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相关论文(2)
信息技术教育相关论文篇二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摘 要: 在其它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还停留在辅助教学工具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课堂演示,将黑板电子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还没有达到开展基于网络环境、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没有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工具,课程整合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把信息技术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这三个阶段的内容、特点、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计算机教育 信息素养
转变教学观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去并加以整合,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会带来许多新课题,需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用研究成果引导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只有课程全面整合,才能让全体学科教师都参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到今天已有60年的历史,从1969年的ARPANET到目前的国际互联网已有30多年的历史,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这不算长的历史中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最初研制计算机和设计网络都是出于军事目的,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是从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开始的。
按照华南师范大学徐晓东博士的观点,从计算机技术教育到今天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计算机教育时代、计算机素养时代和信息素养时代。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这三个阶段的内容、特点、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第一代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时代
第一代信息技术教育主要以计算机技术教育为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数学专业、物理专业、地理专业的大学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也开始在中小学尝试计算机技术教育。1982年,教育部作出决定:在清华、北大和北师大等五所大学的附属中学开设主要讲授BASIC语言的计算机选修课,开始了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并高瞻远瞩地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使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这一时期,计算机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结构和程序设计、算法语言、文件处理等,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上,课程内容主要设定在程序设计上,程序设计语言主要是BASIC语言、LOGO语言,教学的形式主要是兴趣小组。
按照尹尔肖夫的倡导,这一时期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是具有计算机素养,核心是程序设计能力,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强调利用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理想的结果应当是学生可以通过程序设计的学习学会利用算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第二代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素养时代
90年代初,随着图形化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MacOS等)的成熟,计算机教学内容的重心转向学习这些图形化的操作系统和工具软件的使用,直接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基础,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列表计算,数据库、计算机绘画、计算机通讯等应用软件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增多,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使人们深切感受到计算机被普遍应用的可能,于是开始重新审视计算机的定位及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明显的变化是课程目标中明确了计算机的工具性定位,强调计算机应用。教学内容则相应转向了关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以及常用软件的学习。
按照课程目标的规定这一时期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已经涉及到以计算机为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妨称之为计算机素养,其核心是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第三代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时代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分化为二个分支: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和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也正步入信息化社会。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0)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的出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通俗地讲就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组成。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第三代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为解决问题、建立计划、进行表现等的手段,并重视灵活运用这一手段从事分析、综合、创作、展示等活动。
这一时期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是具备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也就是信息时代的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作为应用技术,要与其他课程整合,渗透到其他课程中去。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要使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真正的教育教学工具,而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是“现代化教学”而使用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时间里,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将占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12.
[2]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3]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看过“信息技术教育相关论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