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论文(2)
在线教育论文
在线教育论文篇二
《中国高等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探究》
关键词:在线教育;MOOC;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18-04
一、引言
在线教育即E-Learning,其通行概念约在10年之前提出。E-Learning的“E”代表电子化的学习、有效率的学习、探索的学习、经验的学习、拓展的学习、延伸的学习、易使用的学习、增强的学习。E-Learning的概念起始于美国,主要是指企业对员工进行网络培训。1998年以后,E-Learning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从北美、欧洲迅速扩展到亚洲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 E-Learning表示了浓厚兴趣,并开始实施E-Learning解决方案。
而在信息化爆发式发展的趋势下,在线教育也越来越凸显出优势:①在线教育突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提升了学习效率;②在线教育可以解决因地域等方面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问题,促进教育公平,降低了学习门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E-Learning(在线培训)不只是一种技术,技术只是传送内容的手段,而是通过在线学习产生的巨大变革,这才是E-Learning(在线学习)的主要意义。
二、国内MOOC发展现状
早在MOOC的风暴掀起之前,国内高等教育已经有过多次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经验。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启动面向高校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3年教育部又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至2010年累计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3800多门,省级和校级的精品课程上万。2010年开始,耶鲁等知名高校的视频公开课逐步在网络上开始流行,国内一些媒体,诸如网易等甚至专门为视频公开课开辟了专门的频道,一时形成了收看视频公开课的学习浪潮。教育部亦在2011年启动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程”,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共享。
可以说在MOOC之前,国内对于在线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2012年MOOC风暴掀起之后,国内诸多高校纷纷跟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大学分别加入Courser和edX等MOOC平台。2013年,清华基于open-edX开放的源代码,构建了自主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好大学在线”也正式对外发布,并支持西南片高校的跨校学习,学分互认。同年,深圳大学牵头组建UOOC联盟,以联盟形式推动MOOC建设,并于企业合作构建MOOC平台。在高校之外,2012年组建的“上海课程中心”,网易云课堂和爱课程网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等,也汇聚了许多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
三、MOOC平台简单数据分析
1.课程数据分析
以清华的“学堂在线”为例,对它的38门课的选课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些MOOC的课程学习特点。38门课程中,平均选课人次为11402次。其中最受欢迎的课程(心理学概论),选课人次打到53718次,选课人次最少的课程(线性系统理论),选课人次为2583。选课人次中位数为7877,标准差为10168。因此,不同课程之间的受欢迎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
进一步分析课程,将课程类型分为文课类和理工科类。例如“中国建筑史”、“心理学概论”等划分为文科,“电路原理”、“理论力学”等划分为理科。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集锦(2014春)不列入统计。则其中共有21门理工科课程,16门文科类课程。理工科和文科的比率为1.3125。但是统计其选课人次,则理工科的选课总人次为158919,文科类的选课总人次为264799。理工科和文科的比率仅为0.6。如若计算课均选课人次,则理工科和文科的比率为0.457。
由此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即文科类的课程相比理工科类的课程要受欢迎的多。这可能是由于MOOC类平台的学习主要还是作为一个课外的知识补充,用户大多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那么文科类的诸如“心理学概论”、“中国建筑史”等这些老少皆宜的课程对用户的吸引力,自然要大于是“电路和电子学”、“理论力学”这些相对专业的理工科课程了。还有一类课程,比如“财务分析与决策”的选课人次高居第二(这门课程本应该是一门相对专业的课程),其原因是,根据用户的登录来源数据分析,使用校园网登录的用户数仅占21.49%,这说明学堂在线的用户中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是社会中的职场人士,那么“财务分析与决策”的受欢迎程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MOOC平台中,两类课程最受欢迎,一类是门槛较低,简单易学的文史类入门课程,另一类则是实用度较高,能够快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专业类课程。MOOC平台的课程建设,应优先考虑这两类的课程建设。
2.用户数据分析
以学堂在线所报告的数据为例,可对用户在MOOC类平台学习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从用户的年龄分布来看,主要用户集中在20-28岁之间,因此可以推测,国内MOOC类平台的核心用户还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同时28-40岁之间也分布有相当比率的用户,因此白领阶层的业务学习,充电需求也是国内MOOC平台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3.用户地域分析
从用户地域分布来看,传统的北上广,重庆,武汉等高校密集的省市,用户分布量都较大。这也契合了国内MOOC现阶段的用户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情况。
4.用户网络来源分析
此部分根据用户登录MOOC平台的网络IP地址判断其登录来源地。乍看之下只有21%的用户登录来源于校园网络(CERNET教育网),与前文判断的大部分用户来源于在校大学生有所矛盾。但事实上目前国内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宿舍网络并非自主建设,而是外包托管给运营商运营。因此这些用户在宿舍的登录IP地址自然就是运营商的IP地址,而不被视作“校园网登录”的用户了。
5.证书获取比例分析
证书是目前大部分MOOC平台的一个盈利来源。证书的价值在于证明用户对对这门课程所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简单的来讲,认证用户某些技能的掌握程度。从功利的角度而言,他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于求职。
不同证书的效力有很大差别,主要源于市场对证书提供机构的认可程度。诸如注册会计师这种国家认证的证书效力最高,CCIE(思科),RHCSA(红帽)等一些由大公司进行背书的职业技能认证也有较高的效力。而源于高校课程的MOOC平台所提供的课程证书,其拥有多大的效力,能够获得市场多大的认可度,目前而言尚存疑虑。
根据学堂在线上部分课程的证书获得比例分析,大部分的证书获得比例仅在2%左右。即便是功能性较强,对于工作而言较为实用的“财务分析与决策”课程,其证书获得比例也仅为4.62%,原因在于MOOC平台的开放和免费的性质,对一门课进行选课并没有任何门槛,因此一门MOOC课程的选课人数,和实际的“学习”人数,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再根据分类分析用户的证书数据,在有效学习的用户群体中,证书的获得比例就达到了30%左右,很显然在活跃学习者中,其获得证书的比例,才能真正的反应用户付费获取证书的意愿。但是同样也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用户都仅仅浏览了一下课程,看似庞大的用户选课人数之下,实际的活跃学习用户数并不高。这表明目前国内用户尚未形成在线学习的学习习惯,至少在MOOC平台上没有,这也可能与证书的效力不足,学分认证等覆盖率较低有关,对于比较“功利”的用户而言,缺乏在线学习的吸引力。
四、高校MOOC当前的发展瓶颈
这几年来在高校MOOC的呼声颇高,甚至有颠覆高等教育的豪言壮语。然而在这浩大的声势之下,落地的雨点却未给预期。时至今日,国内的诸多MOOC平台依然未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与此同时,K12及职业培训类的在线平台却发展的如火如荼,2014年预测国内K12市场规模达2500亿,平均每天就有2.6家K12在线教育公司诞生,BAT等巨头也纷纷投身K12教育。相比寥寥数家的高校MOOC平台,K12的发展只能“火爆”二字来形容。高校MOOC的发展为何未能达到预期,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缺乏有效的成果认证(学分认证和证书认证)
高校MOOC提供的课程,其学习成果很难直接对学生产生收益。不同于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基准的K12在线教育。高校MOOC的收益,除了提升个人能力之外,更多体现在求职或完成学业上。而这需要学分认证和课程证书认证的支持。可惜的目前为止,高校MOOC之间的学分互认尚还较少,课程虽然能够颁发证书,但是市场的接受度尚不高。因此,对于较为“功利”的用户而言,MOOC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2.在线学习效果不佳
事实上单纯的在线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很早我们就知道班级内人数越少,授课效果越佳。1对1的教学效果胜过十几人的小班教学,十几人的小班教学效果胜过几十人的大班教学。而MOOC的在线学习相当于一个几万人的超级大班,并且学生往往还只能在助教,学生之间交流。其学习的效果事实上很依赖于学生自身的素养。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的有进取心,精力充沛和自我管理能力,且基础知识框架比较完整,英语水平较高(最优秀的MOOC课程均来自欧美大学,即便有中文版本,其作业,摘要,课程资源等还是以英文为主)。这样的用户终究只是少数,且他们所处的环境往往对MOOC并无刚性需求。
3.高校MOOC课程投入不足
由于纯在线学习的教学效果不佳,高校内更关注和更投入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模式。因此相较于“回馈”社会性质的在“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平台上的投入,对高校内部使用的在线教学平台投入更为切合实际。事实上业内一直有MOOC做面子,教学平台做里子的说法。面子固然重要,因此表面上自然声势浩大,然而在有限的资源上,自然是投入给更实际的里子了。
4.课程与用户实际需求脱节
高校MOOC平台脱胎于高校,其课程大多是高校优质课程的衍生品,因为学术性显得较强,而“实用性”显得稍弱。然而由于采取纯在线教学,课程难度又不易过高,避免将课程的学习门槛提的过高。既缺乏高学术性的研究型课程,亦缺乏和职业内容相切合的培训性课程,自然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了。
5.各MOOC平台课程资源缺乏共享
为保障平台的利益,或者由于课程加盟费用等,MOOC平台上的课程资源往往以独占的形式提供。例如国外Coursera和edX之间的课程就几乎互不重叠。因此MOOC的平台虽然众多,课程资源也被众多的平台割裂开来。对于用户而言,就意味着增加了其寻找优质课程的成本。从促进共享的角度而言,应该鼓励国内的MOOC平台之间进行类似的交叉授权。使得用户能够在任意的平台上搜索到全平台的课程,从而进一步推动MOOC在国内的发展。例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因为获得了edX课程在大陆地区的唯一授权,用户就可以在“学堂在线”上搜索,查询到120多门edX上的课程,并可以跳转至edX上进行课程的学习。
6.MOOC尚没有清晰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
表面上看,追求商业盈利和MOOC提倡免费共享的原则似乎矛盾。然而一个平台要持续健康发展,纯粹依赖于第三方的输血显然是不健康的,且存在相当的风险。因此,建设MOOC的教育云平台,通过盈利获得收入,将收入投入到平台,课程的建设中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形成商业上的闭环,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商业平台必须考虑的问题。
因此,在线教育的发展固然势不可挡,但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显然面临着一些困难,这从2015年来,Coursera、学堂在线等平台纷纷也开始涉足K12亦可佐证。然而MOOC的公益性对社会整体所带来的贡献也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它理应也受到一些“公益性”的支持,例如高校进一步的开放优质在线课程,推动学分的互认和第三方的课程证书认证等等。MOOC仍应作为高等教育在线教育的领头羊,引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前进与变革。
七、结束语
在科技网络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在线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MOOC” 已然成为当今世界中关于教与学的热点之一,而在线教育能否代替传统教育,能否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如何冷静地看待MOOC,如何深入剖析其来龙去脉,如何推动MOOC稳健可持续发展,是所有关心MOOC的人都在思考的。本文试图比较客观地结合学术和非学术文献分析MOOC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涌现的特点和不足,进而帮助探索MOOC在中国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孙茂松.雏凤清声桐花路――清华大学的MOOC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4-5.
[2]胡杰辉.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11):40-45.
[3]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4]韩梅.MOOC盈利模式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5).
[5]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
在线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4.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浅谈远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