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浅析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素质教育浅析论文篇二

  《高校素质教育刍议》

  摘 要:素质教育主要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从当前情况看,人们对素质教育实践与目标的理解存在一定偏颇,高校的素质教育被普遍理解为艺术教育课程或有关技能的训练。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不只是培养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技艺,而应以普遍的价值观教育为目标,最终达到个性解放。由是观之,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立足于社会,培养对社会有用的适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攀升,高等教育己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转轨。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凸现出来了。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行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当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似乎陷入一个误区:把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于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在实践中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开设几门人文或通识教育课程,即在实践中片面重视学生专业能力(技能)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展,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完善、道德的塑造和个性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素质教育缺乏完整和科学的认识,缺乏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把握。

  纵观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其教育理念的共通之处在于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其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人的发展是教育最重要的主题”。认为一个人首先是社会的人然后才是有职业的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学生基础知识(象征真理的)的学习、规律的认识和良好道德的养成。换句话说,即是以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立足现实、适应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所必须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而决非仅限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提升。

  由是观之,素质教育虽非干篇一律,但其教育目标的设计却有共通之处:这就是素质教育必须围绕适应大学生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终身发展、有所作为的个性发展这一主线,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和提升其人格素质、心理品质和专业素养,使他们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

  二、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提升核心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践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较单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计划经济色彩仍然较浓,长期以来的体制惯性束缚了高等教育的体制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办学体制僵化,培养目标单一,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重视不够。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仍然存在培养目标单一化和模式化的问题,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定位不清晰,对怎样实施素质教育也没有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其教育的单一性主要表现在: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培养目标一样,同一个学科专业只有一个目标,专科层次培养目标照抄本科等等,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严重制约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制约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二)培养模式落后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目标、对象、内容、方法、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虽几经改革,但同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落后的状况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教育过窄、功利主义过强,人文精神过弱;二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基础课和选修课设置不合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的精神和个性发展的问题。素质是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因此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必须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师资建设相对滞后,成为高校发展的短板。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权衡和考量。国内高校普遍重视科研,鼓励教师申请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这导致高校教师的教学热情普遍不高,相对于教学,教师更愿意把精力和时间用于科学研究上,直接影响了教师教学效果。二是由于高校生源急速膨胀,导致师资严重不足。一些高校受利益的驱动,盲目大量招生和开设新专业的,导致师资、设备等都学资源严重短缺,许多专任教师只好半路出家,边学边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三是部分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缺乏,或是不重视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只重自己讲授,忽视学生的学习,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教学质量更是无从谈起。

  三、高校素质教育的途径

  素质教育既是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问题,又是教育实践问题。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教会学生做人;二是培养学生各种基本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这三个层面中,第一个层面主要表现为“成人”教育,即人成其人;第二个层面是一般人才的教育;第三个层面是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创造力的开发。

  (一)制度设计和人文精神

  制度设计和人文精神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可谓举足轻重。教学制度作为教学管理的制度规范,对整合教学资源、规范教学行为、保障教学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个学校立校的根本。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符号,是高校魅力和品质之所在。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创设的文化环境和人文精神,素质教育更不能例外。高校文化环境和人文精神极大影响到所造就的人的品位,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是一种不教之教的隐性教程。因为高校内所有成员的组织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以及他们的价值观、理想情操、行为规范等都会构成现实和潜在影响。基于此,素质教育的推行既需要有与之吻合的教学制度的建立完善,也需要营造宽松、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作为支撑。

  (二)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组织与实施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践者,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实施者。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首先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因此,对教师进行职业训练和师德培养,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要鼓励教师不断拓宽国际化视野,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只有那些具有开阔视野和敏锐意识、能够把握国际最新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善于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创造机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思想自由,敢于突破和勇于实践的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对学生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指导方面,更在于由他们带给学生的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治学的精神和思考,这是学生终身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三)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

  没有观念的转变就没有行动的转变。长期以来,受精英教育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以学科为本位,重视学科和单一的专业教育,而忽视了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因此,转变教育观念,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良好道德修养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当前国外高校素质教育主流的办学思想是:给平凡的人提供不平凡的教育。密西根大学前任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特也有这样的教育名言:让所有的鲜花都盛开。当年鲁迅在北师大附中做了题为《未有天才之前》,文中这样说到:“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森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想看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就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给平凡的人予不平凡的教育,并让所有“鲜花都盛开”,为此我们必须对“人才培养体系”这块“土壤”进行改造,以便她能承负起素质教育的使命。

  (四)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量、信息量激增,对大学生知识的广度、深度要求更高。要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增大学生的信息量,拓展学生视野,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优化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要在教学中把最基本的规律教给学生,要将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要把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优化和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研究综述[J].高校素质教育论谈,2011,5

  [2]李学伟.关于高校的创新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005,12

  [3]李俊玉,徐晶.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作者简介]田荣梅(1975-),女,重庆渝北人,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素质教育浅析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素质教育的论文

2.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

3.浅析素质教育的相关论文

4.关于素质教育论文

5.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论文

263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