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校园文化的自考教育论文(2)
有关校园文化的自考教育论文
有关校园文化的自考教育论文篇二
《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摘 要] 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提高自考生的综合素质,在自学考试中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自考;校园文化;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的力量,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决定性要素,而且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自学考试要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重要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提高自考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在自学考试中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需要积极研究并加以认真解决的问题,这应该成为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选择
笔者认为,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教育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学考试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道德育人,重视人文的传统。德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我国历来重视以德育人,以德化人的人文传统。从孔子开始就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刑”和“政”只能使人们表面上顺从而不敢做,只有以“德”和“礼”才能真正使人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使社会更加安定。后来的孟子又把德育加以发展。他提出“仁政”学说,并把“性善说”作为其仁政的哲学基础,要求统治者做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为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中国历代教育家对道德教育的重视,虽然主观上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但客观上却使人能够重视品德,逐渐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德主教的教育观。
1.要以传统文化中仁爱为基础实施道德教育。仁爱的德育思想主要是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中出现的很多争斗、不公都是因为缺乏仁爱造成的,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彼此之间缺乏同情心。所以,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将“爱人”作为正确处理人伦关系的主要手段和最高道德原则。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则是明确要求人们要以孝、以德为先,在能够“亲仁”的基础上,如有余力,才去学文化。在具体的实践中,孔子坚持“一贯”和“忠恕”。“一贯”就是要坚持做,持之以恒,“忠”就是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恕”就是不做对别人有害的事。自己不愿意做或不接受的东西,就不要施加给别人,这是爱人的基础。自己想要得到的,也要为别人谋之,这是爱人的高层次要求。所以,“仁爱”的思想体现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即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不加害他人。只有做到“仁爱”,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人与人之间才能互相宽恕,社会才会和谐。在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培养考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作为最根本的道德要求。考生只有具备这些道德素质,才可能成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合格人才。
2.要以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作为培养考生实现人生目标的精神动力。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为了生存,先辈们要同自然界斗争;为了发展,要同当权者斗争。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祖先们同自然同社会斗争的历史。早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它以天道的昼夜不懈,周而复始,来鼓励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积极有为。孟子则以更加具体的语言来号召人们应不畏逆境,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认为无论在乱世还是在太平盛世,都需要自强不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也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几千年来这种精神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国人的血液中,深深地影响着、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中华儿女不断地奋发图强。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为了抵御外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出坚强不息、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也是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我们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加需要发扬的精神。自考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够进入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校园,只能选择门槛较低的自学考试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台阶。这也就决定了其从选择自考的那一刻起,就在不屈地向命运作斗争。他们没有因为未能上大学而自怨自艾,而是以自学考试这一方式,继续自己的梦想。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在他们身上很好地展示了出来。因此,创造一切条件鼓励考生自强不息,应该成为在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方面。
3.要以重义轻利为切入点,培养考生正确的人生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早期发展中,就出现了“义利之辨”的讨论。“义”代表了仁义道德,“利”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物质利益。利义之争即是考验人们对精神追求与追逐物质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所作的抉择。极端者,可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也可以“舍身以取义”。但纵观我国漫长的发展历史,“舍生取义”始终是人们的崇高追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主张“见利思义”,“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要求人们在追逐利益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义”,即自己取利的行为是否是道义的。人们通常认为我国古代的义利观,仅仅注重人的精神道德提升而忽视或压制人的物质利益。其实,古代儒家思想中并未完全否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相反,在符合道义的范围内,还积极提倡对于财富的追求。例如宋朝的叶适就认为,谋利而不自私其利,便是仁义。他为当时社会提出了当现实中义利关系问题相互矛盾时的解决方案。在新时期,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成为我们主要社会经济形态的背景下,求利欲望、“金钱至上”的思想大量涌现在人们的意识中。大部分自考生身处社会,各种思想都随时有可能进入他们的头脑,因此,自学考试校园文化建设,要针对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地在考生中进行义利观教育,使之成为对考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义为重”的义利观对由利益欲、享受欲急剧膨胀造成的道德滑坡、人格丢失等一些丑恶、阴暗、卑鄙的社会现象无疑是一剂良方。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学考试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而且可以促进自学考试沿着健康方向发展。因此应该做到:第一,在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相互冲突的情况下,要顾全大局。第二,对物质利益的获取要在社会道义和规范的约束下有秩序地进行。第三,要把从社会来的财富,再反馈到社会中去。这些观点对于今天抵制利己主义思潮,净化社会风气,提升全民道德水平,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实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考理念。中国古代虽然还无法通过物质生产的高速发展和技术的快速进步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但是我们的祖先已经有了初步的和谐思想,即不向自然界永无休止地去索取,追求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说明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只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把人置于从属自然界“天”的地位来考察,要求人们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无视自然而为所欲为。我们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强化对“天人合一”的科学认识,接受这份宝贵的遗产,并加以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孟子的“仁民而爱物”之说,“仁民”是人本思想,“爱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爱物”而不弃人本,解决生态问题应继承这一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后来开始渐渐转移到对人性的关怀和生命的关注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哲学的内在本质特点。自学考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应该树立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在广大考生中倡导人文关怀思想,使广大考生在专业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其人性、人格也得到健康发展,使其能够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和睦共处,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自考生大部分处于工作岗位,他们比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更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也比校园中的大学生更深刻地影响社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考生所受教育的内容更能直接地体现我国这一传统的宝贵财富。
5.全面发展,培养造就适应现代社会的全面人才。在我国很早就有“六艺”之说,要求学者掌握礼、乐、射、御、书、数,使一个人具有多方面才能,以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就是指君子应具备多种才能,而不能像一个器物一样,只有一方面作用。据史书记载,孔子本人就精通六艺。在后来考试的发展中,大多时候也比较好地遵循了这一优良传统。例如唐代,科举考试发展到较高程度后,也并不是惟考是举,而还要经过吏部的铨试。所谓“铨试”,主要指身、言、书、判。即要求考生体貌丰伟,言辞辩正,楷法遒美,文理优长。只有四者都达到,才可以中选授官。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人只会读死书,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前途的。我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能够“斗酒诗百篇”,也能够“十步杀一人”,可见其才能的多方面。宋朝苏轼,不但诗词文章作的好,书法也十分精通,被列为“宋四家”之首,同时还精通音乐,甚至美食,传世的“东坡肉”据说就是他创制的。只是随着后来封建社会的没落、僵化,进入明清,以八股取士的陋习,使我国的优良传统几近断绝,令人扼腕叹息。但这只可视作一股逆流,因为即便这个时代,也出现了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具有独立人格全面发展的学者和思想家。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知识一方面更加细致深入,一方面向全面综合发展。但总体来讲,越来越要求人们具备综合全面的能力。各种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出时代和国家建设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趋势。一个人如果仅局限于自己本专业,就很难取得重大成就。自考生由于学习形式的特殊性,评价制度的单一性,很容易出现惟分数是举,从而影响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自考校园文化就要在这方面予以弥补。从我国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使考生全面学习现代化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6.重视自我修养。从《大学》中的“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开始,我国古代教育无不重视一个人的自我修养,要求人做到“内圣外王”,实际上也就是要求人们将自我的高尚修养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精神物质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孔子特别强调“信”,即人与人间由于自我修养的提高,从而建立的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他甚至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并举例说“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道他怎么与人相处,可见他把“信”作为立身之本了。他要求人们加强自我修养,从正反两面要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其强调只有自身的修养达到一定程度,做得较为完善了,才可以做到不令而行,使管理、制度自然而然地得以发挥最好的作用。在自我修养中,他着重从“文”和“礼”加以强调,即以知识和礼节作为修养的途径。例如他说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重视自我修养,在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尤其需要加以重视。因为大多数自考生没有身处校园,没有老师的管教,没有校园制度的约束,而社会各种纷繁复杂的观念又不断充斥他们的耳目。因此,自考校园文化尤其要担负起这一重任。
二、自学考试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参照普通高校的办学理念,自学考试从教育理念、学科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等各个环节上,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它既是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自考中的地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自考质量的必然要求。为此,笔者认为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教育应采取以下主要方式:
1.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隐性课程改革和建设
除已经开设的代表传统文化的课程外,应广开思路,挖掘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和学科门类,适当增设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学科,使自学考试最大限度地涵盖中华文化的经典内容和领域;仿照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适当增加理工类自考课程中人文类科目。我们现有自考课程中,文史类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较为理想,而理工类课程缺少人文科目,或者说对传统文化中人文类内容重视不够,这在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待加强。自学考试管理机构应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专业教育、思想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强化民族传统文化人文教育的全方位渗透,提高考生的人文素质底蕴。在此基础上,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学时、学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激励主考学校和教师在教材的编写、考生的辅导时更关注传统文化专业理论的学习以及辅导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将考生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情况纳入结业、毕业考评范畴,从而提高自考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在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虽然自学考试不像普通全日制高校那样,可以借助学校有形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但自学考试在隐形课程建设方面有自己的优势。自考管理部门可以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让考生开展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有益活动,逐步形成具有自考特色的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等。考生还可以根据自身优势,以网络、电影、电视、广播、报纸、墙报、展板、各种刊物等传媒为平台,宣传讲解文化知识,交流学习经验,通过讲、学、得的有机统一,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学习者与教育者相互交流,教学相长,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首先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古人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贾岛因为“推”“敲”的一字之辨而拜师,可见古人对拜师学习的重视程度。自考生没有固定学习时间,也没有固定学习场地,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这对立志成才的考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锻炼学习本领的机会。要把握这样的机会,考生应广开思路,寻求有效学习途径,而拜师不失为有效的方法。所拜对象,可能是主考学校专业课教师,也可能是其他领域内学有成就的人。作为师长,他们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知之在先,知之较多,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有效方法把教育内容传授给考生,同时教师通过自己言传身教,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内容,向考生传授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提高考生传统文化修养、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的同时,提高考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此外,自学考试中广大考生不可能像普通高校学生那样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但从本质上说,自学考试也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构成的统一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是辅导老师,也可能只是教材。考生通过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在自己学习教材的过程中,都会有所心得,他们可以将这些感悟反馈给老师,或是自己思考处理。现代通信手段可以成为我们学习交流的好帮手,借助于网络、电话、报纸等方式,考生可以很方便地和学校、和辅导老师交流,以实现获得更多知识和检验知识的目的。同时,主考学校可以尝试定期开设培训班的形式,为考生创造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这样,不但提高了考生的学习效率,也可能为自考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全新思路。
其次是考生之间的交流。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奠定了我国古代重视交流学习的优良传统。《学记》中也说:“相观而善之谓摩”,即学生要在一起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古代读书人每逢节日,或其他特殊日子,多喜欢在一起吟诗作对,相互问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这个作用是死读书万万做不到的。一个人的活动范围、见识都是有限的,而穷尽所有的书籍更是不可能,这就需要在交流的过程中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没有的知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朋友交流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尤其是这样,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据有关统计显示,现代知识每五年几乎都要更新一次。所以,与人交流获取新知就显得尤为重要。自考生大都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交流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但也并非是不可能。主考学校可以定期组织适当规模的读书会,向考生推荐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名著,可以定期举办座谈讨论,调动每位考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积极性,可以举办学术讨论,开展一些学习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评奖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这些活动,培养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为考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动力支持。
3.创造实践机会,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学习和掌握
古人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遍读宫中藏书,又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著名旅游家徐霞客,自幼“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积累下丰富的地理学知识,后来又“不避风雨,不惮虎狼”,广泛考查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世界上热带、亚热带岩溶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完全的地区,终于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是世界上关于岩溶地貌记载的最早文献。从我们现阶段教育目的来讲,学习书本知识和增强实践能力,无论是哪种学习方法,其落脚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增进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用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为达此目的,尤其应该重视实践。其一,在学习传统文化导向上要整体设计、逐渐渗透,充分借助所考学科学习传统文化主渠道作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同时,考生还应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去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以本地人文资源为依托,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并根据学科内容的实际,有计划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在实践中触摸活生生的传统文化。其三,考生应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节日、体育等活动中去,学习和了解民族传统的文化内涵,培养自己热爱故土、热爱民族、热爱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其四,有条件的考生要依托各种社团,积极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把学科知识与实际活动联系起来进行互动、互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既丰富了人类文明,也为民族、国家和社会积累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是自学考试校园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在新形势下,自学考试校园文化建设要挖掘、传播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推动自学考试服务于民族发展、国家强盛、社会进步之动力,从而使自学考试校园文化成为内涵不断丰富、制度更加完善的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罗金远.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与学习型社会[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2004,(04).
[2]康乃美,谭强.在自学考试中实施教育创新工程[J].教育评论,2000,(02).
[3]刘振田.从继续教育看自学考试的发展前景[J].考试与招生,1999,(11).
有关校园文化的自考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3.校园文化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