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自考教育学相关论文

自考教育学相关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自考教育学相关论文

  高教自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需要同高职高专教育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互相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互相沟通、协调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自考教育学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考教育学相关论文篇一

  《高教自考与高职高专教育相沟通的定位研究》

  摘 要:高教自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需要同高职高专教育进行有效的沟通,本文将两者沟通定位于共同的培养目标和“应用性、职业性”的人才培养规格及其课程设置,并对两者沟通的几种形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两者实现沟通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自考;高职高专;定位;沟通;质量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已成为构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体的主要部分,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单靠现有的普通高校难以完成。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急需的是生产第一线应用型、操作型、管理型人才,是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完全依靠普通高校培养是不现实的,它需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进行规模有“补偿型”的扩张,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高质量、现实的人才资源,这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指出:要努力建立符合国情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互相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互相沟通、协调发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体系是一个整体。根据计划的精神,我们国家应逐步建立一个全国性统一的、与我国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以高等专科教育为骨干的、普通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交叉沟通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二、沟通的定位标准

  实现自考教育形式(本科)与高职教育形式(专科)的沟通,首先需要进行培养目标、方向和培养要求上的定位,只有目标明确,合理定位,二者之间的沟通才能成为现实。任何一种教育活动的实施和开展,都必须服从于一定的教育培养目标,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构建。

  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就成为两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起点,为方便比较,本文选择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两者具有以下特征: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专业培养方向的显著特点是“职业性、技能性”,二者都非常重视教育对象的“技能”培养,从而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即突出“职业性”。

  (二)专业培养方向要求的相近性

  高职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科)的专业培养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对于高职人才来说,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将来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岗位变革的始发点。

  自学考试“模具设计与制造”(独立本科)的专业培养要求是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者在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方面具有相近性。但自学考试本科教育培养要求方面突出表现为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和完整性,以及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所掌握技术进行探索性的思考、研究、实验、总结、改进的综合性研发能力的人才;高职教育(专科)的专业培养要求则表现为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智能型操作人才等。

  (三)专业培养层次的差别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比较明确集中。由于实行统一高考,学业水平与知识结构较为平整,差异不大,入学前的学习经历也基本相同,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能在同一水平上进行专业技术教育,使其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灵活性,这表现在所有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报名参加考试,其教育对象在年龄、原有学业水平和入学前学习与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差异程度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大。

  因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培养目标是以高等专科、本科教育为参照的一个宽泛的目标体系,强调培养能掌握比较完整的理论知识进行职业性、技能性、研发性的人才。

  三、两者沟通的几种主要形式探索

  (一)合理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目标全面接轨

  解决自考、高职接轨,首先应解决好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的接轨,这是自考、高职衔接的灵魂,衔接的途径是应职岗位群。自学考试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职业素质为主,面向专职人员教育和开展继续教育为主体,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领域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无论自考与高职都应严格按不同岗位规格设置培养目标,高职围绕目标组织教学,自考围绕培养目标组织助学。

  (二)统编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全面沟通

  课程设置沟通的途径是专业教学计划,这是自考、高职课程衔接的骨架,普通高等院校联合省自考相互合作,可以根据地区实际,组织各学科专家统编各类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应由“两类三块”构成,并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用性”特点,两类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块为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同一专业的自考与高职教学计划,每块的课程选择原则是“够用、实用”,而且应避免雷同设置。

  (三)构建“平台+模块”课程,增强课程的灵活性

  首先,将每门课程分解设计成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知识模块、能力模块,构建模块式目标体系,模块式教学大纲。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会相同,同一学科针对不同对象的受教育者,教学目标也会有区别,两者课程目标在有的专业可以有所差异,并且与普通高等教育有严格区别。

  其次,以目标模块为基础,根据不同培养规格选取必要的课程组合成若干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实验实训课模块、毕业论文模块、毕业设计模块等。每一专业要有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各模块的课程群学分相等,实现模块化和多模块的结构设计,体现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发展方向趋势,体现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

  再次,将若干课程模块科学设计成三个层次不同但又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平台。其中公共基础平台包括:“两课”等,实施分层次教学;学科基础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主干课程、跨学科基础课程等;专业课平台包括专业课程、专业实验实习课程等。三个平台相互沟通组合成必修课类,而专业方向课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群则构成选修课类,由此形成一个综合的“平台+模块”课程总体结构体系,体现出“宽口径、多层次、多模块”的原则,增强课程灵活性、适用性和实践性,避免教学目标的重复。

  (四)实施学分制管理,课程考核全面沟通

  考核评价的沟通是课程衔接表现的一个方面,衔接途径可采用学分制的设定与转换。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要行文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的学分标准及不同学历层级的学分标准,不同学历对应不同学分总数。让学科学分成为在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相互认可的“护照”。

  这里的“学分互认”是指高职院校对省级自考机构确定的部分专业课程,按要求自行组织教学和考试,其考试成绩(学分)省自考委认可。实行学分制的普通高校在籍普通、成人本科生,在校期间主修的课程与自学考试本科专业中名称相同、学分等于或高于的课程,在自学考试中可免考并认定学分;在籍专科生,在校期间主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与自学考试专业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名称相同、学分等于或高于的课程,在自学考试中可免考并认可学分。自考本科考生可到学分制高校选修同层次、同专业的相同课程且取得等于或高于自学考试本科专业相同课程学分的,省自考办承认其课程合格成绩及相应学分。同时,在校生参加自学考试而获得的单科成绩(学分)如与普通高职课程的名称、学分完全一致,经学校审核认可后,该门课程应予以免修。

  (五)构建国家职业资格体系,职业技能全面对接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证书自学考试相衔接提供了理论依据。

  职业技能是实践教学的目标,职业能力的对接也是自考、高职课程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途径是实训大纲,评价表现为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全过程应以专业岗位能力为中心,以科学性、应用性、先进性为指导思想,进行整体优化,设置实训教学模块、技能模块,形成职业的专项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外语、计算机及各门专业课程应根据自考与高职能力规格培养的不同分别编写相应的实训大纲,两者不能重复但应相互对接,使学生的能力、技术培训逐级提高。同时,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应根据产业结构的改革、深化、升级,对不同就业岗位群设置各类不同等级的职业技术资格证,构建一种内容清楚、层级合理的国家资格体系。行业部门应积极协同,加强对职业资格的考试、考核、认定和管理,使职业资格证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和重视,这样在职业教育体系内自考、高职课程教学的灵活转换与衔接才会成为可能。

  四、两者沟通的质量保障

  (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

  一是办学条件。举办应用型专业要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如果缺乏设施、师资、资源、服务等基本条件,保证质量就很难做到。

  二是教学组织与服务。教学组织与服务在应用型专业教育中尤其重要,自学考试是一种“宽进严出”的开放教育形式,对开放性不能机械地理解,它不仅仅是没有入学门槛、考生通过自学只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实际上,宽进严出的大量工作仍然贯穿在学习过程之中。不过,这个过程主要由考生自主完成,缺乏中间系统的、有组织的教育教学环节,这也是自学考试的一大缺憾。开展自学考试应用型专业教育并实施全面的教学辅导,就是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所以,应用型专业教育教学组织与服务必须跟上,方能保证质量。

  三是办学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可以成立专门负责自考与高职相沟通的省自考办领导的“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沟通与协调,包括专业课程的开设、课程计划的统一和制订、考试和命题的组织,并在某一类应用性专业上展开试点。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开设应用型专业教育是一种比较适合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形式,其管理是一个严格的可控系统,必须坚持严格规范的教育考试制度,对每个环节进行评估和督导,以保证教学和考试质量。尤其是在基层开设应用型专业教育教学班,教学与管理一定要加强,不能撒手不管。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管理和有效的监控措施,很难保证质量。

  四是考风考纪。质量是自学考试的生命线,是自学考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考风考纪是保证自学考试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应用型专业教育教学相适应的支持服务必须到位

  一方面,要以基层实力雄厚的中等专业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进行;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地市级自学考试辅导大学(学院)的步伐,以便承担起应用型专业教育教学工作。除此之外,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宜开展应用型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和相应的支持服务。要强调比较完善的支持服务,目的是使考生达到较好的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建立考试管理的质量评估体系,实现考试的信息化管理

  1.建立相应的自考与高职相沟通的质量评价机制,把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放在第一位,继续加强考点建设,推进“示范考点”、“优秀考点”的评比活动,建立考点考核评估制度,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共建电子监控标准化考点。

  2.加速考试管理的信息化。加速高教自考电子化、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高教自考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时也方便考生实施网上报考,要促进自考质量管理与国际标准化管理接轨,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M].考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主办,2006,(4).

  [2]娄锐,蔺增洁.构建(二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平台的实施方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3]黄秋明等.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4]马尚玮,马元让.对自学考试应用型专业教育办学条件、质量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考教育学相关论文

2744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