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现状论文
中小学教育现状论文
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源分布不均衡;二是学校布局的不均衡;三是教育模式的程式化等一系列问题,造成我国现有的中小学教育处于不利状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小学教育现状论文篇一
《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忧思》
【摘 要】对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手段进行分析,指出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探询有效的德育方法,提出以培养学生幸福感和敬畏感为起点,从个人德行养成的客观规律入手,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提高德育效果。
【关键词】德育缺失 情感教育 实践 德性形成
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素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公民道德素质越高,社会发展的代价就低,发展就越能持久;否则,已有的发展和繁荣也不过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无数的历史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国民道德素质低下的民族不是一个有前途的民族。
当前,我国提出“依法治国”建立法制国家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德治国”。作为为国家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行业,开展有成效的德育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当前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教育者肩上的担子更显沉重。
仔细分析目前教育界对中小学生所采取的德育教育模式,效果如何?现状已经堪忧,前景更不容乐观!
一、当前我国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重智力,轻德育
素质教育提了许多年了,但在相当多的地区,片面追求智力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一俊遮百丑”“成绩好”的光芒盖住了学生身上也许是致命的道德缺陷。教书育人,本是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两条腿。素质教育的口号曾经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当我们试图用搞运动的形式来开展德育教育时,结果可想而知。如今,德育教育的缺失还在继续,并没有任何被重视的迹象。
(二)重理论,轻实践
在教育界,弥漫着一股假、大、空的虚无缥缈的腐朽酸败之气,沉醉于各种理论的学习。论文铺天盖地,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色。可惜仔细读来,不过是转载、翻译、借用、拼凑起来不知所云、面面俱到的空泛的说词,很少有人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搞调查、做实验。研究报告没有多少可行性,也没有相应的案例可以借鉴。急功近利“赚快钱”的思想在教育界泛滥开来了。
(三)重形式,轻内涵
每个学校都提出以德育为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关于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有许多口号和标语;学校也会组织许多活动,譬如在三月植树节,四月学雷锋月,五四青年节,希望通过活动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但这些活动往往只局限于办一期黑板报,写一两幅标语,热闹一阵就烟消云散,并没有真正达到塑造学生人格、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等基本的德育教育目的。长期的蜻蜓点水式的模式化活动,麻木了学生的头脑,还使学生养成了走形式的恶习。
(四)重经验,轻科学
在校园德育教育过程中,从主管德育的领导到普通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或各种形式主义的评比,不学习,不仔细研究青少年发展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不考虑时代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关注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习惯,一味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拍拍脑袋,计上心来,盲目的设计德育教学手段,为课题而课题。“摸石头过河”的做法居然也用到了学校德育教育中来了,最后的成果只能是束之高阁,贻笑大方,更危险的是居然推而广之,祸害无穷!其实任何事物的解决都有其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必须依照科学的程序来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德育教育也不例外,不能为通过某项课题而忽略了这一步。
(五)重认知,轻情感
南京师大朱小蔓教授谈到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时认为,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校德育的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虽然在某些方面也说明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目标的目的。造成目前学校德育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朱小蔓认为,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目前中小学校的德育目标,主要注重于考查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于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而没有注重他(她)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即使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考查,我们也往往是采取简单的量化方式,如学生为老师办公室打了几次开水,打扫了几次教室等。而对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之后,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自尊心、责任感等有没有得到发展,并没有真正作为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而得到关注。同时,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也往往忽视了利用情感性的机制,也就是说没有运用情绪和情感的感染性功能、弥散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来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朱小蔓认为,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个体的德性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
二、失败的德育教育导致的不良后果
德育教育不同其他,教育不当就很容易造成“反教育”,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德育教育方法不当,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导致我们德育教育成了失败的教育。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目前在许多中小学,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有的学生因此还形成了“双重人格”:他可能已经掌握了道德的有关知识,或者知道一些道德规范的词汇,但却同样会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这种扭曲的人格特征,如果不及早加以辅导和纠正,有可能发展为危害性极大的人格障碍。刚刚发生在浙江绍兴的中学生连续跳楼事件,前不久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以及马加爵之前的研究生杀害自己的女友,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杀了自己的导师,清华大学学生给狗熊喝硫酸……这些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忽视德育教育,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将带来多么大的损失!
三、开展校园德育教育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中小学生敬畏感和幸福感的培养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凡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不仅吸引着我们,同时也会形成一种距离感。有谁想要接近它,会为自己的卑微而觉得形秽;有谁想要远离它,却又深感与所悦者分离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培养孩子的敬畏感,包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崇高、敬畏美好等,也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自然的亲近,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如果青少年没有这种敬畏之情的话,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人,一个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约束的人,一个缺少憧憬与精神追求的人。
在中小学阶段,应该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克服困难实现了教育目标同样是幸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孩子往往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幸福,而家长给他们的也往往只是物质的幸福,这样,即使他有了很多物质的幸福之后,仍然体会不到精神的幸福。还有一些孩子,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变态的心理,他们也很难体会到学习的幸福。如果学生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总是痛苦和心灵扭曲,那么这肯定是一种没有被学生认可的教育形式。情感性学校德育模式,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偏重认知而忽视情感的德育状况,其目的也在于呼唤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德育教育新模式。
(二)活动教育
学校可以考虑在三月组织学生去踏春,这个活动既陶冶情操,又可以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在其中可以穿插爱国主义教育。不要为了安全的理由抹杀了学生的自由和乐趣,当年孔子带领他的学生游学列国,差点饿死在陈蔡一带,不过孔子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四月学雷锋月,可以办板报系统的介绍雷锋的生平,学习讨论他生活上的朴素,学习上的专研精神,对同志的热情关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质;展开讨论雷锋精神在现实社会的意义。不要单单局限在一两次活动,而要全校动员,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动的气氛。五四青年节,学校可以开办历史讲座,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精神。
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开展爱国奉献希望工程活动,发动师生为贫困灾区捐款捐物,参加义务献血活动等。
(三)在道德教育的天平上,行动永远比语言更重要
“全员育人” “学校教育无小事”,这些教育理念都很好,落实到行动上最重要;如果是“天桥的把势——只说不练”,在没有教育学生的同时,相反给他们做了“言而无信”的模仿对象。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有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美喻之称的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在工作、学习、为人处世等细节上下工夫,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己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振奋学生为祖国、为四化而学习的刻苦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加强学校德育. 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中小学德育.
[2]努力让学生感动.中国德育网.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小学教育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