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相关参考论文
语文教育相关参考论文
语文课程改革,应将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与现代语文课堂相融合,充分继承传统语文教育中有益的经验和可行的方法,并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注入富于时代特征的当代语文教育理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语文教育相关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育相关参考论文篇一
《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创新》
摘 要:语文课程改革,应将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与现代语文课堂相融合,充分继承传统语文教育中有益的经验和可行的方法,并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注入富于时代特征的当代语文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不断吸收新鲜养料,在继承中创新。
关键词:语文 改革 继承 创新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正和着时代的脚步前进。面对课改,语文课将如何变革?我们常说“破旧立新”,一个新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这决不意味着对旧的理念完全背弃。今天的课程改革,虽然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但我们的教学在着力求新的同时,应将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与现代语文课堂相融合,充分继承传统语文教育中有益的经验和可行的方法,并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注入富于时代特征的当代语文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不断吸收新鲜养料,在继承中创新。具体方法和途径有:
一、既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不忽略语文基础和语文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语文课程标准》的一条新的基本主线。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与健全人格的人才,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而“课程标准”系统提出的三个维度教学目标中的第一个维度就是知识和能力,可见新课标依然是非常重视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叶圣陶指出:“如果青年学生没有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是个人,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可见,语文知识的运用对个人乃至对社会的作用不可低估。语文素养来自日常的积累,尤其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如果学生错别字连篇,拼音句读不准,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既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抛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变革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课堂效果明显提高。但有些教师“矫枉过正”,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整个课堂就应全部交给学生,一味追求所谓的“新”课堂形式,满堂问,问题太多太杂;讨论热闹,效果甚微;不遵从事实,一味夸奖。教师退出了“主导”的角色,课堂教学的效果大大降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给学生传授学业知识,就需要引导,引导学生要学些什么,怎么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对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等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既重视开展探究式学习,也不忽略传授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把探究式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研究学问也并非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而传授式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在给学生传承知识和技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可每节课都完全放弃传授式教学而搞探究式教学,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能“探”的“探”,不能“探”的不“探”。
四、既重视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也不忘仍要立足于课本
语文老师讲课时,眼光不能只盯住课内,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改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把生活之水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山,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攫取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但教材编选的都是好文、美文、名文,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品读,与名师大家对话,领略其中的哲理和意境,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美趣。围绕课本这一圆点,描绘语文资源的圆面,给学生提供多而精的语文学习资源。
五、既重视多媒体的运用,也不放弃板书书写
多媒体的优势是明显的,它使语文教学的许多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将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形象,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习语文。每个教师都要与时俱进,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现在,能否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评价语文教师的一项指标。但板书还不能完全淡出课堂。面对思维活跃多变的课堂教学,而且灵感随时迸发的信息流程及智慧的闪光点需及时整理显示,课前预设好的课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板书则可以作为随机应变的补充手段,解决这一难题。
六、既有必要的跨学科渗透,也要牢记语文为本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跨学科学习,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知识,进一步认识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但同时也要牢记,我们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地理课、物理课,我们要学习和鉴赏的是“文学”的“美”,而不是“科学”的“理”。因此跨学科学习一定要从语文出发再回到语文,跨得出去收得回来,真正做到以语文为本。
唯物史观认为,没有继承,便没有发展和创造。“改”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弊病,“承”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惟有如此,“改”才有根基,“改”才出希望。语文教师不但要学习新课标的精神,而且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要更新教育观念,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另一方面要正视学情、重视学情,求实务新,走出只追求形式的教学误区,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在实处,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与语文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语文教育相关参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