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差异探析论文(2)
中美教育差异探析论文
中美教育差异探析论文篇二
《中美高等教育模式的差异比较》
摘要:根据在美国大学做访问学者及工作的切身体会,从办学形式、教育目标、教学形式、校园活动、学术诚实、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考察美国的高等教育,将中关大学进行对比,以此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中关高等教育;教育模式;比较;学术诚实
0 引言
当前世界最为成熟的教育模式仍属美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它成功培育出许多具有较强独立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美国拥有引领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众多企业及人才就是很好的例证。美国高等教育模式成功的原因在于美国大学拥有完善的核心课程体系、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适用且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以及多样化的校园文化环境等。相比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笔者中的第二作者曾应邀于2011年9月~2012年7月在美国西俄勒冈大学做访问学者,同时还访问了其他几所大学,亲身体验到中美两国的大学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1 办学理念:美国大学与社会相容,中国大学习惯于关门自己办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没有围墙,大学与其所在社区联系十分紧密,大学与社区相邻甚至在社区中;社区居民可自由进出大学并可参加大学举办的音乐会及报告会等多项活动。大学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对社会承担着服务的责任,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大学与社区相互依托,形成一体,这与中国的大学区别很大。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海报会及时张贴在校园内,同时也会发送到学校所有员工及学生的信箱里;社区的活动,特别是大型活动都有学生参加。一方面,美国大学的学生来源层次多元化,不受年龄、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人只要提出申请,在获得学校的批准后就可获得入学资格;另一方面,美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之一就是首先为学校所在社区和州服务,因此美国大学与地方联系得紧密一些,招收的本地生也相对多一些。
也许是传统观念和意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大学校园几乎全部被围墙所包围,学校仅和与学校有行政管理关系的政府部门有工作上的联系,或进行学校问的互访等;学校与社区街道间缺乏互动,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常规性的往来。由此形成了“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事”的风气。长此以往,关门办学已成习惯,学生的活动空间也仅局限于学校这个单纯的环境,缺少与社会问的各种互动,学生难以培养社交能力。
2 校园文化的思想深度:美国大学有层次和深度,中国大学能力不足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历来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大学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各类的音乐会、剧团演出、艺术展览、球类比赛、电影放映、名人进校报告会等,一般以春秋两季学期的活动居多。每学年春秋两季的校际间球类比赛几乎是美国各所大学最为流行的活动,学生对它的喜爱与痴狂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大学音乐会及文艺演出一般多由校内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合并进行社团演出,同时也会邀请专业艺术团体演出。学校每周基本上至少放映一次电影,多由教师有计划地组织或由学生社团自发组织观看,放映的电影都有一个能够反映社会及文化深层次问题的系列主题,主要侧重历史回顾并引发人们思考饥饿、贫困、环境、战争与文明等社会问题,电影的母盘都是从租赁公司租借来的,体现对知识版权的尊重与保护意识;学生观后都会自发地开展讨论,谈观后感。由于参加观看活动的既有学生,又有许多附近社区的居民,特别是许多各行各业的退休老人,因此在谈观后感的时候,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在一起交流,对参加观影及讨论活动的学生是种非常好的教育,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意识与思考力。
名人如在任或卸任的市长或州长等进校演讲、售书签名也属于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墨西哥前总统比森特·福克期·克萨达(Vicente Fox Quesada)曾于2011年10月到西俄勒冈大学访问并作专题演讲,周围居民和学生踊跃参加,现场许多学生举手要求向这位前总统提问,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及持续性的发问与思辨能力,问题类型的广泛性是中国国内大学难以想象的。学校社团还经常与社区各种组织联合举办针对贫困阶层及妇女儿童的义卖或义演等慈善活动。
中国大学的校园活动同样形式各异、丰富多彩,但从举办动机上看,也许是受国情或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仍存在学生参加活动的功利意识比较强、校园娱乐性活动较多而具有思想性的活动相对较少等问题;即使有类似的活动也缺乏持久性,更不用说有校外人员参加活动。这体现出学生组织及参与活动能力的不足。
美国大学的艺术展览是校园中经常举办的活动,如在图书馆或艺术类学院经常举办各类艺术展;许多大学都有自己的展览馆或艺术馆,并且许多都是世界一流的精品,如斯坦福大学就有自己的高品质艺术馆。美国几乎每座城市都有多个不同类型和规模的艺术馆。相比之下,中国大学则很少有自己的高品质的艺术馆或博物馆,因此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3 教育目标:美国大学教育以人的素质培养为主,中国大学教育以专业能力训练为主
能够体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是其核心课程的设置。美国所有大学都有其各自成熟的核心课程体系,每个学生必须在大学前两年选修核心课程。学生不论来自哪个专业都必须学习一些人文、艺术、社会和自然科学等课程,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学会从更深层次理解整个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学习核心课程,养成了全面、成熟的公共价值观。
以读、写、交流等方面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技能类课程,是所有核心课程中的必备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均衡发展的知识结构,全面看待和理解人类社会及自然界所需要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常识,养成为满足自身兴趣和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其他非专业课程的学习习惯。核心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40%-50%,核心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而不是以专业能力训练为主,如让学生理智地判断并运用系统性和逻辑方式解决问题,学会有效地与他人开展工作,了解全球性问题,适应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的变化,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积极地生活,学会创造性的表达和审美等。
由于受到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大学多年来没有自己的核心课程,一般以公共课程代替核心课程,主要课程非常有限,多数是以教育部指定的少数几门课为主;并且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没有其他更多的课程可供选择。显然,这种缺乏一定数量课程且课程内容范围不广和深度不大的课程设置,势必影响学生公共社会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必然制约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不是仅仅简单地通过专业课程训练就能获得的。目前,许多大学开设了通识课,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但仍只是公共选修课,因此课程体系结构及现行培养方式仍需完善及改进。
每个大学都承载着为社会培养具有核心价值观人才的责任,而大学教育功能的核心作用又体现在核心课程上,我们应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
4 组织教学方式:美国大学灵活多样且管理人性化,中国大学相对比较单一且基本相同
中美大学在教学形式上差异不大,都是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但在组织教学的方式上却相差很大。
4.1 课堂气氛
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学生比较积极,有问题可随时向教师提问,讨论的气氛宽松、自由,笔者中的第二作者在美国大学的教学经历印证了这一点。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并积极参与讨论,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将讨论的问题与大家共享。在研究生课堂上,这种讨论和提问的情况更多些。我国高校学生已经习惯传统的听课方式,很少有在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并和教师一起讨论的情况。
4.2 网络化教学
美国大学的校园网上,几乎所有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主页,包括教师本人简介、研究兴趣、联系方式、每周办公时间、主讲课程简介、课程进度、课程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考试安排、作业、项目要求以及课件等。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均可直接访问,有问题可在办公时间内到教师办公室与教师一起讨论问题,也可以通过教师邮箱预约。学生已经习惯每天必须浏览教师的教学主页,了解每日的课程内容及要求。学生在校园内可用笔记本电脑免费无线上网。
近些年来,美国各大学比较流行使用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Moodle及社交式学习环境Piazza,这类系统可以让教育者建立有效的在线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一个循序渐进及社交式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体验不断创造的学习过程。这与我国国内的网络课堂有很大区别。
也许是受网络条件因素的制约,我国大学教师有教学主页的不多。笔者所在学校教师有自己教学主页的很少,即使有教学主页,学生在校园外也无法访问;许多学生很不适应这种通过独立访问教师教学主页了解课程要求及内容的学习方式,仍习惯于教师在课堂上面授,因此更谈不上使用Moodle及Piazza之类的系统。
4.3 课堂教学形式
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比较类似,但侧重点不同。课程考核的方式和环节多种多样,美国大学更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
首先,美国大学课程考核及训练形式多样化,包括实验与平时作业、小测验及期中考试、项目演示、出勤率与课堂参与度、期末考试等,这是美国大学教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被证明是成功有效的。各个环节在课程中所占比例都不大,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各个环节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如下。
(1)实验与平时作业:比例在25%-30%;学生的课外作业及种类多。
(2)小测验及期中考试:每门课平时测验比较多,期中考试一般1-2次,两者成绩占总成绩的15%-40%。
(3)项目演示:项目演示的形式比较多,一般包括项目设计、海报/报告演示、课程评论、阅读文献、指定页数的论文、报告等。完成项目设计及论文一般需要从互联网及图书馆、期刊杂志等获得信息资源;项目及演示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并需要学生作简短的答辩及演示。大部分课程都有项目演示环节,这是所有学生必做的。一般院校的项目演示约占总成绩的5%-30%,名校的项目演示占总成绩的15%-80%。以项目报告等为主的训练及评价形式包括口试、答辩会、情景模拟、实验报告、海报、网上论坛等。
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在实践环节的训练频度与强度上显得明显不足。学生在大学阶段有机会得到项目训练的机会只有两个,一个是毕业设计,另一个是课程设计。由于班型大,学生人数多,因此不论是毕业设计还是课程设计的实际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4)出勤率与课堂参与度:美国大学始终非常重视学生课堂出勤率与参与度,出勤率与课堂参与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该环节在总成绩的占比上,一般院校约占5-10%;名校要高于一般学校,占5-20%。
(5)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在成绩考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多数课程规定,学生只有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达到60分以上,才能通过该课程的最终考核。名校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要高于一般学校,一般在25%-50%,最高可达60%。
对于课程考核办法的制订,授课教师有充分的自主权。已经获得与该课程相关的专业技术认证或该课程平时测验及期中考试成绩都是A的学生,可不必参加期末考试,直接获得A等成绩,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然,课程考核并非一张期末考卷所能决定。为能够客观实际地测试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课程试卷会按照110分左右的题量出题,给学生以多样性的选择。
在这一点上,我国高校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自主权,所有权利均集中在学校教务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期末考试一卷定成绩,卷面成绩最多只能是100分,尽管会参考学生平时成绩,但期末试卷考核成绩的比例一般占80%左右。由于平时很少有在课程中让学生进行演示的环节,学生缺乏多种训练环节的考核,造成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的局面。
4.4 教材多样化
美国大学的教师一般也会给学生指定授课教材,学生可以不买教材而到图书馆借书,但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并不完全局限于教材,还需要学生在课后阅读或到图书馆及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教师经常告诫学生的一句话是“Google is your best friend”。这种开放且无固定模式的学习方式,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我国大学授课则必须指定教材,超出教材范围内容的教学在多数情况下不受欢迎。
5 学术诚实教育:美国大学将其作为常规课程教育的组成部分,我国大学只是将其作为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定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学术诚实的教育,每个教师都在其承担的课程教学中专门开辟一个专题明确说明该问题,并且对于有关作弊的处理措施都规定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条文。如果学生在实验和作业、考试和测验等环节中存在抄袭、作弊等现象,那么该课程的最终成绩按0分处理,目的是通过这种警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作弊可耻的观念。这样,遵守学术诚实的规定也由被动遵守变成了一种主动、自觉自愿的自律习惯。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发现考试中出现作弊行为也会直接向教师举报,以维护考试的公平合理性。
我国大学在对学生作弊行为的处理上虽然有许多明确规定,但都是被动地防范和事后堵漏洞,学术作弊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很低,几乎见不到或很少有哪门课程会对学术诚实作出明确说明。各个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学术不端的作弊行为只有相关处理规定,却没有上升到法律意义的高度,找不到可依据的相关法律条文;学生作弊也不会被保存到个人信用记录中。久而久之,学生没有在观念上形成法律意识,对于考试作弊和抄袭作业等都已渐成习惯。另外,由于受到授课班级规模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教师查证作业抄袭、复制实验等学术不端行为的难度及工作量大,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和助长了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实际上,学术不端行为也逐渐成为严重影响社会诚信度及社会公共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6 教学设施:美国大学有完善的实验室及图书馆,中国大学在此方面有待提高
美国大学的实验室与图书馆全天24小时向学生开放,学生不需要额外付费。学校比较重视对实验设备的投入,实验室的计算机设备一般5年就更换一次,被更换下来的老旧机器会捐献给中小学。图书馆的电子化程度很高,师生通过网络可直接查阅很多资料。
我国大学实验室的设备更新率比较低是不争的事实,实验室除了平时安排实验课程外基本处于关闭状态。计算机实验室则对需要上网的学生实施收费管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计算机实验室成了“赚钱的网吧工具”。
7 影响度:美国大学承担着社会教育功能,中国大学的社会教育功能相对弱化,常被社会影响
社会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学校教育是社会行为的前奏,社会行为及职业生涯是学校教育成果的延续。在承担社会教育功能这一点上,美国大学教育体现得更加明显:学生年龄和职业呈现多样化趋势,学生在工作后也可申请入校学习并在修满规定专业学分后毕业,其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核心课程、各种丰富的校园活动以及宗教文化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与社会行为基本保持一致。
在我国,不论是大学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虽然都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但实际上都是以知识和技术教育代替思想品德、人文素质教育;其教育成果会反映在社会生活及行为等方面,但学校教育总是与社会存在偏差,难怪有人把学校和社会比作两所不同的大学。也正因为这样,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不会遵守甚至会颠覆在学校期间培养起来的社会公共价值观。
8 学术成果展示:美国大学有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学术日,中国大学没有这种学术日
学年学术成果展示是美国大学学生一年一度的学术盛宴。学校专门安排一整天时间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开展学术成果展示活动,包括原始研究论文、项目、艺术品展示、演出等,另外高年级学生也可以参加,进行课程项目演示及论文介绍等。学校会有专门的委员会负责组织,提前将参加展示的学术成果介绍打印成册或放到校园网上,供学生及教职员使用。
为了展示学生在学校的治学成果,学校支持并鼓励教师停课,同时要求学生参加同龄人的演讲展示。学术成果展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机会,令他们获得一些有助于未来继续教育及职业生涯的经验。这一天,所有学生都可任意参加自己喜欢的演讲展示,而进行演讲展示学生的家人和朋友也都会到场并给予祝贺。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会以展板或海报等形式主动推荐自己所做的研究项目及作品等,参观者可随时与展示的学生交流,气氛宽松活跃。
我国高校只有一年一度的毕业设计答辩会,各个专业自行组织,各自为战,而其他年级的学生一般不停课。学生没有自己的学术节日,因此没有也意识不到自己应有的学术成就感。
9 毕业典礼组织:美国大学更人性化、细微化,我国高校则表现为程式化
大学毕业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大事之一,毕业典礼是对大学教育阶段结束的见证。美国大学的毕业典礼一般安排在期末考试结束后的几天内进行,场面隆重,持续一整天的时间。毕业生的家人及朋友都会到场参加并一起庆祝。
在早餐会上,学校表彰在学校工作多年并为学校作出贡献的教职员工。毕业典礼一般在学校的露天体育场进行,当身着学士服或硕士服的毕业生走进会场时,身着不同款式学位服的各个专业的教授则在两侧列队并与每个进入会场的毕业生一一握手,表示祝贺。在授予学位时,不论毕业生人数多少,校长都亲自为每个获得学位的毕业生颁发证书;学校为每一位学生拍照留念。典礼结束后,学校为毕业生、教师及学生的家人提供免费午餐,教师与毕业生及家人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学校还举行晚宴。整个毕业典礼让毕业生终生难忘。
我国高校的毕业典礼相对比较简单,参加对象除了毕业生外就是学校及各学院的领导和部分教师代表。毕业典礼除了领导讲话及表彰优秀毕业生外,只为毕业生代表颁发证书,一般很难见到毕业生的亲友和家人,缺少人性化元素。
10 治校:美国是真正的教授治校,我国高校则更具行政化特征
美国的大学是真正的教授治校,而非官僚权贵治校。学校有不同职能的专家教授委员会,每个委员会的教授都是通过推荐选出的。校长及院长等负责人虽然有一定权利,但在许多事情的抉择上仍需教授委员会投票决定。教师没有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可以专心教学和作科学研究。
由于受国家管理体制的制约与影响,我国大学仍由教育部、省教育厅及市级教育部门领导,因此学校各级部门的职能也参照上级部门设置。学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学校各级主管部门决定,逐渐趋向公司化,大学行政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可以对教师发号施令的部门很多。教师为了所谓的业绩考核目标,不得不忙碌一些事务性工作,很难静心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
11 结语
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历史等因素的不同,中美高校必然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相比之下,美国高校在各个环节的管理及实施上更人性化,在措施上更具合理性。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诸多差异,必然导致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差异,中国大学在办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更应向美国高校学习。
中美教育差异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4.浅谈中美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