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初探论文(2)
社会教育初探论文
社会教育初探论文篇二
《何思源社会教育思想初探》
摘要:何思源任山东省教育厅长期间,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在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兴办了一系列社会教育事业,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教育思想。何思源的社会教育思想宗旨明确、内涵丰富、途径多样,它的提出和实施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士大夫教育体制,推动了山东成人教育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何思源;社会教育思想;形成;内涵;现代启示
一、何思源社会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农村破产与强敌叩关
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辛亥革命后,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和军阀混战不已,各地农业纷纷破产,大量农民离土外迁,中国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在此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继承近代以来救国必先教民的思想,纷纷提出教育救国的主张。受此影响,何思源在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对广大农村的社会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
何思源担任山东教育厅长之际,正是中日矛盾尖锐之时。1928年他随蒋介石参加第二次北伐进入山东时,适逢日本在济南制造“五三”惨案,1931年日本又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的加深更激发了何思源教育救国的决心。
在强敌叩关的严重背景下,为了解除农村危机,虽然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到农村去”的口号,但“实际上仍然没一人到乡间去”,而且农村出来的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后纷纷云集到大城市去求官。这样,“一方面是都市知识分子大聚集,而发生失业的恐慌”,“一方面是乡村人才缺乏,一切农业生产及社会教育,无人促其改进。”何思源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基层乡村着手,提倡社会教育。
(二)中西教育的近代趋同:平民化与大众化
“西方社会经过思想启蒙和工业革命洗礼,使教育脱离了中世纪蒙昧、黑暗的状态。”与中世纪的英才教育不同,近代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平民化和大众化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体现于学校教育,也同样体现于社会教育。进入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的大众化和平民化浪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和东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西教育开始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走向趋同,“西方的教育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在此背景下,“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纷纷把西方各种教育学说引入中国,并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产生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潮。”这些教育思潮虽然各树一帜,但无不强调教育的民主性和大众化。何思源早年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并在美、德、法等国留学多年,回国后又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因此他深受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具备了从事民众教育的思想基础。
(三)矢志不移的个人追求:教育改革与教育救国
何思源对传统士大夫教育的危害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他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使传统教育带有浓厚的官本位色彩,大凡士子读书,无不以求官仕进为鹄的,不仅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他认为,要使农村经济实现复兴,国家政治走上正轨,社会秩序归于安宁,非从教育的改革开始不可。
何思源是我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者,爱国主义贯穿其一生,更是其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他认为,要改变中国的状况,必须充分发挥教育部门训练民众、指导民众和涵育民众的作用,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众的爱国意识和基本生存素质,实行教育救国。所以,爱国主义是何思源社会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源泉。
二、何思源社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教育的宗旨:提高一般民众的基本素质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英才教育,即培养维护巩固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教育未能普及。”处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因经济原因无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力,整体素质低下,生存能力孱弱。因此。何思源认为必须重视对广大民众的社会教育。他明确提出:“社会教育的目的,在补助民众的知识,指导民众的生机,强大民众的体魄,确立社会文化的中心,培养民众优美的德性和感性。”在何思源看来,社会教育的宗旨“是为一般民众谋利益,是一种力量的授予或养成,要养成一般民众的力量能过问政治,能参加政治活动,能增加生产的效力。”概而言之,就是要提高一般民众的基本素质,使其成为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力量。
(二)社会教育的内容:德育与智育并举
关于道德教育:何思源认为,封建的伦理道德是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症结之一,也是导致中国教育危机的主要根源。因此,要革除封建教育的弊端,挽救中国社会的破产境地,就必须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在广大民众中提倡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国民道德教育。
关于知识教育,何思源历来主张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他认为“教育不是为的读书识字,乃是为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能力”。“成人教育的方法,不必先求识字,最好先讲农民应有之卫生常识、家庭常识及社会经济上浅近常识。”这里,何思源把对成人的常识教育放在优于识字教育的重要位置,突出了求生能力的培养。
(三)社会教育的途径:以学校教育推动社会教育
为了便于开展社会教育,何思源提出了具体的实施途径:“扩充民众教育,力谋学校与民众教育之联络,并利用学校之设备,以便普及民众教育。”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组织民众教育委员会。2、增加社会教育经费。3、普及农、工、商及妇女补习教育。4、通令全省中小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附设民众补习学校,或夜校。5、通令各县教育局,在县内各处,添设民众补习学校。6、添设民众师范,及民众教育训练班。7、添设农林及工业推广部。”为落实上述措施,何思源在省教育厅专门设立社会教育科和民众教育馆,主管社会教育。
三、何思源社会教育思想的特点及现代启示
(一)社会教育对象的全民性
在社会教育的对象上,何思源特别重视对乡村民众的教育。他提出,必须“从最下层做起,从农民子弟之初级教育和农间的民众教育做起。”因此。他要求小学教师以办夜校的方式加强对民众的教育。此外,何思源也,非常重视对工人、商人和妇女进行补习教育,并专门在城市设立民众补习学校、识字处等业余教育场所,确保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均可享有受教育的权力。
目前,全民教育思潮在我国方兴未艾,我们在制定教育政策时,不仅应该重视学校教育,还应该关注广大成人的社会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何思源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推行社会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二)社会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何思源提倡社会教育,非常注重教育内容的实用性,主张对农民的教育要根据他们的经济生活需要,使其切实感受到教育为求生之必要。在做政治工作时,也不必要求农民参加或组织什么政党,对农民而言,“政治组织是空的,有关于人民经济利益的组织却是实在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作为一种面向社会民众、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众化教育模式,成人教育要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体现出鲜明的实用性,这是办好成人教育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就此而言,研究何思源社会教育思想的特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成人教育发展将不无裨益。
(三)社会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何思源认为,在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上,要以学校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资源,创办各种补习学校、夜校、训练班等机构,充分发挥有限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具体实践中,何思源还主张,应该根据农工商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和所在城乡的文化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实施社会教育,以适应各类民众的实际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可喜成绩,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设施不断完善。但由于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各类教育资源的潜能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借鉴何思源发展社会教育的经验,以学校教育推动社会教育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总之。何思源的社会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体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成人教育理论,它的提出和实施,是对封建专制教育的大胆否定,有力地冲击了千年一贯的士大夫教育体制,推动了山东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形势下,认真研究和梳理何思源的社会教育思想,必将可以为我们发展成人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社会教育初探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