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论文(2)
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论文篇二
《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目前职业教育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必须分析原因,认真应对,这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职业教育;战略地位;问题;加快发展
温在2005年11月7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力争达到800万人以上,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职业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重要课题和当务之急。
本课题研究的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
职业教育发展面临问题和困难
目前,职业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职业发展差距太大。城市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比较好,城市公办职校有过“八五”期间的辉煌,职教大滑坡的冲击比较小。以桂林市为例,城市各类公办职业学校21所,因为公办中专、技校属政府职能部门及行业所办,原来招生是纳入国家统招计划的,投入和招生都有保证,中专取消统招后又办综合高中,因此基础较好。2002年以前教育部门直属职中有5所,一所是全国重点学校,一所是自治区重点学校;除全国重点职校外,其余4所均是与初中绑在一起办,所以办学经费和师资也有保证。2005年,组建了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后,职业教育更是上了一层楼。目前4所全国重点职校全部是城市学校,9所自治区重点职校有5所是城市学校。在全市职校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占57%,78%是城市职校教师;“双师型”教师占全体职校教师21%,82%在城市。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却举步维艰。其发展特点是先天不足,后天缓慢,“两高”扩招后出现大滑坡。首先,农村职校基本上多由原来“五七”农中或薄弱初中转办的,多数学校远离县城,基础设施差,师资水平低,一直处于招生难、发展难状态。其次,农村职校的基建项目都是在“八五”期间完成的,近十年,农村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清理“普九”欠债和普及实验教育投入,县级财政负担较重,对职业教育投入增加部分只能满足于工资增长,无力改善办学条件,农村职校生的人均教育经费要比城市少60%以上。因此,多数学校都达不到办学要求。再次,1999年高校扩招导致普高过度发展,职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招生困难,这让农村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出现了大滑坡甚至生存危机。到2002年,全国农村职校减少了32.6%;在校学生人数减少了17.6%。桂林市12所职校在自治区合格学校评估中5所未达到合格等级,两所职校停办,1所职校已被卖出去作他用,4所自治区级重点职校合格办学条件与市区相比也有很大距离。
投入严重不足,资源浪费严重《职业教育法》和国家规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如国家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5%,已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20%”。但实际情况是难以兑现。如2001~2003年全国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拨款总额不足10%,低于法定比例。近年桂林市本级财政才基本做到了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中等职业教育,而下辖12县没有一个县能做到位。另外,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的职业培训经费也没有保证。职业教育办学成本一般是同等规模的普通高中的2~3倍,但财政实际投入却远低于普通教育。从1996年开始,各级政府预算内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增加的比例逐年下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增长幅度也低于普通高中。桂林市本级财政预算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职校生为生均费360元,也与普高的498元差距较大。大部分学校的政府经费不足一半,其余要靠招生收费和校办企业创收来解决。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实验器材、实训设备配备率低,与现代职场要求差距很大,受资金和场地限制,职校也缺少实力建设实训基地。职业教育投入政策落实不力,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门统计,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学校14000多所,但能够达到职业教育办学基本条件的学校不到一半。投入不足导致两个直接后果:一是学费过高,挡住了部分贫困学生;二是严重制约着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及教育质量的提高,使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在政策性投入不足的同时,职教资源却存在巨大的隐形浪费。由于政府统筹不力,职业教育“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有限的公办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不仅重复建设、重复办学现象严重,同时也存在职教资源流失和闲置浪费。如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忽视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职业学校被作为非生产性资源剥离;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实现“两基”目标后,也未成为农业、林业和畜牧水产业等应用科学技术培训的主阵地。这导致多年含辛茹苦积累起来的、为数不多的公办职教资源或闲置与流失,令人心痛。另外民办职教资源由市场配置也带有很大随意性,什么专业方向热就一轰而上。低水平的重复,不仅分散人力、财力、生源,浪费社会教育资源,并造成教育成本增高。这些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师资问题突出目前,师资整体素质与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要求差距较大,成为影响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专任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学历达标不够。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65%左右,明显低于普通高中教师学历75.7%的合格率。农村更低,如桂林市农村职校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27%。二是“双师型”教师缺乏,比例偏低。相当部分教师是普教改行的,专业课教师缺乏行业背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导致“专业课教师不专”。同时,非专业教师比例偏高。目前,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占50%左右,“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20%左右,农村职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到10%。如桂林市灵川县职校专业课教师占全体教师的40%,“双师型”教师仅占5%。重点职校尚且如此,一般农村职校更不用说。“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可通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兼职授课,但受企业和职校现行管理机制制约,原本应该成为专业教师主体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2005年全国中职聘请校外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10%左右。桂林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保证教育质量聘请了30%的专业教师,但这让学校经济不堪重负。农村职校根本不敢也请不起专业教师。由于缺乏“双师型”教师,学生技能培训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三是教师补充困难。由于职校教师福利待遇普遍低于普高,教书无成就感的窘境,不仅无法吸引外来优秀教师,还造成了部分有能力的骨干教师流向重点普高或跳槽考入机关。目前高职师范本科毕业生很少,市场前景看好的专业学科教师十分缺编,普通师范生又难以胜任。同时,学校部分超编教师却分流不出去,新开专业急需教师,又因编制限制引不进来。如桂林市高级技工学校按学生1000人定编教师100名,如今学生数达到3000多人,编制依然没变,在编教师仅80余人。这样的状况怎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四是教师培训机制滞后。职业技术升级日新月异,专业教师知识急需更新。但由于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培训难以制度化,导致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专业技能的提高、综合素质的优化受到很大影响,不能适应市场要求。这也是造成师资力量薄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生源问题不容忽视专家提出:中、高级技工人才匮乏已经成了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何技工缺口如此之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校生源不足。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给人们留下一个深刻印象是学校招生难。特别是那些基础薄弱、地点偏远的农村职校不仅招生困难,新生入学后也流失严重。一边是就业市场的火爆,一边是职校招生的冷清。中考学生报读中等职校的非常少。以桂林市为例,2004年有近5万人参加中考,只有600多人报考了中等职业学校。一些县高中段教育的普职招生比严重失调,如全州的比例为1∶0.18。2005年全市高中段普职学生比例接近1.5∶1,但距离国家两者大体相当的要求仍然很远。
招生难只是表象,本质问题是很多职校办学缺少专业特色,职业技能训练水平不高,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当下许多职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却不能保证教育质量。如不少职校都开设了当前吃香的数控、模具、汽车维修等专业。但有几个学校买得起十几万元一台的数控机床和配备汽车维修车间?没有实训条件,怎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有的职校扬短避长,专业设置雷同,没有竞争力,还丢掉了自己原有特色。如艺术类学校去大办工科类、信息技术类专业,实在是舍本求末。职校失去专业特色,教育质量不高,缺乏强烈的社会影响怎能吸引学生?不少农村家长认为读职校是浪费钱就是证明。近年民办职校发展较快,但并不意味着办学水平的提高,因为民办职校的投资者更多的是按市场规律而不是教育规律来办学。部分民办职校甚至利用虚假宣传,“中介”进行有偿招生、贿赂招生等手段与优质职校争抢生源,给中职招生带来了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加剧了招生的困难。
问题原因分析
(一)观念和认识问题是影响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因
落后观念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本是读书求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动力,中专招生取消了统招和没有了人事制度支持(国家包分配,干部身份)后,重视普通学历教育,鄙薄职业技能教育的观念主宰着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调查显示,70%以上的城市家长认为读普高考大学可以做白领,待遇高,而职业院校毕业生只能当蓝领,社会地位低。农村学生家长普遍认为要么初中毕业去打工早挣钱,要么省吃俭用送子女读普高考大学“跳农门”。正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技能教育受到严重忽视。2004年桂林市进行中考改革,把学生综合素质和成绩分成A、B、C、D、E几个等级,D等以上才能报读普高,最末等的学生去读职校。这似乎是在政策上使上述观念得到印证。另外,一些愿意获得一技之长的学生,也迫于观念压力报考普高而压制了自己个性的发展。而事实上,大量扩招的高中生将来是高考落榜生,他们上不了大学还耽误了职业技能的获得,这对社会和个人都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认识上的偏差1999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地方的政策和投入却只向普高一边倒,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导致教育结构严重失衡。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不少地方大力扩办普通高中,本质上是职业教育的县师范学校也纷纷改办普高;有的县虽然财政困难,但是可以拿出几千万搞一所示范高中,县职校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如桂林的12个县的示范普通高中与重点职校的办学条件相差很大。2000年,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只相当与1994年的水平,职校与普高当年的招生比例回落到历史最低点。认识偏差导致对教育成绩评估的偏颇。现阶段,评判一个县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主要以高考、中考的上线率、录取率为依据。这必然迫使中等教育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另外,主流媒体对职业教育及技能型人才的宣传乏力,职校和培训机构也不重视自身的宣传。这直接影响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职教成本高影响学生选择职业教育
当前职业院校的学费普遍偏高,中职学费高于普通高中,高职学费高于普通本科,而中专和高职不再享有任何就业优待。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长和学生怎么会选择职校?普及高中段教育主要任务在农村,而低收入的农民当然也不会选择高学费的中职学校。以桂林市为例,普通高中学费800~1600元/年,而中等职校1800~2300元/年,掌握一门技能的培训费用也要上千元。全市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负担一个职校生,一年花费5000元左右,这对许多农村家庭来说是颇为吃力的。光从教育成本考虑,农民也不会选择职业学校。农村新增劳动力是现代企业的主力军,亟待接受正规职业教育,而过高的学费往往把本来很需要学习职业技能的农家子弟尤其是贫困子弟拒之了门外。目前,40%未能升学的农村初中、高中生未经职业培训就去打工与职业教育学费偏高不无关系。目前职业教育具有“培养成本高、就业回报率不高”的特点,如果在政策设计上还采用“低投入、高收费”的办法,在普通高中能提供较多入学机会的时候,职校招生困难是必然的。职业教育成了宏观调控不力,市场调节失灵的领域。
(三)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实施不力影响职业教育普及
一方面,虽然《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都明确规定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先培训,后就业。然而,这些政策和行政法规绝大部分都比较抽象,缺乏操作性、强制性。另一方面,目前推行就业准入制度还局限在部分技术工种的范围内,缺少一部涵盖全部职业,具有可操作性的就业准入法规作为其支撑。因此,执法力度和范围远远不够,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推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唯学历倾向、招聘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低素质劳动力现象很普遍,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大量招收初中生进厂务工,这不仅占用了职校和培训机构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为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而且对职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调研中,职校和培训机构对这一点反映最强烈。他们认为,如果全社会能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职校招生就不难了。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路
首先,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各级人大要监督同级政府不打折扣地贯彻执行《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特别是相关政策要落实到位,如30%的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教,提取15%的企业教育培训费,建立职业教育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等。这是加快职教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树立大职教观念,加强政府统筹力度,配置优化和整合职教资源,集中力量改善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和基地建设。如城市可重点建设一至两个产学结合的多专业、对全市所有职校有偿开放的实训中心或基地等,优质资源共享。推进办学体制与机制创新,以培育品牌为导向整合城市职教资源,充分发挥重点学校龙头作用,组建各类城市职教集团,使职业教育向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辐射和带动农村弱校,因地制宜建设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制定支持企业、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鼓励性政策,优胜劣汰扶持民办职校,实现职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其次,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加快职教发展的关键。一是加强对现有“单师型”教师的培训。建立和完善教师定期继续教育和进修培训制度。二是赋予职校用人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教学模块设岗、以岗定酬,全员聘用、竞争上岗、人事代理。编制部门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对学校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编制对岗不对人,以便学校自主聘任“双师型”教师;聘请高级技工、技师、专家和工程师乃至外籍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与时俱进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三是建设职校师资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当地高校和订单企业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培养“双师型”教师。出台城市职校教师到农村支教服务制度,达到优秀教师资源城乡共享。如规定对城市职校获取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和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必须在县职校进行一年以上的教学服务等。
再次,降低学生分担的教育成本。一是政府主导作用要三到位――财政投入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设施配备、基地建设到位。二是增强职校及培训机构的造血功能,对职校及培训机构的产学结合的基地、勤工俭学项目、实训车间的创收应与企业经营区别对待,给予政策扶持。三是规范招生市场。目前职校的招生恶性竞争不断抬高招生成本最后转嫁给学生,可加大招生咨询宣传力度,并考虑恢复中职统招与自主招生相结合。四是建立完善职业教育贫困学生助学机制。积极筹建地方职业教育发展基金,落实对职业教育捐赠部分的税收减免政策,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政府为城镇低收入家庭和贫困户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买单”及补助选学农、林等艰苦行业专业的学生。职校从收入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奖学金、助学金和学费减免,五是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作为扶贫助学的重要途径,让贫困学生“零学费”读职校。
最后,以互惠互利为纽带组建职教专业合作体,制定内部章程,同层次、同专业(工种)实行“统一培养目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使用、统一考核标准、统一招生就业服务”的“六统一”的办学模式。这是避免职校之间招生恶性、无序竞争,降低招生成本,优化配置生源,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该课题是桂林市政府咨询的重点课题。课题组成员有:桂林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蒋桂珍、王贵军;桂林市教育局的岑中尧;桂林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邓希国;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的王桂英。
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3.新闻传播学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