冯沅君甚至在病危时,神志迷糊中,但仍日夜挂念给研究生讲古典文学, 常常要护士、大夫扶她到病房隔壁去。隔壁是护士办公室, 她误作古典文学教研室了。她一走进去, 便坐下来大声讲课, 护士们非常惊讶, 也非常感动敬佩。”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冯先生都没有教学,心系着学生。冯沅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一辈子都是受后人尊敬的心灵导师。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