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师德教育的论文
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师德。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师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师德教育的论文篇一
《以良好的师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 要: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师德。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更是教师赖以立身于教育,为教育奋斗不息的唯一行为标准。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关键词:师德;满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德育为本。”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决策,包含了国家的教育政策、规划、投入、发展,也包含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有人民满意的教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也是品德行为的指导者;不仅是学知识的导师,而且是做人的榜样。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的职业。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德,才能立身于教育事业,才能受到学生、社会、家长对她的尊崇。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基本道德修养,是社会对教师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即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与教育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是社会道德和公民道德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既是对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行为规定,又是教育工作对社会所负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治校之本,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那么,在新时期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师德形象,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呢?
首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牢固树立甘于清贫的奉献精神。教育也是生产力。但教师职业毕竟不同于生产一线,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因而在社会物质基础尚不丰厚的阶段,教师注定是一个安于平凡、淡泊名利的职业。在教师岗位上,特别是在农村基层学校,没有迎来送往的热闹,没有诗情画意的舒适,也没有优厚福利的享受,只有守着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只有坚守年复一年的三尺讲台,只有守望校园风轻云淡的一片蓝天,这样的事业、这样的人生,没有甘于清贫、默默奉献的精神还真是难以坚持,就是坚持下来了,也难以享受到工作的乐趣。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教书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更需要以德修身、以身立教,甘为人梯,像春蚕一样,到死丝方尽;像红烛一样,燃尽泪始干,把毕生心血献给教育,献给学生。全国道德模范潘光权老师,40多年如一日,关爱帮助自己的学生,真切践行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坚守育人讲台,历尽人生春秋,用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铸就了令同行感动的“帅乡”师魂,是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楷模。
其次,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对每位学生充满无私的爱。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则要靠爱心来哺育。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今天,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更应该享有同等关爱的教育权利。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无微不至地去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是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是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学业优异的学生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性格孤僻、个性鲜明、自律性不强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真诚呵护、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冷淡”,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一些不合群、不守规矩、厌学逃学的所谓“差生”,虽然也苦恼过、抱怨过,但我从来不嫌弃他们,总是分析根源、真情关爱、循循善诱、竭力纠偏。一些过去的调皮学生、今天的有用之才,偶遇时一句平常的感谢之言,也足以让我欣喜好久好久。在我们学校,在我的周围,许多教师敬业爱生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他们的工作平淡无奇,但他们青丝变白发地从教一生,将自己的心真正捧来献给了孩子们,却不带半根草去,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赢得学生的爱戴?
第三,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率先垂范,立德树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对学生表率的巨大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学之则受益终身,教师不良的言行,学生感染了,则会荼毒的心灵,遗祸后人。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依法从教,以德治教,要把语言到位、行为到位、心灵到位结合起来,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环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教师的职业道德必须从塑造教师自身做起,这是教师工作的特点,也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人们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经常不约而同地想到的就是教师的启蒙和榜样作用。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要持之以恒地规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语言行为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跨上讲台,你就成了学生心中的人生导师,成了学生眼中的百科全书,你的人格力量就如润物无声的春雨,在教育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你衣冠不整、随手乱丢乱扔垃圾,就很难要求学生爱整洁、讲卫生、不乱丢乱扔;你平时语言粗俗、不拘小节,对学生骂骂咧咧,学生怎能不仿而效之、流里流气、吊儿郎当呢?你细微处不信守承诺、不言到行到,你的学生又怎能讲诚信呢?因此,为人师者,身教重于言教,时时处处,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只有以文明优雅的语言熏陶学生,以规范端庄的品行感染学生,学生才会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总之,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要想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也才不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最后、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学高为师,终身学习。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爱学习,是人的一种品德,作为教师也是在给学生当榜样和示范。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地推陈出新。如果教师单靠自己在读书年代里所积累到的知识,来开展现代化的教学业务,已不能满足新世纪学生对科学知识渴求的欲望。给人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学习方面做好学生的榜样,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作为教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素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参与教育改革,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以求真、求实的严谨态度,以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创新的精神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才无愧于“光荣的人民教师”的称号。
当前,我们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师德,有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责任意识,并在与时俱进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争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 《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5月出版
[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师德教育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