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论文(2)
浅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论文篇二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的经济曾经长期领跑世界。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科教文化的兴荣,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老子、荀子、朱熹、王阳明等等。当然也给中华子孙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育著作:《论语》、《孟子》、《道德经》、《荀子》、《礼记》、《中庸》等。他们留下的古代教育思想依然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启示,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依然起着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启示
作者简介:刘囡囡,女(1987.3-),徐州沛县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育与人格塑造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7-0-02
人类社会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经济政治人才的培养,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靠教育,毋庸置疑,教育在任何历史社会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思想更多地着眼于国外。中国学者们大量地将外来教育思想本土化。但我们不要忘记中国的教育实践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教育思想更称得上是源远流长。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理想教育,渴望“诗意地栖居”,倡导“最优化的教学”(巴班斯基),提倡人文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这些都可以从远至先秦的诸子百家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雏形。而这些历经久远至今仍熠熠生辉的思想,是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中充盈的是先哲和先贤的教育智慧,时至今日,仍在给当代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诸多深刻的启示,本文以几个例子说明之。
一、“富国教民”与“满足低级需要是教育的基础”
《论语·子路》:“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已经富裕了,就要施行教化。后以“富教”指富民和教民。谓使人民富裕,并加以教育。孔子的“庶、富、教”并不完全适用中国当代社会,因为我们“庶”有余而“富、教”不足,现在“富、教”才是我国强国之本。但是孔子早就意识到:循序渐进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所以“富、教”是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与孔子思想相近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他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我国学者在马斯洛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基于中国文化的“需求层次理论”。但这两个理论最基础的需要都是相同的。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其实就是按照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路线。“富之”,然后“教之”。党的十一届三中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近30年,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虽到今天虽然没有达到全民富有,但大部分人都基本上满足了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基于此,我们下一步的计划必须是“教之”,不然很多悲剧就会发生。近来,像“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杀人”;“上海少女援交”等类似的事件频频发生,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富之”之后,没有充分的重视“教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应该加大。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与“自我教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老子认为,只知他人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这是普通知识。能知道自己所行缺点和优点才是真正明理之人。
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善於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要培养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善於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勇於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要指导受教育者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见批评与自我批评)。
“自知”不仅是整个自我教育的基础。通过自知还可以培养自信的品质。自信,是指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自己相信自己的实力和潜力。 自信,需要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也就是所谓的“自知”。“自知”要如实地认识自己,全面地认识自己,发展地认识自己。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一靠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的实践,取得体验;二靠别人的准确的评价,在别人正确的帮助下认识自己。所以,自信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信心。自信并不是人主观地认为自己没有缺点,而是相信自己能克服缺点;科学的“自知”首先要“知人”,要对别人和实际情况有清楚的认识和定位,而不是盲目地认为自己必须超过别人,不会因自己有某些缺陷而全面贬低自己,否定自己,失去前进的勇气。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有潜力,自信的人认为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色,都可以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因此,自信又是建立在科学的“知人”基础上而产生“自知”的一种信念。
浅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古代教育论文