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有关社会教育的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社会教育作为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日趋凸显。纵观我国教育的历史,社会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社会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会教育的论文篇一

  《社会教育的历史考察》

  摘 要:社会教育作为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日趋凸显,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重视。纵观我国教育的历史,社会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会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因此,对社会教育加以历史考察,不仅可以丰富教育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拓宽教育史学科的领域,而且可为今天我们发展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社会教育;历史演变;作用

  一、社会教育概念界定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又是组成判断的基本单位。概念明确,是人们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讨论问题、交流思想的基础和前提。要研究社会教育问题,从事社会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明确社会教育的概念入手。

  (一)中国内地学者对社会教育的界定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给社会教育下了如下的定义: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教育。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实施不同性质的社会教育。

  《教育大辞典》中将社会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教育指旨在有意识的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则主要指狭义的社会教育,它面对整个社会,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为目标。

  以上两种表述,基本上代表了目前中国内地学者对社会教育的界定,王冬桦在《社会教育学概论》里,将国内学者的观点主要总结为:

  1.社会教育是整个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社会教育就是通过学校及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2.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

  3.社会教育的广狭两义说。广狭两义说可以说是目前中国内地比较流行的一种,它把广义的社会教育视为整个社会中所存在的一切形式的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言的‘教育’,而把狭义的社会教育则定义为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

  (二)台湾学者有关社会教育的界定

  1.社会教育即是教育全体。认为社会教育要以社会全民为对象,以社会生活为范围,以社会整体发展为目的。常道直说:“社会教育是增进社会全民教育程度,使其资质改善,生活改良,以达到整个社会教育化,整个教育社会化的教育。”马宗荣认为:“国家公共团体或私人,为社会全民资质的向上,以社会全体为客体,使影响及于社会全体的教育,叫做社会教育。”熊光义说:“社会教育乃是就人类共同生活环境中所组织之社会文化影响的积极设施,有计划的辅助社会全民,充实自己,增进人类全体的生活,促进社会全面向上的历程。”

  2.社会教育即是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孙邦正认为,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事业和设施。郑明东教授则定义为:“社会教育乃普通学校以外的各项教育事业和设施。以改善一般国民生活,提高社会文化水准,充实建国力量,实现立国理想的教育。”

  3.社会教育的广狭两义说。即认为社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教育,系指一切具有发展社会文化的作用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社会教育则是指正式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全体国民为施教对象,以提高一般国民文化水准为目标。

  (三)世界其他国家社会教育的界定

  1.美国的社会教育。在美国是没有“社会教育”这一词的,但有关社会教育的活动是存在的,这种活动一般称之为“成人教育”或“校外教育”。

  2.英国的社会教育。在英国,实际上也无“社会教育”这一名词,有关社会教育的活动被称做“扩充教育”,有时也称之为“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

  3.法国的社会教育。法国有“社会教育”这一名词,但也有“通俗教育”“补充教育”“继续教育”“扩充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名词,看来法国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丰富多彩的。

  4.德国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的活动在德国也是很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但一般称之为“民众教育”“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

  5.日本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在日本的解释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现介绍几种主要的观点:(l)江幡龟寿在《社会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指出:“所谓社会教育就是教育人使其具有更强烈、更深刻的社会性,加深个体的社会意识,养成为社会服务的思想、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亲和的感情等,以培养能为国家、社会生活的提高和进步作贡献的那样的人,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学校以外的教育,总的来说都要使其教育内容大幅度地社会化。”(2)上田学在《教育行政要说》一书中说,“社会教育最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在广泛的社会中所进行的有意图,无意图的教育。”岸本幸次朗在《社会教育》一书中对社会教育作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包括无意图的教育职能和有意图的教育职能,狭义的社会教育仅指学校教育以外的有意图、有计划的教育活动。(3)各种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社会教育,这里只举一例。如《文部省设置法》第2条第72页:“社会教育,是指公民教育,青少年教育,妇女教育,职工教育等面向社会一般成员的教育,为提高生活而进行的职业教育、科学教育、运动竞赛、文化娱乐,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等设施所开展的活动。”

  (四)本文的界定

  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在人类教育史上早已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容和形式不尽一致,名称当然也就不同了。在各个不同的国家,社会教育名词出现的时间有早有晚,但这并不影响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的客观存在性。在教育发展的初期,社会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传承人类文明,传递生活经验,尽管当时它的计划性、组织性、目的性不那么十分明显。

  概括以上论点,本文认为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种形式之一,是指在除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其他任何场所里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社会成员间有意识、有组织和有目的影响人的成长和学习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符合一定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文化习俗和法律法规。本文研究的正是这一概念中的社会教育,并不分广义狭义之说,而是把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独立形态去探讨。

  二、社会教育的产生

  社会教育的产生问题如同社会教育的概念界定一样,至今在教育学术界未达成一致意见。有的人认为,社会教育的出现是在近代,认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倡导者是蔡元培,他们认为,社会教育产生于民国初(即1912年),“社会教育”一词是由日本传来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社会教育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有了人类,社会教育这种活动就出现了。还有第三种观点,那就是把社会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的学者们,他们承认广义的社会教育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而狭义的社会教育则是近代以“社会教育”一词在中国开始使用为标志。本文主张,把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独立形式,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等对待,不分广义和狭义。有些人之所以将社会教育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只是基于“社会教育”一词出现的时间而言的,把“教育”等同于“社会教育”,认为人类初期的教育即为社会教育,后渐被分化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客观的。就拿学校教育的发展来说,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而我国现有的教育史著作却几乎一律地主张在“学校”一词未出现之前,事实上的学校已经存在,只不过其名称不是“学校”而已。按此逻辑,社会教育的出现并不能依“社会教育”这一词语出现的时间为唯一根据,而要根据客观历史事实。社会教育这种活动在我国古代就已经丰富多彩,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的社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松散的、无计划的、无严密组织的,但我们不能就此否认它的存在,正是由于这种初期的社会教育,经由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发展,才成为我们今天所称的社会教育。

  在原始社会,教育的唯一形式便是社会教育,人们在群居生活和共同生产劳动中,靠社会教育来传授生活经验,延续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的人们已经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团结互助进行集体采集和狩猎活动,知道怎样去协调集体生活,怎样与猛兽及自然界的各种威胁作斗争,这些知识的获得都依赖社会教育来完成,这应为社会教育的萌芽。

  三、社会教育的历史演进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奴隶制的出现,就产生了学校,学校教育的作用日益显现,社会教育被进一步分化。但这并没有影响社会教育的存在,社会教育并未消失,相反,它的作用愈加突出,无论是对普通平民还是对王公贵族。如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西周,特别注重社会教化,这种社会教化亦即社会教育。尤其是周公的社会教化思想,曾对西周王室成员和劳动人民产生过重要影响,他倡导的“采风问俗”“移风易俗”和“治国化民”的社会教育思想在当时取得了“治国平天下”的效果,且对后世影响巨大。到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社会纷争,局势动荡,但却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出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局面,虽然各家的观点不尽一致,但他们却有共同的理想,即追求社会安定。尤其像孔子,他十分注重社会教育,强调理想人格的培养需要安定的社会,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这一点。战国时期的各国也都重视社会教育,并且社会教育的实践活动也很丰富。秦汉时期,经历了许多战乱,却出现了数次繁荣,这些繁荣皆与当时的社会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到宋元明时期,理学的兴起,则对整个中国社会起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此时的社会教育思想也很丰富。从清朝开始,社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纷纷开展起来。但总的来看,自西周至清末,社会教育的实践和社会教育思想虽说非常丰富,但就社会教育的制度层面看,还处于相对无序、组织不严、制度不完整的状态。

  自民国始,我国教育部始设社会教育司,专司社会教育一事,从此,社会教育可以说走上了正轨,这一时期,是社会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教育从实践、思想、理论、制度等诸方面有了较大进展,涌现出了一大批社会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等。1912年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伊始,作为教育部部长的蔡元培鉴于欧洲各国社会教育的发达,而我国年长失学者占大多数,主张大力发展社会教育。晏阳初试图从医治中国的愚、贫、弱、私四大病症,采用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三种教育形式实施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共教育。陶行知运用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将整个社会作为学校,把社会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进行实验,大力推行社会教育。

  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实际需要,通过夜校、半日学校、识字学校、补习学校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社会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主管社会教育工作,各地纷纷建立社会教育机构,完善社会教育设施,使社会教育活动蓬勃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我们党和政府仍然十分重视社会教育,视其为教育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社会教育的作用

  (一)补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出发点。儿童最初获得知识技能,养成习惯,形成道德和价值观念等,一般源于家庭生活,而儿童社会化的完成需要在社会环境中进行。从家庭、社会的对应、相关和同质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二者是基本一致的,但社会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它会通过一定的形式提出教育目的、行为标准,希望社会成员能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当前,学校教育缺乏创造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而由于社会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既能发展能力,又能巩固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技能和技巧,从而可以提高学校教育的成效。

  (二)增强公民意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受教育时间相对较少,平均素质较低,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情况,仅靠发展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社会教育是一种有效途径,社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劳动技能、推行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积极作用。社会教育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后,进一步培养公民的社会意识、民主观念、法制意识、效率观念、创新精神、人口意识和环境观念等,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思维品质、高尚的道德境界,从而,更好的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推进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应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而不是仅局限于青少年时期;教育也不只限于学校,而是扩及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是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无止境的,不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类”意义上的人都是如此。

  我国有着悠久的社会教育传统。系统考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教育发展的全貌,为我国现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启示;有助于我们树立大教育观;有助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和联动。

  参考文献:

  [1]王雷.关于社会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

  [2]王雷.“社会教育”传入中国考略[J].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0,(4).

  [3]王冬桦,王非主编.社会教育学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杨晓波编著.台湾社会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5]梁忠义著.当代日本社会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社会教育的论文篇二

  《历史学与社会教育》

  [摘要]社会教育是历史学的传统功能之一,但其内容仅限于伦理和爱国主义两方面。市场经济下历史学社会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包括了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民族气节、伦理道德、民族与社会团结、国情、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教育,而且它们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关键词]新时期;历史学;社会教育;史学作用

  [作者简介]肖宏发,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南宁

  一、传统史学对史学社会教育功能的误解与认识缺漏

  长期以来,我们由于忽略了历史学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即社会教育功能,由此而导致了今日国民对国情和自我认识的严重不足与失误。我们甚至于连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具体包括哪些内容都人言人殊、模糊不清,以致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历史学教育都被整体忽略了。由此而大大阻碍了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认识上的一大失误。每当言及现在国民对历史的熟悉程度和社会上泛滥成灾的历史戏说剧,笔者总是忧心不已,感慨良多。

  社会教育功能是史学的两大传统功能之一(另一为借鉴功能),古人称之为“教化”功能。对于它的重要性,古往今来的中外史学家都曾有过不少的论述,像中国南宋郑樵、近代梁启超、章太炎,古希腊波里比阿、德国的黑格尔等都曾阐述过。不过,总的来说,传统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仅仅局限于伦理道德和爱国主义两方面,而且都是点到即止,没有专门系统的阐述。即使是在现代历史学中,有关著述也基本上集中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偶尔也有论述人生观、伦理观教育的。应当承认,用历史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仅仅把历史教育局限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则是对历史教育的一种误解。即使是在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上,我们的历史教育也存在着极大的缺漏和偏差,对其具体内涵的理解与论述也是不全面不系统的,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另文阐述。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在新时期里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对市场经济下史学社会教育功能的诠释

  在笔者看来,历史有血有肉,它既形象具体又生动有趣,它那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既能感人又能教化人,是进行社会教育独一无二的绝好材料。用历史,特别是用祖国的历史进行社会教育,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且其内容是相当广泛的,除了传统的爱国主义和伦理道德教育外,它更包括了民族自豪感、民族气节、民族与社会团结、国情、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建构和谐社会的到来,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第一,在民族自豪感教育方面,祖国辉煌的历史是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扬起奋发向上精神的根本所在。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仅此一点,就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我国历代名人辈出,成就非凡,贡献卓著。孔子是世界级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孔子的《论语》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正日益受到西方社会的重视。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都已被译成了数十种文本,影响遍及全世界。至于文化宝典和古迹遗存以及古代科技发明,那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与法比肩的。举世无双者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湖北擂鼓墩的战国曾侯乙墓编钟、敦煌莫高窟千佛洞、万里长城、浑天仪、水运仪像台、四大发明、圆周率、大衍求一术、《四库全书》《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凡此等等,不胜枚举。诚如毛泽东所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板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的历史是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帮助国民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生动具体和最具说服力的材料。用中华文明史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可以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知道我们祖辈先贤的光辉成就,从中领悟到尧舜亦人、催人奋进的自豪与感慨。中国搞建设求发展,目的是提高综合国力,扬我国家之威名,树我民族之雄风,这就需要利用中国的历史从根本上树立起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这一方面我们作了不少努力,但优秀的普及性读物如凤毛麟角,学者们更愿意从理论上而不是从历史事实上来阐述这个问题。

  第二,在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气节教育方面。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民族气节是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之一。对于历史学的这一传统功能,论者颇多,这里只做简单阐述。

  在所有学科中,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历史学一样容纳了那么多真实生动、感人肺腑的人物和事件。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为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奋斗、英勇捐躯的历史;一部中国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历史。锥刺股的苏秦、头悬梁的孙敬、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照书的车胤、映雪而读的孙康等这些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历史人物是我们效仿的榜样自不待说,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为了谋求国家的独立与富强,用自己的热血谱写出了一页页可歌可泣的壮烈爱国诗篇!战国的屈原、南宋的岳飞和文天祥、明末的袁崇焕和史可法等,及至近代,外国殖民主义侵略者强占我山河、屠杀中华儿女、盗劫我珍贵文物、践踏我文化遗产和古迹……值此国难当头之际,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与光大,有多少中国人用言行表明了自己的爱国之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魏源、虎门硝烟的林则徐、三元里英勇抗敌的人民群众、镇南关挺身陷阵的冯子材、黄海海战中英勇捐躯的丁汝昌和邓世昌、抗日英雄丘逢甲、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等等,毋庸赘述。丘逢甲的“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洲”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凄然壮烈诗篇,至今读来都让人油然而生一股爱国之情。正是历史上这些仁人志士和他们的壮烈爱国诗篇,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以两千一百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为代价赢来了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独立!这样的历史难道不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气节教育和振奋民族精神最生动最具体最感人的材料么?在这里,我们决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祖国的历史!忘记祖国的历史,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丢掉民族的精神,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何在?

  第三,在伦理教育方面,历史学一直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一个民族或国家是否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及其道德观念的强弱,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通过历史长河的潜移默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起来的。历史上那些注重个人修养、讲究社会公德、行为品格高尚的人物及其言行,在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不断弘扬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诵和效仿中,便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史学家都特别强调历史学的伦理教化作用。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注重文明礼貌和个人品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孔子的儒家学说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讲究严于律己,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仁、义、礼、爱。在调整人际关系的自律伦理上,倡导忠恕之道,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安邦治国的政治伦理上,主张以德治国,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要求治国者必须先正己、修身,礼贤下士,廉洁奉公,以民为贵,“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并把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融为一体,认为“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中庸》),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推而广之为“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人使众也”(《大学》),至使“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如此才能达到“安民”和稳定社会的目的。在为富做人伦理上,主张以正当手段合法致富,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坚持“见利思义”,并要求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等等,而且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领性学说“九经”:“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中庸》第二十章),以求完善理想人格……这些早已成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传统美德,是我们进行伦理教育、提高国民道德素质、确立良好社会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增强领导干部人民公仆意识的最好材料,也是市场经济时代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

  第四,在民族和社会团结教育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历史上,统一局面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就有利于民族的自然同化。事实上,不管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济建设还是在共同反抗民族和阶级压迫的斗争中,各民族之间都建立了利害与共、血肉相连的兄弟情谊。民族团结和友好合作成了中国历史的主流,从而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虽然中国历史上有过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宋辽夏金三个大动荡时期,但中华民族正好是在这三个时期经历了三次民族大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中华各族先民更是为我们树立了无数的榜样。单说清代,就有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平定内乱、土尔扈特人民重返祖国、左宗棠抗击沙俄侵略者,等等。正是由于各民族人民长期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才创造了祖国如此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绚丽多姿的文化。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上之所以能够持续五千年而连绵不衰、从未中断,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之所以能够战胜一次又一次外来文化的挑战和武力侵扰,最终赢得了在世界东方的崇高地位,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靠的就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奋斗中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而表现出的强大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荣辱与共的团结拼搏精神。特别是各族人民在经过近代百余年共同浴血奋战、力挽民族危亡历史的洗礼之后,这根维系各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已经变得非常坚韧了。诚如近代史学家邓之诚所言:“二千年来,外患未尝一日或息,轩黄胄裔,危而复安,弱而能存,灭而再兴者何?莫非由群力群策得来。其艰难经历,非史事何由征之。故欲知先民缔造之迹,莫如读史。”在此,历史事实也一再表明,何时中华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社会就会发展得快,如汉唐盛世、两次国共合作等时期;何时闹分裂战争,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停滞不前,如三国混战、南北朝分裂、安史之乱、北洋军阀混战等时期。所以,祖国的历史又是进行团结和统一教育、培养团结一致奋斗精神的生动材料。

  第五,在国情教育方面,历史学可以帮助国民认识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国策制定的历史依据与现实基础。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基本情况。历史学之所以能够认识国情,是因为国情包括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两大部分,而且,现实条件实际上只是历史条件的延续,我们对国情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历史的认识。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历史学与国情认识》一文中已经有过比较详细的论述。所以,只有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写出了有利于国情认识的史学作品,国策的制订才有据可依,国情教育才有籍可凭。比如,为什么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经济建设和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史学家就应该向国民说明,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具体的历史特点,是以中国历史为依据、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概括出来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一是中国有几千年来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传统,凡是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扎根,就必须同中国的固有文化相容,这叫因国制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根据自己的国情特点施行不同的政策,这就是特色,中国必须依据自己的历史特点走自己的路。二是中国近代百年救国史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或别的什么道路行不通,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三是建国之初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世界上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所以,在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绝对行不通的。再如,为什么要把我国现阶段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很久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发展水平既不高也不平衡、经济不发达和科技文化教育落后的状态之下。这种状态是历史的延续,是现实的反映,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也即国情。又如,为什么不少边远落后地区的老百姓不懂得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呢?因为当地老百姓还普遍地停留在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生产不发达人多好办事的传统宗法家族观念里,所以要想让当地老百姓明白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必须首先把他们从宗法家族传统的束缚中解救出来!像这些基本的国情国策,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启示,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中国历史运动的连续不止性和中国历史传统的相对稳定性对中国当代社会的限定与制约。只有让国民对这种国情有了

  比较明晰的认识之后,我们的各项决策才能顺利实施,市场经济的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第六,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商周的甲骨、青铜文化到春秋战国的百家思想,从大一统的秦汉文化到魏晋玄学,从中外交融的隋唐文化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宋元理学,从明清的启蒙思想到观念大更新的近代文化;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从《诗经》《楚辞》到明清小说,从《左传》《史记》到《文史通义》、从《禹贡》到《皇舆全图》,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从《齐民要术》到《农桑辑要》再到《天工开物》,从《九章算术》到《算经十书》再到《测圆海镜》,从《甘石星经》到《授时历》,从《考工记》到《梦溪笔谈》,从《北堂书钞》到《古今图书集成》,等等,无不饱含着中国先民杰出的才能和聪颖的智慧,显示出中国历史内涵的丰富多彩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对国民进行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中国人学习专业知识,必须先打好人文知识基础,这基础就是传统文化。通过对历史学文化教育功能的实施,既可提高国民文化、精神和科学素质,又可帮助国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人文之正确判断标准,引导国民自觉地吸取历史的智慧,高瞻远瞩,鉴往察来,以史观我,认识并完善自身,更可以帮助国民从祖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领悟到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民族精神。

  以上六个要点便是笔者对新时期历史学所应具有的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的解释。换句话说,这六个方面就是用历史学所包含的内容在新时期对国民进行社会教育时所能够达到的具体目的。然而,在以上的各个方面我们到底做得怎样了?由于误解和认识上的缺漏等种种原因,现状令人堪忧。

  三、在新时期重视并加强历史教育的理由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巨大的,在市场经济时代历史学不能丢。对在新中国的舒适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这位孔方兄的怀抱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进行历史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为什么呢?至少可以列出七大理由。一是我们这代人没有经过亡国的惨痛,就算要爱国,如果不懂历史,也不知从何爱起。二是在当今市场经济下,为富不仁、见利忘义、弄虚作假、行贿受贿、以权谋私、公款吃喝、坑蒙拐骗、嫖娼赌博等等不道德行为和腐败现象充斥其中,物欲横流,腐风滋炽,人情冷漠,传统文化沉沦,国民与干部的整体伦理素质正在不断地下降,社会风气正在被严重污染。三是国民对国情国策不甚了了,在市场竞争和其他工作中处处受到历史的制约和束缚,致使损失惨重。四是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历史意识、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和奉献精神正在不断地淡化。五是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和人文、科学素质更是让人忧心,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封建迷信严重、虐待动物、破坏生态环境、对邪教歪理学说识不破等等,都跟人文与科学素质不高、缺乏是非判断能力有关。六是世界很不平衡。七是中国还不够强大。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更应懂得包括那段血泪斑斑、惨绝人寰的近代史在内的中国历史,从中了解国情、汲取养分,找到中国落后的历史根源,领悟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树立起高尚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良好的道德观念,建立起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自信心,为市场经济建设、为祖国的经济腾飞和繁荣富强、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尽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尽的最大责任。在这里,我们没有理由开口闭口抱怨中国落后,说西方比中国好,也没有理由躺在孔方兄的怀抱里贪图享受,更没有理由抱怨历史学无用。

  国耻遗址圆明园又遭破坏,历史的耻辱被人为地抹去,既砍伤了历史,更砍折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将来子孙后代对那段外国殖民主义者奴役中国的历史,就只能去纸上凭吊或全靠想象了。曾几何时,国耻日“九・一八”成了吉祥日“我要发”,文物盗卖猖獗,以日本侵略战舰为模型的玩具、游戏二战史实的日本游戏软件、皇军帽、德国纳粹勋章等都成了商品而堂而皇之地在出售。更有甚者,刘文彩、西门庆、潘金莲、黄金荣、湘西土匪这些遗臭万年的历史垃圾居然也成了商业“题材”!就连思想、文化、艺术乃至史学界也是“钱”字当头,历史人物的籍贯和活动、革命烈士的性别和经历、庄严的革命歌曲等等,可以随意改变或捏造,以致以讹传讹,信以为真;至于历史戏说、宫闱轶事、鬼神术数、封建迷信、乱改成语这类的小说、影视剧和广告,更是比比皆然,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误导力量。什么职业道德和策略,什么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什么历史良知和是非,什么社会责任,什么历史尊严和民族精神,全然没有了,剩下的就一个“钱”字!也难怪青少年一代对历史茫然无知,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谁重视历史教育?在成人、函授、自学乃至普通高等教育中,绝大多数专业连中华文明史、中国文化课的影子都没有!再加上社会的误导,还有几个青少年知道“林则徐是什么人,他为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呢?所以只好问“林则徐唱过什么歌,拍过什么影视片”了。当有演员穿日本海军军旗服做封面广告的时候,当许多理工科博士除了自己的专业对别的一无所知的时候,当《三星堆文化大猜想》这种把中国人种归为耶稣后代的书居然也出版了的时候……难道就跟我们的教育没有关系吗?所有这些,既是市场经济下思想文化的贫困,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坠落,更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缺憾。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正规历史教育,否则,任由历史糟粕继续泛滥,任由学史无用论和史学无用论继续泛滥,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你不学历史就不懂祖国是个什么样子,那就无异于忘了自己的祖宗、背叛了自己的祖国。近代西方一些殖民主义者之所以要宣扬“中国人种西来说”,就是想达到让中国人忘掉自己的历史和祖宗、服从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目的。近年一些日本政界和商界要人竭力粉饰侵华战争、修改历史教科书中的二战史及游戏二战史实,其目的也是想让世人和后代忘掉日本军国主义者那段惨绝人寰的侵华史。而历史的垃圾和糟粕的继续泛滥则只会比不懂历史更糟糕,它不仅是对自己祖宗和祖国的背叛,更是对祖宗和祖国的践踏,既不利于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自我认识,也不利于当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将遗害无穷。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发展市场经济、建构和谐社会,不仅不能忽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而且还要加强,国人也应更自觉地去学习历史。否则,当历史虚无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四、结语

  历史学所从事的研究和价值判断,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有机结合,其生动具体性和说服感染力等优越性,为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用历史学来进行社会教育,在帮助国民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国情国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净化心灵、注重伦理道德、增进团结、振奋精神、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形成健康心态、促进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此,社会和学校学史无用论的流行、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历史意识的淡化以及充斥于社会各个角落的历史垃圾和糟粕的泛滥,都是危险的。所以,真诚希望全社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扶植历史学学科的建设,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历史学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来;也希望我们史学工作者能更多地面对现实,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更希望国人在忙于经济建设时别忘了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养分。章太炎说:“鄙人提倡读史之志,本为忧患而作。顷世学校授课,于史最疏,学者讳其伧陋,转作妄谈,以史为不足读,其祸遂中于国家。”此言极是,谨此作结。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社育的论文”

有关社会教育的论文

社会教育作为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日趋凸显。纵观我国教育的历史,社会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社会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会教育的论文篇一 《社会教育的历史考察》 摘 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有关基本教育理论的论文
    有关基本教育理论的论文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作为基础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从当初的贫乏发展到今天繁荣,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 有关小学法制教育的论文
    有关小学法制教育的论文

    小学法制教育问题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育机构能否培养并向社会输送对国家、民族发展有用的合格公民,所以,小学法制教育的得失从某

  • 有关小学科学教育的论文
    有关小学科学教育的论文

    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但是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科学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 小学数学教育实践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实践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

288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