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教育创新的论文(2)
有关中国教育创新的论文
有关中国教育创新的论文篇二
《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构建》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历史积淀以及各地根据区域发展特色进行创新实践的基础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三大鲜明特征:目标具有伴生性、主线具有双重性、实施体现合作性。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找到适合的契机和突破口,在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以大职教观为引导,加强相关部委多方合作;第二,积极拓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互通渠道;第三,统一国家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概念。它以中国实际为基础,以科学发展理论为指导,具有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色和完善的体系,是世界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创新、丰富与发展。”。建设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200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攻坚课题。通过十年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单元已经基本形成。
二、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沿革
1902年,晚清政府颁布了《壬寅学制》,将学校职业教育分为简易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实业学堂三个层次。该学制虽未实施,但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系统思想。1904年颁布并实施的《癸卯学制》规范了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的实业学堂,各层次实业学堂相互沟通,标志着近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将高等实业学堂改为专门学校,划归高等教育之列。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规定中等教育采用选科制,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共同构成综合中学,兼顾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功能。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不断探索和总结借鉴“苏联模式”基础上逐渐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教育还比较落后,职业教育体系只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专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和技工学校教育三类)、初等职业教育和各种短期技术培训,并没有注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78年,党中央提出了中等教育结构要改革、要扩大职业教育比例的要求。“1980年又召开了全国中等教育会议,肯定了中等专业学校具有投资少、建设快、培养学生周期短的特点,是多快好省地培养中等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1985年,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任务,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96年我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同年,9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的法制目标,“职业教育体系”开始进入“依法治教”的新时代。
广义上讲,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部分。其中,学校职业教育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职业培训覆盖面较广,培训任务一般由社会培训机构承担。随着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实训资源的丰富和社会认可度及信誉度的不断提高,职业学校不断拓展了社会服务功能,也越来越多地承接了职业培训任务。然而,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虽然我们已经推行了“五年一贯制”和“三加二”等促进中高职层次衔接的模式,但是因为自身的层次最高到高职专科,并且不能与普通教育有效互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满意度普遍不高。
二是无论职业学校的职业培训还是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培训都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没有得到科学、规范的行政监管,导致职业培训质量和效益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迫使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逐渐由量变转向质变,使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构建的有益探索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引发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学者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质的深入探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三大鲜明特征:一是目标具有伴生性。以现代化和系统性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和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二是主线具有双重性。遵循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层次衔接和与普教体系相互沟通两条主线。三是实施体现合作性。表现在中央部委的合作、跨省市的合作、国际项目的合作等多个方面。
教育部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多次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特色、世界水准”是指既要植根于中国本土历史和文化,又要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兼容并包,是构建的目标;“现代”即把职业教育发展阶段与“近代”进行了区分,又说明新的职业教育体系从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技术方面要体现现代化的特点,是构建的灵魂;“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建设自下而上的职业教育系统和与普通教育构建互通渠道两大任务,是构建的核心;“创新”是指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科学、合理地进行探索与实践,是构建的内驱力。也就是说在创新思维的推动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体现国际视野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体系,使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人才成长需求。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找到适合的契机和突破口,逐步实现宏伟蓝图,逐步从中国走向世界。
2011年10月,教育部在南京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与会专家分别介绍了各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经验。“上海市提出,坚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两个必须’和‘一个优先’为原则,探索、推动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的衔接;湖南省提出了‘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区域产业布局及特征为引领,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中、高职院校格局与专业体系;“无锡抓住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契机,大力推进市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搭建中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载体平台”;“北京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分级制,提出了职业教育目标分类和职业教育分级标准,用以指导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保障教育质量和开展人才评价”;“四川德阳市通过‘统筹、共建、合作、整推’四项举措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建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天津在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大力推动高职院校与市属本科高校和知名企业联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四年制职业教育本科的实施方案,试点单位于2012年首届招生。从实践情况看,各地均能抓住紧贴产业发展需求,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进行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层次衔接和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主题。然而,在各级管理部门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和与普通教育构筑互通渠道等方面仍有待于继续探索与实践。
四、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构建的建议
(一)以大职教观为引导,加强相关部委多方合作
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家和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早在1925年就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并指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大职业教育主义理念是职业教育与社会融通的思想产物,倡导职业教育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与共同发展。1986年,我国曾成立“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委员会委员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等11个部委指派相关负责人员构成。这种管理体制形成合力,推动了当时职业教育的极大发展。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多个利益相关体重配资源与权利的管理格局下,这种有利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力逐渐弱化,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下降。
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构建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一家之责,职业教育界不可能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全部问题。建议恢复“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相关职能,从管理机制、舆论导向到技术手段等多个方面汇集社会一切积极的和可利用的资源,提倡更广泛领域的团队合作。同时,通过修订《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国家、地方政府管理职业教育以及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并在财政分配制度、职业资格标准、就业准入制度、学历证书制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员工薪金待遇和培训制度等方面做出硬性规定,确保《职业教育法》监督执法的力度。在整个社会多元互动、平等对话的环境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拓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互通渠道
教育系统中的任何元素都具有显性或隐性的内在关联。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自成体系,但不能封闭发展。主要原因有:
一是职业教育的生源来自于普通教育。如果在普通教育时期不接受较好的职业启蒙教育,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选择和职业行为将被极大地弱化,影响职业教育阶段的教学效果。
二是普通高等教育一直在发展职业教育。“200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专业学位有MBA、MPA、建筑学、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十余个。这些专业学位国际通行叫法是‘职业学位’,即‘professionaldegree’”,专业学位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学位应该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之中。而职业学位可以在普通高等院校培养,也可在职业院校培养,亦可通过普通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
三是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形成互通渠道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为职业教育之学术突出者和普通教育之动手能力突出者搭建互通平台,体现教育人性化的本质,可以让人力资本发挥最大的潜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四是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判断往往建立在同一个坐标系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该通过某种互通的形式体现价值标准的统一性。
因此,建议职业教育体系以资源共享、课程渗透、联合培养、招生及学籍制度改革等方面为突破口与普通教育进行沟通。即能够体现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职业性和层次性特点,凸显工学结合的教学特色,又能体现职业教育兼容并包、有教无类的胸怀。只有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构筑两者之间的互通渠道,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够在教育大系统中保持活力,才能形成人人成才、多元化成才的文化氛围,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三)统一国家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国际视角来看,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瑞士的“三元制”、澳大利亚的“VET”还是加拿大的“CBE”都建立了比较全面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并且实现在世界范围内招生和产业化发展。瑞士和欧盟还签有双边协议,双方相互承认对方的职业教育,使学生在就业时选择更加多样化。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面临自身标准全国统一和国际标准通行的双重挑战。目前最突出的任务就是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理顺全日制职业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培训的关系,探索并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组织管理标准和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包括国家(地方)层面和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层面两大部分重点工作。
建议从国家(地方)层面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从世界范围遴选各领域专家进行管理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出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指导性方案、课程标准和学分互认标准;第二,在不同地区设立培训网点,组织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期培训;第三,构建国家级网络管理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第四,设立质量监控机构,对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和指导。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相应承担以下四个方面的职责:一是根据统一的方案和标准进行人才培养,对不同层次、不同智能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二是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期培训,提高教学艺术和管理水平;三是共建共享型教学资源,与企业专家和兄弟院校(机构)相关领域的同仁共同开发特定专业的不同层次的课程;四是在国家标准框架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接受监督机构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建立在一个平等的、高水准的平台上。只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统一标准、各司其职、默契配合,职业院校才能精益求精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培训机构才能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有关中国教育创新的论文相关文章:
6.浅析中国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