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浅谈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浅谈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篇二

  《浅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高等学校不仅是传授专业文化知识的前沿阵地,而且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历史传承观、民族凝聚力、创新报国志的教育,必将有效地促进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报国热情的增强,从而自觉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今后走上社会主义建设岗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传承观 民族凝聚力 创新报国志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它既表现为经济总量、国防实力和人才素质的竞争,更表现为一个民族内部凝聚力的竞争。邓小平同志在《振兴中国民族》一文中说:“中国人分散开来力量不大,集中起来力量就大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必须代代相传。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它不仅是传授专业文化知识的前沿阵地,而且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成为报效祖国的创新人才。但是,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应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传承观

  一是文明基因的传承。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文明传统的伟大民族。其雄健的民族基因深植于灿烂的民族文化的长河之中,形成了华夏一代宝贵的精神财富。《易・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学记》云:“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种雄健自强的民族基因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百家而成一脉,包罗万象,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多次受到挫折和危难,但中华民族始终在批判与继承、停滞与进步中激浊扬清,千磨万击,终致大成。这说明中华民族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承继力。如今,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辉煌时代,高校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缜密的洞察,更加努力地继承先人的文明基因,并不断优化,使中华民族日益走向自信、完善、成熟,从而永远生机勃勃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是一统思想的传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圣哲、仁人志士,都倡导国家的统一,人民的融洽,社会的安定,这已成为中华民族历代的共识。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为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实现小康绘制了宏伟蓝图,这是传承先人的理想并为之切实奋斗的庄严承诺。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充实这方面的内容,使全体学生明白,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则国家兴;国家分裂,人民内斗,则受人欺。一部中国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我们要实现全民族的小康,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因而青年学子应传承先人的理念,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出力流汗,勇往直前。

  三是御侮精神的传承。《宋史・董槐传》云:“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中华民族历来有抵御外侮的奉献精神。如明代的郑成功,清代的三元里人民、林则徐等,就是抵御外侮的杰出代表。高校应根据当时的历史状况,向青年学生讲述历代仁人志士抗敌御侮的英勇事迹,以增强学生的历史传承观,不断为他们打造复兴民族、振兴中华的思想基础。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还需要增进青年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了解和传承。传承需要与时俱进,赋予丰富的时代内涵,才能有效地被激活,否则,反而会成为社会前进的负面力量。毛泽东曾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八字方针,应成为我们对“传承”的指导思想。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强化学生的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指促使一个国家内部所有民族之间的合力,以及人们集合在民族大家庭之内的情感。其核心则是建立在民族历史、文化和习惯之上的民族精神。它渗透在社会哲学、习俗、文化、礼仪、艺术等微观层面,具有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辐射的持久性。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尤其是促进这个大家庭每个个体向核心的凝聚,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对高校学生进行民族凝聚力的教育,应着重抓住如下三点:

  第一,加强民族自尊心教育。民族自尊是民族凝聚的向心力。民族凝聚力不仅属于历史范畴,而且属于道德范畴,民族自尊心是产生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力量。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要始终渗透着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奋发向上、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民族,只是在近代1840年以后一段时间才落伍的,从而被西方人侮辱为“东亚病夫”、“一盘散沙”。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封建统治者长期闭关锁国、保守昏聩造成的,他们压制了民族自尊心,破坏了民族向心力,损害了民族凝聚力。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华民族的自尊,始终是华夏文明的主流。历史上许多先贤圣哲、仁人志士,他们为了民族自尊,变革图强,力挽狂澜。清代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六君子”的戊戌变法等,成为力争民族自尊的表征。正是有这样的民族自尊的正义力量,才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充满活力。今天,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和世界范围内文化演进方式的不断发展,人们日常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受外在时尚和潮流的影响越来越重。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浏览、对比、体会,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先进的,什么是落后的;什么是文明的,什么是腐朽的;进一步强化民族自尊心,为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增强信心和决心。

  第二,加强民族责任感的教育。民族责任是民族凝聚力的共同点。既往的史实警示我们:国家安定,民族和谐,人民齐心,则社会欣欣向荣;官员失范,职责不守,离心离德,则国家乱象丛生。清人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代先贤圣哲、仁人志士,都是有这种责任意识的。高校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的策源地之一,其教育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对社会文化发挥着传递、传播、选择、创新等作用。因此,不断强化青年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加强对他们民族责任感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是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民族责任感教育的极好教材。论述中把“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作为“八荣”的首位,可见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中的位置了。

  第三,加强民族融合情的教育。民族融合是民族凝聚力的方向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对民族融合情形象生动的表述。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其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民情风俗、文化礼仪等,存在着多元性。高校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融合情,尤为重要。这是因为高校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方,进入高校后,环境和原先的不同了,便产生了孤独感,急需向别人倾诉。有些新生为了排解自己的情绪,很快就把周围易于接近的学生引为知己。于是,在他们的周围,非正式群体便应运而生。这一群体大都有消极的因素,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民族融合情的教育,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应因势利导,从身边的事情着手,避免坐而论道、不切实际的缺陷。比如,先从同宿舍的学生开始,然后发展到班级,再从班级通过集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发展到全校,使学生对朋友情、同学情、民族情等有一个具体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民族融合情。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磨练学生的创新报国志

  爱国主义不是民族至上主义,它的中心内容是共建和谐社会,使全体人民共享福祉。为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尊重他们的主体判断和选择,让他们从广泛而深刻的历史知识中,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真正领悟中国人民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所经受的曲折和失败,从而为民族的发展磨练自己的创新报国之志。

  一是求真创新。高校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懂得,爱国主义的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应该是静止不变的。各个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今天看来,有些还有糟粕的成分。因此,我们必须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呈现出不同的旋律:在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和独立是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在外族铁蹄入侵危亡之时,“救亡图存”是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伟大祖国需要无数儿女奉献火热的青春是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而今天的爱国主义应当唱响什么样的主旋律呢?它应当是上述内容的总和,同时创造和重塑“以人为本”的崭新的民族精神――以主动代替被动、以开放代替封闭、以创新代替保守,团结在共同的民族奋斗目标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学生鉴别大是大非能力的基础上,应加倍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内在的创新精神和发展意识,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体向核心的有效凝聚,使创新精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不断得到升华。

  二是开拓进取。当今世界,社会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高校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时时提醒和引导学生要有时代的紧迫感、责任感,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努力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的治国理念,不照搬,不排斥,取长补短,使世界多元化的格局和谐共处,与时俱进,让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充实、完善与发展。青年学生应适应这种形势,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和感悟中,感受我们这个民族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易,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只有把爱国主义思想作为学生的思想基础,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学生的前进动力,才能使青年学生具备爱国之志、报国之心。只有不断开拓进取,才能鼓励青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发扬创新精神,努力使自己成人成才,并创造新的成绩,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如上所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并适时地启发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学,使学生头脑里始终明确为谁而学,就能提升学生各科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并发挥他们的潜能,信心十足地刻苦攻关,为今后奉献祖国、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海.论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9.

  [2]高菊,史传林.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凝聚力.理论探讨,2002,03.

浅谈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1.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2.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

3.爱国主义教育论文2000字

4.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5.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3000字

6.爱国主义论文范文

2518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