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论文(2)
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论文篇二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摘 要:中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其思想受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其价值取向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来统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其核心和精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思想教育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当代中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正处于波动期,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如何提升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成为全体施教者面临的共同课题。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走进教材,迈向课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包含的思想观念、礼仪制度、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丰富的内容,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因此,我们对中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应该要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首位。它是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养分,也是中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源泉。就如何从传统文化教育入手,提升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提升教师队伍素养
师者重在传道。特别是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教师必须用自身文化魅力和道德艺术水准来影响感染学生。率先垂范,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一是在学习方面,教师应以《论语》《道德经》《古文观止》《中华传统散文精选》等经典名著为主,从中汲取精华,了解其艺术价值,并贯穿于教学实践,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内化学习内容,教师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将点滴收获汇聚成文,形成自己独有的东西,创建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提升自身素质。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做爱岗敬业的模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编写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均编写了符合自己实际的校本教材。我认为校本教材的宗旨应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应该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载体,并结合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突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教材内容应由浅入深,以具体事例到理论体系,内容应以诗歌、美文、绘画、书法、礼仪道德为主,通过吟咏诵读,让学生在轻松与不经意中接受经典熏陶,吸收现代精华,达到“润物细物声”之功效,提升学生整体素养,以此对中学生进行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教育。
三、将传统节日文化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生命情趣和生活方式,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在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使节日的重复性转变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凝固剂,从而牢固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四、把校园“隐性文化”作为提升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校园“隐性文化”是指学校中客观存在的、常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种因素,如校园文化建设,各种文体活动等。一是学校要设置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开展经典诵读、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文艺会演等活动,让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情感;三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广大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熏陶和修养;四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墙的作用,墙壁内容多以典籍国粹、四大发明、华夏精神等为主,让墙壁说话,让环境唱歌。使其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新思想、新观念有效融合。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审美格调和情感,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五是利用国旗下演讲、重要集会、庆祝活动以及各种纪念日之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
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增强中学生了解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全面增强民族意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成长。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贯彻“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核心价值基础,使学生能够养成基本的道德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其明确应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