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模式与会计责任浅析教育论文
会计模式与会计责任浅析教育论文
会计责任是对被审计单位而言的。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 被审计单位负有以下会计责任: 建立和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保护本单位的资产安全和完整; 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应写入审计业务约定书中, 以示负责。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论文相关范文:会计模式与会计责任浅析。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会计模式与会计责任浅析全文如下:
摘 要:一定时期会计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是以该时期的会计环境为前提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会计模式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文章针对当前会计失真现象日益严重,为在建立会计模式时如何界定会计责任展开论述。
关键词:会计模式 会计责任 建立方向
一、会计模式概述
所谓会计模式,是指对一定社会环境影响下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反映各种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与结构形式的有机整体。其组成要素包括:会计目标模式、会计管理模式、会计规范模式、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监督模式和会计教育模式。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投资主导型。这种模式强调“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其特点是会计准则是由各社会专业团体负责制定。强调会计准则为投资者服务,维护投资者的权益,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对企业经营业绩作出评价。以美国、英国为典型代表。
2.企业主导型。其特点是会计目标是保护公司的利益,强调企业的权利。会计准则从维护企业利益、服务企业管理出发,在会计方法上给予企业以广泛的选择余地,会计职业对会计实务影响很大,会计职业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以荷兰、瑞士、挪威等北欧国家为典型代表。
3.纳税主导型。其特点是强调会计信息为国家税收服务。《税法》对会计实务影响很大,通常不允许纳税申报与财务报表严重脱节,纳税额度一般是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经过调整而得,而且规定纳税利润不得小于财务报表上的本期利润。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为典型代表。
4.宏观管理主导型。其特点是对会计实务影响最大的行政条例。有详细的会计制度,行政条例由政府直接制定,会计职业界和学术团体不直接参与会计制度的制定。会计报表的目标主要是为计划管理提供会计信息。统一性、强制性和会计方法上的无选择性是其主要特点,以捷克和斯洛伐克、前苏联等为典型代表。
二、我国会计模式的转换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目标,相应的我国的会计模式也由原先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向现时会计模式转换。
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是以“币值和商品价格稳定”为前提的,但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值和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情况频繁变动,如仍以历史成本会计组织核算,必须与其欲意反映的经济活动实际情况产生背离,不能反映物价变动后资产现时价值和企业现时生产经营能力,直接影响到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从而有可能对国家宏观管理、企业内部管理及对投资者、债权人产生误导,导致决策失误。而现时会计模式根据物价变动情况,随时调整会计数据,并据此编制财务报告,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反映现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由历史会计模式向现时会计模式转换,既有利于企业摆脱物价变动的困扰,也有利于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利益,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建立新型会计模式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三、会计责任如何界定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成为现实经济生活中难以治愈的顽症。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与真实情况不符。在当前,致力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不单纯是一个财经领域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对其进行解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严重的信息失真已经引起了立法机构、监管部门、投资者、社会公众以及会计界的强烈关注,进而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相应地,如何界定会计责任也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界定主要包括: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的责任界定和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中承担牵连责任,同时也便于监管部门实施会计责任追究制,有利于监督单位负责人建立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和相关制度,做到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内部单位监督制度真正发挥作用,从源头上保证会计工作有序地进行。其次,约定单位负责人以身作则,带头执法,为会计人员实行有效监督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制度上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
四、会计模式建立的方向
会计责任的明确界定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在完善会计模式体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根据经济环境对企业会计模式的要求和目前存在于企业会计模式中的一些问题,在规范企业会计工作、明确会计责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企业会计模式。
1.会计管理制度。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制度,针对本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范围、管理要求和人员素质,设计和实施用于指导规范会计工作的制度体系。
在会计管理制度中,应该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机构是组织和实施会计工作的组织。在一个企业中,会计机构是否健全、各职能岗位之间的运行是否协调,将对会计工作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立适合本企业情况的会计机构,是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环节。一个高质量的会计机构,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目标一致,在遵守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围绕企业主要经营目标设置会计机构,避免因为工作目标的差异出现相互制约的现象;其次,机构内各部门之间步骤协调,实现总体效率最高;第三,机构内部各个环节职责明确,实现业务分工在范围上的周延性和在工作步骤上的独立性。
(2)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需要保证会计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有必要在会计管理制度中引进内部控制制度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的方法和程序主要包括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业绩报告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在会计管理制度中包含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将上述内部控制方法和程序恰当地设置在会计组织机构、会计核算报告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中,以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使会计管理制度真正成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3)会计人员管理。企业会计工作的主题是会计人员。对于会计人员的有效管理,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地提高业务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是会计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一个必要条件。会计人员管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会计业务和会计理论的继续教育;二是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完善。
2.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可靠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设置和运行,已成为企业会计模式设计的主要任务。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设置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指标、会计信息流程等几个要素的设置和这几个要素之间的有机配合。
所谓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确定通常决定于企业所在行业的惯例以及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影响经营业务的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的估计。会计信息指标体系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应该提供的一整套数据,其中包括说明企业经营成果合乎财务状况的指标,也可以包括反映企业先行状态和预计未来发展趋势的指标。
一般地说,企业的经营业务越复杂、管理中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支持越多,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中包括的信息种类和数量就越多。会计信息质量指标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和明晰性。这些规定都是定性标准,而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本企业的情况将其加以量化,以便于执行和操作。
3.会计监督机制。
完善的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条件。企业内部的会计仅负责运行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必要的会计报告和其他信息,内部监督职能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会计信息的质量则由外部独立审计机构来评价和确认。这种思路的出发点是,将企业会计人员从双重身份的尴尬境地解脱出来。企业会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者负责。用于说明受托人经营业绩的会计信息,其质量如何,是否在弄虚作假、是否歪曲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要由企业外部的社会中介机构认定。与此同时,企业的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对会计信息失真承担有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