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本教育论文(2)
浅议生本教育论文
浅议生本教育论文篇二
《生本教育:唤醒自然生命力》
摘 要:生本教育似一缕春风,唤醒了学生的自然生命力。选取生本教育课程中的案例,用生本教育理念进行解析。希望教师能大胆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在生本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迎来教育的春天。
关键词:生本教育;自然生命力;小组学习
生本教育,似一缕春风,温煦地吹着学生鲜嫩的生命。在生本教育的激扬下,经过了近一年的实践,我的学生生命自然力得到唤醒,他们如花般绚丽绽放。我就从这片花丛中撷取几朵小花,来展现一下它们自然生命力的美。
一、清新之美:美文鉴赏,怡人悦己
案例一:初中学生谈“作文”色变,我的学生也不例外,更有甚者编出顺口溜: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现在中考作文提倡中学生抒写真情实感,写自己的真实体验。很多学生有自我的体验,但是不知如何组织素材,就像有了做菜的材料,却不知怎么把它做成一道美味的菜肴一样。为此,我提议学生每周积累一篇美文,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摘抄的每一篇文章,可以自配插画,自写赏析。每周一小组内交流,到周五放学前完成班级交流,并在班级内评出“优秀鉴赏之星”,个人和小组分别加分来激励学生。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学生的摘抄本形成了一本本精美的图册。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鉴赏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在这个案例中,我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中的“高度尊重学生”。我认为高度尊重学生的表现之一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我把教师的教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这样能把学生的兴趣较大程度地激发出来,每一位学生积累的文章都经过精心的筛选,赏析的文字也是学生思维火花的呈现。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活力。
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城东早春》中有这样的诗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生本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的“清景”,它把教育带进了春天,吹拂着“嫩芽”,让他们生机勃发,展现自然生命力的清新之美。
二、洒脱之美:诗文背诵,“赛”出成果
案例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其中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7~9年级为60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需要积累背诵的篇目远远超过60篇。学生常常靠死记硬背记忆这些古诗文,觉得背诵古诗文是一种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生本教育中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小组竞争激发学生诵读、背诵的乐趣。
我建议小组内两两同学课堂上比赛记忆,并且创造识记的方法。创造出效果良好的记忆方法的学生将被评为“记忆之星”。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提高,并且创造出很多合理的记忆方法。如把诗文内容画成图画:《沁园春・雪》背诵时,学生把诗歌的上下阕分别画成了两幅图;采用记忆想象法:记忆范仲淹的《渔家傲》,学生就想象秋风瑟瑟的景色中伫立着一位满头白发的将军;比较记忆法: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比较背诵,亦或是同一作家不同篇名的作品比较记忆,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浣溪沙》。这样学生既觉得背诵文章充满趣味,识记的效果也更好。
这样做发挥了学习小组的竞争效能,调动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积极性,变负担为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使学习小组活动富有活力和创造力。当然,及时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恰当的奖励机制可以增进学习小组成员的互动性,激发小组的活力,提高小组活动的成效。
“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我想保持学生个体的完整,呵护他们纯洁的心灵。作为教育者,我更应该明白学生的需要――他们喜欢自由的呼吸、快乐的成长、充满乐趣的课堂。
三、蓬勃之美:击鼓传“卷”,激扬才思
案例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评析课,以前多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学习的效果达不到教学预期的目标。如果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击鼓(举手)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若还解决不了则由教师来解答。课堂上,学生们自我订正、自我争辩,对错题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对难题也可以多角度思辨,学生的语文思维力得到锻炼。练习评析课不再枯燥无味,学生也乐在其中,学有所得。
刚刚开始实践生本课时,我不敢大胆放手,担心课堂会失去调控,更担心一些重要的知识学生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我就像牧羊人,明明知道羊群会自己去找鲜美的草吃,却还要拿着小鞭子跟在羊群后面不停地赶着。这样做,无疑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明白了此时的学生就像刚刚学走路的孩童,他们一开始会跌倒、会摔跤,但是,要让学生摔倒后靠自己站起来,而不是靠别人一直搀扶,否则永远学不会走
路。之后,我开始尝试让学生自主订正基础知识,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知识。
实践出真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他们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虽然是练习评析课,学生的学习兴致却丝毫没有减退。这就是生本教育的力量,它让这些鲜活的生命有了蓬勃奋发的美。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孩子的心灵能够因为大自然抚摸而变得更加充盈而丰满。”
四、智慧之美:教材创新,展示自我
案例四:在对教材的运用上,他们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效果甚好。学生能依托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如在学习《专题 荷》时,学生诵读了教材上的诗文后,还动手查阅了大量的其他作家写作的有关“荷”的诗文。他们把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并结合语文教材上的诗文,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内容绘制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手抄报,既获得了美的愉悦,也积累了阅读量。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源自朱熹所说的“小立课程,大做文章”,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少学多”。郭思乐教授这样解释课程观:所谓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做工夫。
在进行教学时,教材是范本,除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外,还要按照生本教育实践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广泛阅读。教师要勇敢地打开课堂教学的一扇门,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在这个案例中,我尝试让学生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教材的创新,打开了学生阅读的大门,在学习的过程中,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辉。生本理念下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就像一株树的成长过程――在大自然中感受着春风的吹拂,慢慢地发芽,直至变得枝繁叶茂。
生本教育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它把学生的学习权还给学生自己,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这样不但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增长,而且使能力得以迅速提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极强的自学能力与合作竞争意识。
“以生本激扬生命,让教育走进春天”――生本教育就是这样充满了力量,它唤醒了学生的自然生命力,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拭目以待――绚丽多姿的花朵将成为沉甸甸的硕果!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广西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3]郭思乐.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周玉娥.春意来 草自青.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省太仓市陆渡中学)
看过“浅议生本教育论文”的人还看了:
1.生本教育相关论文
2.生本教育探析论文
4.生本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