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学论文(2)
音乐教育学论文
音乐教育学论文篇二
《浅析音乐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音乐教师应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开展富有创造力的有效教学,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让学生欣赏感受音乐,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关键词:音乐教育; 欣赏感受; 创造力培养
多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在长期的探索和改革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原有的口传心授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片面强调知识的传递作用,忽视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与发展的旧观念被打破。音乐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音乐创作的积极性,这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创造教育首先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如何培养创造力,目前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认为当人们受到严格的限制和要求时,创造力会得到最好的培养。证明这一点我们不难找到根据。巴赫幼年时,他所受到的音乐教育有一部分是抄写乐谱,而这类工作当属人间事务中创造性最低之列了。在赞助制度下,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常是受命创造的。奥尔夫教学法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是要求创造性在高度严密的组织结构中渐进。在初期阶段,它只给学生一定数量的音高、节奏,然后逐渐允许学生在较大的范围内获得更高的创作自由。历史上确实不乏伟大天才征服了巨大干扰创造出不朽作品的例子。由此可见,限制和要求比其他境遇更能迫使人们去投身伟大的创造。另一种看法是:对创作天才给以鼓励和自由也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方式,通常人们认为它是最好的方式。许多杰出的作曲家是受到父母的鼓励和鞭策投身音乐的。很多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大脑有个“表扬中枢”,当人的大脑接收到表扬、鼓励信息的时候就会高兴,就能更有激情投入到他所喜爱的活动,并迸发出创造灵感。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予以鼓励,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二、其次,要开展富有创造力的有效教学
旧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总是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发声练习,教唱新歌,复习旧歌,布置课后练习。死板的模式导致教学僵化,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跟着老师范唱机械模仿,学习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调动。学生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怎么还谈得上创造力的培养?音乐课堂教学的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拘一格的。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可以是一场有趣的游戏,可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欣赏会,也可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乐队排练。总之,一堂音乐课只有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才能体现“寓教于乐”,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培养。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寻求借鉴现代教学成果,适时引进当代国外有影响的音乐教育模式、教学法。它不仅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而且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和经验。诸如:德国的卡尔・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元素性教育观点,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瑞士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学对音乐本源――律动节奏的开发、运用,日本的铃木教学及美国综合音乐感教育思想等,都闪烁着人类音乐教育中的创造性教学实践的光辉,但是对于这些方法我们绝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应结合我国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现实情况灵活运用。
创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发掘大多数学生的创造力。当前,音乐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创造性地工作,不能照本宣科,因循守旧,要给学生以创造性启示和创造思维训练。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创造性地学习。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观察、操作和思索与实践活动机会,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应用现代化的视听、电化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加强演示实践,开拓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除了通过学生演示学具,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乐理、和声、乐器演奏的练习、节奏的训练等等,使学生弄清其关系,找出解题思路,此外还要加强学生音乐欣赏和艺术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只有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才能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并转化为创造力。
三、欣赏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用音乐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使学生的感情真真实实地表现出来。根据音乐的情绪,用舞蹈、表情、身体动作自主表现音乐,这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欣赏《四只小天鹅》舞曲时,老师先简单介绍作者柴可夫斯基的简历和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剧情,要求学生记住音乐主题,根据乐曲情绪进行联想。学生想象到自己是只小天鹅,在明月当空,湖水如镜,绿草如茵的美景中尽情地跳舞歌唱。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音乐的表现,并进行二度创作,使其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展示。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音乐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器乐教学以及唱歌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将音乐创造意识贯穿其中。如在教唱《勇敢的鄂伦春》时,让学生体验“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在唱《送别》这首歌的前两句时告诉学生这是变化重复的作曲手法;在器乐教学时,教师可弹奏几句,让学生用变化旋律前半部或后半部的方法接下句,并告诉他们这是“同尾换头”或“同头换尾”的旋律发展手法等等。这样的教学,既可以避免单纯训练的枯燥无味,又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作者简介:
周君,江苏省宿迁中学。
看过“音乐教育学论文”的人还看了:
2.音乐教育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