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的论文(2)
有关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的论文
有关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二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摘 要:质量一直以来是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现代社会中国高等教育主要面临着师资队伍、生源和教育措施等质量问题,如何解决高等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创新;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11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其在社会进步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而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要手段,其质量的高低关乎人才质量的好坏,所以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广大关注。
一、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
由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一书中可得知他们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而当今社会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构成因素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是师资队伍的质量有待提高。部分高校聘请外校教师或代课教师的现象十分常见,而代课教师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系统的培训,其专业教学水平不高。而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道德也令人担忧。近来高校教师偷拍女大学生洗澡,性骚扰学生,打伤学生,辱骂学生的丑闻频繁地被广大媒体曝光,这无疑给高校质量投了一磅威力强大的炸弹。在大学,许多教师为了评职称,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论文的发表上,从而忽略了其最主要的职责――教学。这些现象和事实不得不让社会反思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的精神。教师作为教学质量的输出方,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是生源质量有待提高。作为质量保障的接受方,生源质量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充当重要角色。中国自1999年扩招以来,中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这给社会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生源的教育输入方面,许多高校在招生录取方面,存在为了凑足招生人数而大大降低入学标准的现象。而近几年扩招却愈演愈烈,且已发展到研究生和博士生招生阶段,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逐渐降低。在生源的教育过程方面,21世纪社会快速发展,许多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许多的影响和冲击。堂上教师声势力竭,堂下学生昏睡一片;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堂下学生累觉不爱;堂上教师呕心沥血,堂下学生眉飞色舞,这些现象几乎在生源的教育过程都可以看见,而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也不少。考试和论文撰写作为生源的输出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而学生对待考试也只有在考试临近的时候才会严肃对待,而考试时老师泄题,学生死记硬背就能过关。对于论文的撰写,学生由于平时学业的不努力,所以在撰写论文方面自然也有所茫然不知所措,论文的质量自然也是可见一斑。而学校在论文的考核方面由于要顾忌毕业率,自然也会放宽考核标准。
三是教育内容和手段滞后,机械化。课程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其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般课程可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三种类型。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一味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能满足于学生从事某一职业领域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忽略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使基础人文课程置于边缘状态。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和轮岗就业适应能力差,继续学习能力低,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科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和高职院校恰恰相反。研究型院校更加注重的是把高深学问作为价值追求,因此其把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作为重中之重,而实践课往往是在娱乐中不了了之。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就业时就会发现原来学校教的东西在工作中根本派不上用场,所有的东西还得在新的工作岗位从头而来。这两种有种不同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院校,如何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尽可能地适应工作岗位,但又有发展后劲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工具或设备。根据媒介的不同,可以把教学方式分为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两种。传统教学手段主要包括语言、文学、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实物等构成体系,这种教育手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学生的学习注意能力往往相对高一些,但在形象上和适应上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现代教学手段是20世纪的产物,是以视觉教学、视听教学和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学,其在信息的传播中更为生动形象,但容易造成华而不实的结果,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和参观法等,现代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探讨研究法,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和暗示法等。各高校在二者的运用中主要还是侧重于传统教学法,对于现代教学法的运用往往是“只打雷,不下雨”的形式主义罢了。
二、针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现状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等教育主要面临着师资队伍、生源和教育措施等质量问题,如何解决高等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首先,高等教育基本的保障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提高师资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教学研究水平势在必行。首先学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建设,这是教师身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学校要加强相关的宣传和培养,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当教师万一做出了严重地违反职业道德的相关事宜,学校更要加以重视,必要时期要加以开除以儆效尤。此外学校还要开通相关的渠道来进行匿名检举和监督,使教师队伍之风气纯净。其次是一些地位不高的学校可以引进一些高质量的人才,以人才的力量和影响力来提升学校的总体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校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其次这些院校还立足于学校自身培养人才,虽然这种方法的效益肯定没有引进外来人才来得那么快,但从长远考虑,这是最基本的方法。所以一些院校要在这两方面加以重视。加强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切实弄清楚教师需要的是什么,即自我作用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相关的待遇问题。一些院校只注重靠丰厚的待遇来引进外来人才,这在一定时期虽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种急功近利的方法不是在什么时候都是可行,毕竟外来人员的流动性还是挺大的,引进的风险还是挺高的,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挫败本院校的师资队伍。最后学校在建设本院校师资队伍方面还要加强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定期由优秀的教师轮流展示成功的教学案例,并让教师定期地相互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探讨,院校并定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其教学工作给予外部评价监督,以帮助其自我提高。此外教师本身也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建设,在行动和思想上不断进步。
其次,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的第二个方面是生源方面的问题。好的生源并不是由院校自身的来选择的,不同层次和地位的院校在学生成绩的选择方面有所区别,但是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量力而行地进行扩招,最主要的要看院校自身的经费和师资力量的规模是否赶得上扩招的速度,不然到时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教育,这样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试问一下这样的教育意义何在。其次教育从一定现实程度上来说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院校在对生源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社会需要的人才到底是什么的人才。根据调查一是知识,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素质,四是创新精神和能力,五是社交能力是一个成功者的基本要求,可见院校在注重知识的传授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此外各院校还可以通过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择业环境,来促进学生自我改变和自我适应能力的提高。院校可通过调查研究来科学预测市场供需状况;通过开发宣传渠道来加强就业政策的透明度;此外有校企合作的院校,可以借助这一优势邀请相关的企业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讲座,使学生明白意识到社会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人才,自己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还有多大的差距。
最后,院校要改善教育措施。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市场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要注重职业性,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来设置课程内容。要强调创造性,其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回归学生生活培养。要加强联系性,将人文精神渗透在专业技术的应用中。研究型大学在课程的设置中不但要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要重视实践课程的学习,踏踏实实地落实社会实践和相关的专业能力培养的环节,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步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是教师要改善其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各自的优势,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活动中要融二者的优势共生于教学之中,这样才会产生互补效应,才能取长补短,而不是一味地只是利用单纯的网络技术简单的做个ppt来进行照本宣科,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得不到保障。反之,有些院校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教学设施落后,在教学实践中只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完全不用强有力的现代教学手段,这样就会使得学生接收到的知识受到限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整个知识框架,毕竟现代教学媒介在一些方面还是具有传统教学媒介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二者适时相互转换,会更有利于现代化教学的推进。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其中通过角色互换的模式来开展课程有时也会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刘晓伟,陈晓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11(7).
[2]石咪咪,石莹莹.高职院校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研究―――以终身教育理念为背影[J].学理论,2013(5).
[3]熊志翔.全面质量管理与高教质量保障[J].高教探索,2002(3).
[4]熊志翔.中国高教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3(1).
[5]潘懋元,等.试论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6]杨卫.构建与时俱进的高教质量保障体系[J].浙江社会科学,2004(5).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郭丽君.中国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简介:周飞凤(1988-),女,湖南邵东人,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有关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